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单因素多水平、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实验对龙葵果实罐藏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条件为烫漂温度60℃,烫漂时间10min,糖水浓度60%,排气温度40℃,排气时间15min.在此条件下罐头产品感官与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为原料,进行清洗、连皮冰冻、解冻、脱水、蒸汽处理,研究"冰冻"马铃薯加工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各因素较优水平,再采用正交试验,以感官品质为评价标准,确定"冰冻"马铃薯最佳口感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于-40℃条件下冰冻7 h,于20℃下解冻4 h,脱水80%,于100℃条件下蒸汽处理30 min所得到的马铃薯口感最佳,软糯中带筋道,咬合时抵抗性适当,带有浓郁的马铃薯软糯香味。  相似文献   

3.
以番茄干为原料,加入辣椒面、花椒、食用油和食盐等调料,运用合理的加工技术,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研制出一种风味独特、营养齐全且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罐头。配方为:番茄干50g,辣椒面18g,花椒粒12.5g,食盐1.25g,植物油若干。研究结果表明,该罐头的最佳试验条件为:清水浸泡比例1∶4,浸泡时间40min,浸泡温度32.5℃。  相似文献   

4.
以白桃为原料,研究木糖醇和柠檬酸的添加量,热杀菌温度及杀菌时间对罐头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各因素水平范围,再使用正交试验确定木糖醇白桃罐头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在木糖醇添加量12.5%,柠檬酸添加量0.12%,杀菌温度95℃,杀菌时间为15 min条件下制作的木糖醇白桃罐头感官评分最高。该产品酸甜适口、香味浓郁,果肉软硬适度,并且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均达到桃罐头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高筋小麦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一次发酵法制作新疆卡提拉玛,以新疆卡提拉玛的感官评价值为考察指标,比较了和面时间、发酵时间、焙烤时间、面火温度、底火温度等加工工艺条件对新疆卡提拉玛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影响新疆卡提拉玛感官品质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是:B(发酵时间)D(面火温度)E(底火温度)C(焙烤时间)A(和面时间)。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佳试验条件为:和面时间30 min,发酵时间61 min,焙烤时间20 min,面火温度201℃,底火温度182℃,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新疆卡提拉玛感官品质最佳,口感醇香、色泽金黄、质地酥脆、层次分明、无焦糊现象、具有奶皮特有香气,感官品质评分为92.47分。该研究为新疆卡提拉玛的实际生产与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将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新疆香葱应用于西式焙烤食品曲奇饼加工中,研究其焙烤工艺,为适合新疆口味的新产品开发奠定基础。通过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的优化焙烤工艺结果为:焙烤前期时间35 min,上火温度调0℃,下火温度100℃;焙烤后期时间10 min,上火温度调140℃,下火温度0℃。以产品感官评价为指标的优化焙烤工艺结果为:感官综合的评分为82分。  相似文献   

7.
以复水率和感官评定为评价指标,探讨方便米饭加工中的浸泡、蒸煮、离散、干燥等主要环节的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方便米饭加工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泡温度为60℃,时间为30min;原料米与蒸煮水的比例为1∶1.3,蒸煮时间20min;热水离散温度为80℃,时间为5min;采用热风干燥,干燥温度为80℃,时间为150min。  相似文献   

8.
以黄秋葵为主要原料研究黄秋葵软罐头,采用传统感官评价结合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方法分别对黄秋葵软罐头加工工艺及配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黄秋葵软罐头工艺条件为护绿剂中乙酸锌添加量0.06%,硫酸铜添加量0.02%和烫漂时间15 s时,护绿效果最好;氯化钙添加量0.3%,浸泡时间45 min时保脆效果最好。黄秋葵软罐头最佳工艺配方为香油添加量3%,柠檬酸添加量1%,食盐添加量4%,辣椒粉添加量1%。  相似文献   

