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监管主体、法律依据、监管内容和监管方式四个方面考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并从法律视角探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03-105
为了应对多方面因素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分别从财政、货币两方面采取了积极政策措施,不断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同时也导致了债务总规模的膨胀,成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促成地方政府债务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地方政府债务潜在风险大,其对国家的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构成了威胁。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40-142
我国地方债规模不断膨胀,虽然从赤字率、债务率来看风险可控,但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2015年年底全国有100多个市级、400多个县级的债务率超过100%。市县债务高风险已不是个别现象,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由于大量的地方债偿还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地方债直接推高了土地价格,降低了实体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尽管政府规范了债务发行,并逐步推进债务置换,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采取多种措施化解债务风险,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风险的深层次问题。从增加政府债务的信息透明度、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水平、深化政府会计改革等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能从根源上降低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4.
刘硕 《新农村(黑龙江)》2011,(5):180-180,244
为了应对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上。各地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此契机下迅速发展,并通过该平台为地方政府筹措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发展策略做出很大贡献。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和责任分配的不完善,使得融资平台的背后蕴含着很大的风险,本文将主要从银行贷款流程角度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国家稳增长、防风险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重新成为了学界热点话题。贵州省作为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矛盾最突出的省份,虽然保持着10%左右的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但是在保持经济高增长速度的背后,贵州省面临着较大的债务负担,其负债率在全国审计中为79%,居于各省市之首,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亟待探讨。通过对贵州省各政府层级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占比最高的县级及以下行政区的债务数据收集,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贵州省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存在着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地方政府负债率在14.226%以下时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运作特点,以逻辑模型为基础,设计出横向包含“投入—过程—产出—影响”四个环节、纵向包括“绩效目标—绩效环节—绩效因素—绩效指标”四个级次的债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构建的债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多层次递阶特征,并且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网络关系,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层次分析法(FANP),确定债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具体指标权重,进而为实践部门开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绩效评价提供科学工具并搭建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来的招商引资热潮中,地方政府纷纷以许诺给予投资方土地、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为手段,降低门槛、弱化管制,往往造成地方政府竞争失效,给地方社会以及后续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比如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地区福利等等,这些风险亟需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当代社会中得到有效治理。本文即探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程中的风险及其治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稳增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地方政府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政府举债逐年增加,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提出一些浅显见解。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对经济的影响涉及宏观、微观、金融、财政、区域发展等多个层面.其在缓解地方财政困难的同时也可能助长地方政府负债冲动,对中央财政的影响则取决于地方政府自身的偿付能力及发债规模的控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会促进地方性公共品的供给,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公共品受益的代际公平;在宏观层面,有助于克服利用外资的本币化倾向,规避汇率风险问题.此外,地方政府债券的推出也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发债地区的选择标准.在推出地方债券的同时,必须通过审慎的管理来防范其风险.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预算法》的规定 ,地方财政必须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而从地方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 ,地方财政虽然在帐面上基本保持平衡 ,但隐性赤字或有债务现象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2010年,我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先后出台了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政策,伴随着巨额投资计划背后的是信贷的超常规投放,中国经济触底反弹,但宏观刺激政策的弊端在随后开始显现,通货膨胀、产能过剩、地方融资风险等一系列后遗症集中显现,其中,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地方债务潜在危机正在成为高悬在中国金融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相似文献   

12.
1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1.1财政体制因素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财政的集中度大幅度提高。与此相对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却未能彻底进行.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工作几乎没有展开。加之近年来各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粮食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改革。加上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投入要求的增加.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收入增长速度.支撑经济运行的财力匮乏。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业是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我国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系统性的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也容易扰乱金融市场。因此,为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2年各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务数据和1995~2013年省级层面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分GMM和系统GMM模型,考量人口流出比例、老年人口抚养比、财政支出刚性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流出比例越高、老年人口抚养比越高,财政支出刚性越高,地方政府负债率越高。鉴此,应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改变以户籍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财税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的现状 ,分析中央和地方财政风险的危害 ,并研究了各自的形成原因。提出地方与中央财政风险是紧密相连、互为渗透、互相影响 ,应结合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等宏观经济环境 ,将财政体制内与体制外多种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防范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6.
PPP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优点,但同时在难度和风险上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加之农业建设项目具有投入量大、回报期长的特性,使得政府在建设农业PPP项目时将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因素。现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别从政府方内部、社会资本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三个层面对政府在农业PPP项目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并从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加快职能转变、完备信息公开体制、完善管理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政府债务危机频频爆发,国务院办公厅下文要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融资权,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机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被列入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之中,该举措对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解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对PPP模式适用于政府债务领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在缓解政府债务的PPP具体模式中加以选择,并从法律层面保障PPP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编制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并通过净资产、资产负债率、债务负担率、KMV等的分析,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很小,总体可控,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后乡村债务防范与化解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债务问题凸显,化解原有债务与防范新债务的产生对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农村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供给的缺失是乡村债务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税费改革后由于体制原因乡村收入的减少是新债务形成的潜在因素。政府应在乡村公共品供给、农村金融服务、涉农财税制度及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这样才能化解乡村债务,并有效地防范新乡村债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4):101-10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出现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有很大关系,其要义在于通过该平台缓解经济危机给国家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现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也存在不少风险,因此,有必要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