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的时代发展趋势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念,而转型期中国的历史巨变更引发了我国农村生育观念的嬗变。通过对浙南地区一个镇的实地调查,对当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包括生育目的、性别偏好、意愿生育时间、期望子女数等)进行分析,探析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厘清不同类型的生育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筑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人口状况与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方式及其进程密切相关。本文从农村人口增长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入手,运用经济学的观点,通过与现代社会人口生育行为的比较,分析农民多胎生育的经济、社会因素,提出农村人口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民观念落后是农村持续贫困的根源之一,本文通过对竹园乡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了竹园乡西部五村居民生育观念、消费观念、商品观念、投资观念等现状的影响因素,探讨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源,提出转变农民观念、摆脱盆困的对策措施:解决人口与经济的矛盾: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发展卫生事业;引导农导树立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户家庭积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型生育文化代表了我国生育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对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产方式较落后,经济发展较缓慢,传统观念仍在起重要作用,农村人口发展面临着挑战,因此,在农村推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对改善和解决农村人口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初育年龄测度终身生育水平的方法,利用1950—2016年农村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数据以及相关人口统计数据,估计并预测了1950—1996年进入生育期的47个育龄妇女队列的终身生育水平以及人口内在增长趋势。研究发现,利用初育年龄仍然能够实现对终身生育率的高度拟合,农村人口终身生育水平呈长期平稳下降的趋势;根据农村人口内在自然增长率的计算结果,从1973年进入生育期的育龄妇女队列开始,农村人口内在增长水平已由正转为负,比终身生育率所揭示的达到更替水平的时间早了5年。由此可知,生育政策的调整不仅要关注实际的生育水平,同时也要注重人口内在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彭志强 《甘肃农业》2004,3(10):105-106
诱导式的人口转变模式 ,决定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在宣传教育上。为此 ,我们应当从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出发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育文化 ,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型婚育观念。  相似文献   

7.
孙琪  姜颖  周泉 《农业与技术》2007,27(2):21-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多年来,我省在人力、物力上对农村各县(市)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比城区多,但农村政策生育率(符合生育政策生育占生育总数的比率)始终落后于城区。笔者从农村人口生育角度对全省2000~2006年生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对如何提高农村政策生育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第一次人口转变、第二次人口转变均早于中国,在生育意愿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生育意愿概念、测量方法以及生育意愿特性界定上比较科学合理。其次在理论分析框架上,从生育意愿的计划行为理论,到生育意愿变动的生育周期控制理论,构建了完备的理论分析体系。三是基于理论指导,深刻分析文化规范、经济因素、职业冲突、家庭权利分配等对生育意愿的影响,避免了将一些人口学特征、家庭特征统一归为影响因素。而这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恰恰为国内学者所忽略,由于国内生育意愿测量方法的不科学,也导致生育意愿对未来生育水平的预测能力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农村社会存在很严重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观念。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逐步走向非农化,农民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笔者通过对金华地区五个村落的走访,了解农村生育观发生的变化,并从社会学的专业视角探索生育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面临巨大的人口问题:一是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缺口正日益加大,适龄劳动力数量收缩;二是新生儿出生率不断下滑;三是人口男女比例失衡。我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全面二孩政策",旨在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的人口问题,但发现我国大多数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高。通过对影响孝感市农村生育意愿因素的深入研究,发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农村生育意愿:一是经济成本加重;二是女性角色压力过大;三是儿童教育资源不充分。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缓解农村二孩家庭的经济压力、多方面减轻农村女性的生活压力、加大农村儿童教育资源投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育意愿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育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居民的生育决策。基于2010年CGSS数据发现,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的意愿大于城市居民;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已有孩子数对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产生了不一致的影响。城市居民中年龄越小越倾向于生育2个及以上孩子,而农村恰好相反;另外,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还受到个人养老观念和家庭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计生委在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过程中.以抓好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为关键,注重发挥社会职能部门的作用.逐步建立了一套以人为本.以利益关系引导和调节群众生育行为的工作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靠政策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子,全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进入了人口低生育水平时期。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为此,中国2016年推出"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实施以来农村二孩生育意愿却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收入偏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三是农村孩子的教育支出越来越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81-182
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为了维护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合理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是促进我省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河北省农村人口现状出发,阐述河北省农村老龄化现状和农村男女比例失调状况,简要分析了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最后就发展农村经济,转变传统生育理念,构建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缓解农村人口矛盾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女性是推动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农村女性的主体地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农村女性的隐性贫困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主体意识缺乏、生育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是制约农村女性摆脱贫困的根本性原因,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要加强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改变落后的生育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211-2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现路径之一在于提升城镇新居民的观念现代化水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以城镇新居民的观念现代化为先导,以增强城镇新居民科学素质为重点,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新居民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交织的现状,大力增强城镇新居民思想观念的现代性,帮助城镇新居民形成与全新社会生活形态相一致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创造了城市巨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生态失衡,雾霾难消,城市变得不堪重负……中国有14亿人口,单靠城镇发展,城市难以承载。过去设想的城镇发展道路已经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只有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才是科学的发展观。中国农村目前仍然比较落后,城乡差别较大。这与其说是发展落后造成的,不如说是观念落后使然。广泛了解发达国家,结合中国实际,可以预见近几年中国农村发展观念将有新的变化。观念的变化,源于  相似文献   

18.
<正>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服务和管理集为一体的艰难工作。甘肃省文县范坝乡计生专干利用春耕生产外出人员返乡有利时机,进村入户开展计划生育集中服务宣传工作。范坝乡有22个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193人,已婚育龄妇女2168人。地处山地峡谷,人口居住较为分散,加之农村传统生育观念和流动人口较多等因素,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不便。范坝乡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到现在,老百姓在生育观念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一个孩子嫌少,俩孩子正好,有个儿子养  相似文献   

19.
丁锋 《现代化农业》2022,(12):62-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人口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最为关键、最为复杂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特点和农村人口现状,以及现状带来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放缓等问题,从而提出实行宽松的生育政策,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乡村人才,使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对策,为解决乡村人口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易莉 《甘肃农业》2005,(10):149-150
中国农村的发展问题,根本在于农村人口的素质。发展农村高等教育,将农村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成为推动农村“三化”进程的强大动力。同时,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既落实了国家政策,又可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教育公平及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