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为高校精准资助指明了方向,精准扶贫视角出发,分别从精准认定,精准分配,精准帮扶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出"资助育人"新格局,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依据地方高校特点,从价值引领,方法改进,精准施策,全员联动四个理念入手,着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爱国奉献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感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高校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当前高校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育人体系面临着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形式不适应等问题。为此要丰富感恩教育内容,深化思政育人体系思想性;创新感恩教育方式,提高思政育人体系针对性;拓宽感恩教育途径,增强思政育人体系实效性;营造感恩教育环境,发挥思政育人体系渗透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困难无小事,努力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教育公正、公平,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之一。做好高校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工作,积极发挥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物质层面资助学生,精神层面培育学生,能力方面锻炼学生,进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4.
资助育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中的精神贫困现象较为严重,存在思想危机、心理危机、情感危机、品格缺陷、能力匮乏等诸多问题。深入认识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及相关育人功能,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显得愈发急迫。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已形成的"奖、贷、助、补、减、勤"六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虽有效缓解了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费用压力,但其育人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探索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强化资助工作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引导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高校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准确理解高校资助育人内涵,把握影响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资本的挖掘、心理教育和能力培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提升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221-222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一直存在着部分受助学生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资助认定不公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资助管理工作,树立以育人为核心、资助为手段的工作理念,将"资助"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力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包含核心任务、能力塑造目标和品德培育目标等3个方面的内容。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工作理念未能根本确立、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和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等。提出通过组织保障队伍建设、载体创新、机制建设和文化凝练5个路径的探索,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高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通过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能够为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让他们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进行学习。本课题是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CQEPC15305——"基于新资助政策视角下我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的探索与构建"的资助下进行的,并结合我国新资助政策来进行实践和探究,在分析目前高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为实现新资助政策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提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核心内容,而精准资助是当前最有效的资助方式。论文首先将"互联网+"时代背景与资助、育人结合,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难点。其次,提出可整合并利用各种网络数据平台,实现贫困生信息数据流动与互通,从而达到资助工作的精准识别、精准分类和精准帮扶的要求。然后,重点分析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教学学习等三个主要方面的新特点。最后,针对新时代的这些特点分别提出创新理念,实现精准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以期探讨完善目前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实现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微 《吉林农业》2014,(20):91-92
本文分析了在资助贫困大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大学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对策,以完善大学生的贫困资助体系。通过优化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助机制,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各组成环节,成立专门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行政体系,建立有效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奖惩机制,来逐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12.
在供给侧背景下进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将当前供给主体,供给路径以及供给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加强资助主体的建设,增强资助的供给力量,完善相关供给机制等,确保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本文就当前供给侧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改进对策,为工作者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国家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当前,高职院校部分贫困生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缺乏战胜困难的理想信念等问题。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是帮助贫困生解困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厚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加强劳动育人课程建设;深挖劳动教育内容;深化新时代劳动育人内涵等途径,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勤劳、肯干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高校的资助联动机制存在问题,从资助科学工作方式的构建,育人模式的创新,搭建就业帮扶平台,强化学生感恩意识四个方面探索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各项精准帮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有机会依靠获得资助来完成学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现有的资助育人模式存在“资助对象认定有误、资助评审过程不公、资助过程奖惩不明、资助工作团队不强、资助政策宣传不深、资助对象管理不严、资助对象帮扶不全、资助育人模式不新”8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将资助育人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强,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的精准长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
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对于资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通过调研江苏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现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拓展勤工助学资源、科学制定酬金模式和培训体系、发掘社会适应性能力素质提升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勤工助学的资助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占有一定比例,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相关部门扶贫工作力度持续增加。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能够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家庭贫困的传递,使这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现阶段,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尚存在一定问题,扶贫不够精准,缺乏数据支持,扶贫力度不足,制度体系不合理等均对扶贫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此需要积极研究合理的资助措施,实现教育扶贫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日益加大,如果风险防控不到位,科研领域容易成为腐败的多发区。文章总结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Z研究所近年的实践,提出以着力提升科研道德建设、着力营造浓厚廉政氛围、着力实施分层分类教育模式、着力贯通运用“四种形态”、着力构建高效监督体系为核心的“五个着力”打造清廉研究所的模式,为新时期科研院所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举措。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学生资助工作呈现出许多新变化、新态势。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无偿补助,旨在从经济、身心、思想各方面帮助困难学生,保障其在高校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在新时代下,对资助的要求不仅满足于做到精准资助,更要积极践行资助育人。  相似文献   

20.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对实现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都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应切实从精准资助和育人工作两方面入手,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不仅要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程度和标准化建设,还要结合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展品牌项目育人,从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多角度全面提升受助学生综合素质,并及时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成果转化,构建经济资助、精神培育和能力锻炼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