9.
以天麻、豆渣为主要辅料进行天麻豆渣蛋糕的制作,探讨天麻浆质量分数、豆渣粉质量分数、鸡蛋液温度、和面时间及烘烤时间对天麻豆渣蛋糕感官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天麻豆渣蛋糕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天麻豆渣蛋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天麻浆质量分数5%,豆渣粉质量分数10%,鸡蛋液温度40 ℃,和面时间9 min,烘烤时间16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天麻豆渣蛋糕表面金黄、有光泽,质地柔软、有弹性,风味纯正、不油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预制调理包子的口感与风味,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加工,以感官评分和质构分析为评价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预制调理包子品质的影响,优化了预制调理包子的加工工艺.结果 表明,预制调理包子最佳工艺条件为:酵母添加量1.01%,发酵时间79 min,馅料面粉比4∶5,醒发时间40 min.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产品形状挺拔完整,质地良好,光泽明亮,口感佳.对不同储藏温度下储藏5d的预制调理包子进行质构和感官评分分析,得出-20℃为最佳储藏温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热处理会影响海鲜菇的质构特性和酶的活性。通过对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后海鲜菇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PO)活性、色差、质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感官评价筛选出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海鲜菇的弹性、硬度、内聚性、咀嚼性均呈下降趋势,海鲜菇的色差值呈上升趋势,PPO和POD经过热处理后完全钝化,钝化PPO酶活性的最适条件为85℃处理15 min和100℃处理5 min,钝化POD酶活性的最适条件为85℃处理10 min和100℃处理2 min;结合感官评价得出最适处理条件为温度85℃,时间10 min。综合分析认为热处理会影响海鲜菇的色泽、质构和酶的活性,可为海鲜菇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泰州本地养殖小龙虾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即食椒盐小龙虾,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对即食椒盐小龙虾的油炸温度、油炸时间、椒盐添加量进行优化,并对加工成的产品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即食椒盐小龙虾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油炸温度170 ℃,油炸时间2.5 min,椒盐添加量2.0%,加工成的即食椒盐小龙虾经电子束灭菌后,色泽鲜亮有光泽,虾肉有弹性,风味好,感官评分98.2分,与模型预测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25 ℃恒温条件下,货架期为24 d。  相似文献   

13.
以加工番茄为原料,对影响番茄丁罐头品质的漂烫、固化和杀菌等关键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漂烫温度95℃,漂烫时间60 s,氯化钙添加量5 g/kg,果胶酯酶添加量0.4 mL/kg,固化时间20 min,杀菌温度95℃,在该条件下生产的番茄丁罐头块形完整,品质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预煮时间、煮制温度、煮制时间对羊杂得率及感官得分影响,以正交试验优化了羊杂煮制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羊杂煮制最佳工艺条件为预煮时间15 min,煮制温度85℃,煮制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羊杂得率为70.21%,感官得分为6.90分。  相似文献   

15.
对加工番茄丁罐头的关键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作番茄丁罐头的最佳工艺为:番茄于90℃条件下烫漂1min;番茄丁采用1.0%氯化钙硬化4h;汤液中添加10%白砂糖、0.1%柠檬酸及0.2%CMC;成品罐头经过100℃杀菌20min,制得的番茄丁罐头产品色泽均匀,酸甜适口,组织形态稳定,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0.03,0.04,0.05,0.06MPa4种真空度,在50,60,70℃温度下分别对云南野生水蕨菜进行脱水干燥处理,测定了不同干燥工艺条件、不同干燥时间下的蕨菜品质,并进行复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度0.05MPa和温度60℃是水蕨菜真空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其复水最佳条件为温度50℃,时间80min。  相似文献   

17.
香菇复水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复水后香菇的品质,研究了香菇的复水工艺。对复水工艺中的复水温度、复水时间、料液比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查了香菇复水后的感官评价和多糖保留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最优条件为复水温度40℃,复水时间40 min,料液比1∶40,此时香菇的多糖保留率可达61%,感官评价为24分。  相似文献   

18.
风味豌豆即食罐头加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加工豌豆即食罐头时浸泡液的食盐浓度、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得出了浸泡液最佳食盐质量分数为2%,最佳浸泡时间为28h,最佳浸泡温度为60℃时,豌豆即食罐头的色泽、口感及其综合评定达到最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三宝"、三穗鸭为原料,研究不同煮制温度、煮制时间、食盐质量分数对药膳鸭汤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且通过正交试验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药膳鸭汤的最佳制作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药膳鸭汤品质的因素为煮制时间食盐质量分数煮制温度;食盐质量分数对"贵州三宝"药膳鸭汤的抗氧化性有显著影响。鸭汤感官评价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得到显著性在0.05p0.10,可见煮制时间对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差异不显著;食盐质量分数对药膳鸭汤的抗氧化性影响最大,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p0.05)。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各因素的最佳组合为食盐质量分数1.5%,煮制温度80℃,煮制时间100 min。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酱腌菜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难以继续利用的废调味酱汁问题,以黄瓜、香瓜和芥菜盐坯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酱腌菜加工工艺流程,重点对酱渍环节中料液比、菜层的高度、脱水时间、酱汁含盐量、酱汁初始温度、酱渍环境温度对渍制品质量变化和酱汁吸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料于转速1 400 r/min下离心脱水9 min,与传统酱渍相比,在料液比大于1时,即芥菜丝中加入其质量50%的稀酱油调味汁,黄瓜条和香瓜条分别加入其质量10%的原酱油调味汁,酱渍菜层高度10 cm,酱汁盐质量分数6%,酱汁初始温度80℃和酱渍环境温度20℃的条件下渗酱24 h后,渍制品增质量略有下降,而酱汁吸收率从25%~40%提高到了75%~95%,产品感官特性亦满足SB/T 10479—2007(酱腌菜)行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