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物硅素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硅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元素,本文概述了作物可用性硅素的研究现状,从土壤硅的营养形态、硅的植物生理功能、硅对农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探讨了硅素在作物营养与生理中的作用,并对硅素在提高作物钾含量等方面的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施用硅肥的肥效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硅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土壤中硅的总含量与地壳相近。从数量上看,土壤中的硅含量很高,但其溶解度却很低。自然界里不同科属植物对硅素吸收能力大相径庭,吸收量差异悬殊,单子叶要比双子叶植物高许多倍,硅对禾本科和块茎作物的作用尤为明显,其中禾谷类皆是喜硅作物,尤以水稻为典型。国内外有关硅素水  相似文献   

3.
植物的硅吸收及其对病虫害的防御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硅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但是绝大部分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土壤有效硅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在植物吸收硅后土壤仍能保持土壤溶液中硅浓度在一恒定水平。硅主要以二氧化硅胶(SiO2·nH2O)的无机物形态存在于植物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上。植物体内硅的含量在不同物种间差异很大。植物主要以单硅酸形式吸收硅,不同植物吸硅的能力不同。水稻具有主动吸硅能力,大多数植物以被动形态吸收硅。施用硅肥能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抗性,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硅在植物生物学中的特殊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在植物生物学中的特殊地位硅是土壤中第二个最丰富的元素,也是地球上大多数植物生活的根基。土壤溶液中硅的形态主要是硅酸(H4SiO4),浓度为0.1—0.6μmol,与钾、钙和其他大量营养元素相当,而高于磷的浓度。以铝硅酸盐矿物为主的土壤固相是陆生植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氟硅产业园区植物及土壤对氟污染物的富集能力。[方法]采用连续浸提法对氟硅产业园区82个采样点的土壤及植物叶片中不同形态氟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吸收氟污染物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产业园区植物叶片总氟平均含量为(943.45±23.43)mg/kg;土壤总氟平均含量为(865.07±19.25)mg/kg。植物叶片中可还原态氟与离子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r=0.680 5),土壤中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其他形态氟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而植物叶片总氟含量与土壤总氟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超累积氟的植物有山茶树、枫杨、香樟等,对土壤氟富集能力较强的植物有苎麻、小叶樟、夹竹桃等。  相似文献   

6.
硅素物质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云龙  李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55-295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镉污染水稻土上施用硅素物质对水稻植株不同部位镉含量及土壤中镉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硅素物质降低了水稻各部位镉含量.随着硅肥施入量的增加,水稻各部位的镉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H值升高,土壤中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铁锰氧化物态、有机结合态镉含量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施硅可以促进园艺作物生长,提高抗逆性和改善果实品质,但关于温室土壤硅素肥力状况及其评价的研究鲜有报道.采用等温吸附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室土壤硅素的吸附特征及其用于评价土壤供硅能力的适宜性.结果表明:直线型方程y=bx-a能很好地描述土壤硅素的吸附特征,方程参数a、b受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显著影响,分别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直线和二次函数相关关系;且参数a还与植株干物重、含砖量间分别呈显著的对数和幂函数正相关关系.等温吸附曲线方程可用于评价温室土壤的供硅能力,方程参数a值可以作为表征土壤硅素供应能力的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研究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硅形态的分布状况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为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硅养分的高效施肥管理和硅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逐级提取法、GIS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海南岛5种典型成土母质(海相沉积物、河流冲积物、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硅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有效硅的主控因子。【结果】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有效硅平均含量为44.79 mg/kg,且所有样点有效硅含量低于100 mg/kg,属于缺乏水平。土壤有效硅、有机硅与铁锰氧化结合态硅的高含量主要分布在琼北和东南部,土壤全硅和无定形空间分布呈互补趋势。花岗岩发育水稻土有效态硅占比最低,无定形硅占比最高,玄武岩发育的水稻土有效态硅、有机态硅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占比最高。除成土母质外,海南岛典型水稻土植物有效态硅主要受土壤pH和速效氮的调控。【结论】海南岛典型水稻土缺乏硅素现象严重,针对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实施合理施肥和田间管理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硅素分期施用对土壤镉形态和水稻镉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硅素运筹对土壤-水稻(Oryza sativa L.)体系中Cd迁移的影响,探索缓解Cd污染土壤中水稻吸收和积累Cd的最佳施硅时期和施硅比例,采用盆栽实验,以稻田土壤为供试土壤,外源添加氯化镉模拟Cd含量为100 mg·kg~(-1)的污染土壤,在施硅总量(56 mg·kg~(-1)土壤)不变的基础上设置基施硅素(C1)、基肥和拔节期硅素1∶1分期施用(C2)和拔节期施硅素(C3)3种处理,以不施硅(CK)为对照,研究硅素分期施用对土壤Cd的形态以及水稻对Cd的吸收、转运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C2和C3处理水稻成熟期土壤中Cd含量增加19.4%(P0.05)、18.9%(P0.05),C2和C3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降低27.3%(P0.05)、27.1%(P0.05),而土壤残渣态Cd含量分别增加97.7%(P0.05)、111.3%(P0.05)。成熟期各施硅处理水稻的根和糊粉层中Cd含量显著增加,而茎、叶和精米中Cd含量明显降低,其中C1、C2和C3精米的Cd含量分别比CK降低13.8%(P0.05)、35.1%(P0.05)和27.9%(P0.05),茎、叶、精米的Cd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也显著降低,而根的Cd富集系数显著升高。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土壤各形态Cd含量与水稻根和精米中Cd累积量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综上表明,C2和C3成熟期土壤Cd的有效性显著降低,残渣态Cd显著增加,Cd从土壤向稻株中的转移受到抑制,水稻吸收的Cd大部分累积在根部,降低Cd向地上部各器官的迁移,从而导致精米Cd含量和累积量明显降低,其中C2处理更利于整个生育期土壤可还原态Cd含量的减少和抽穗期土壤中可氧化态Cd含量的增加,利于抽穗前水稻生长发育。C2处理施硅效果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土壤植硅体碳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硅体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 PhytOC)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数千年)陆地碳组分,从而成为陆地土壤长期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对全球陆地土壤碳库贡献比植硅体碳储量要大得多。综述了土壤植硅体碳的形成机制与特征,研究植硅体碳稳定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影响植硅体碳稳定性的因素:不同植被类型产生的植硅体碳的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长环境下同一植被类型的植硅体碳稳定性也存在差异;古土壤中的植硅体碳稳定性大于幼年中的土壤;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组合能够响应土壤盐碱浓度及pH值的变化;湿度和降水等影响植硅体的数量、大小、形态组合以及碳、氧同位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硅体的类型、大小比率等产生影响;植硅体的硅铝比值越低,稳定性越高。表1参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