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改善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项主要政策就是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加强村民自治,才能在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顺畅地走下去。女性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且还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在少数民族地区,赋闲在家的妇女占了农村人口的半数以上,但在真正的村情发展决策活动中,妇女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果能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加强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让妇女能从参与家庭决策到参与生产活动中逐渐加强其经济独立性,对推动村民自治将会有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科技“精、准、快”扶贫模式—“福田农业成果转化模式”由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攀枝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共同创建。该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荒漠化、家庭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创建出在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扶贫新模式,破解了攀枝花市建市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难题。该模式已应用于金沙江干热河谷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共同致富。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是其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的微观呈现。调研表明:彝族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仍存在婚姻自由度有限、家庭事务决策权小、社会参与度不足和物质基础较弱等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彝族地区农村妇女婚姻家庭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建设彝族和谐家庭,提升彝族农村妇女的平等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客家山歌看客家妇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黛岚 《农业考古》2008,(6):239-243
客家妇女作为客家民系的一个重要群体,为家庭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整个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对较高的地位.本文从客家山歌的角度,阐述客家妇女的家庭、婚姻、经济、社会文化等地位.  相似文献   

5.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发展民族特色的经济.针对黔东南丹寨县两个少数民族村寨的家庭手工业考察结果,总结了民族地区家庭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家庭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及农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价值分析,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入手,对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价值作简要的讨论。参考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调查,着重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要素、人文特点、家庭及户主特征、农业生产特点与规模、合作社推广宣传方式、政策环境以及合作社与农户的互动与发展方式几个方面对内中的原因进行详细地探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推广和发展对策,旨在为现实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我国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而家庭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要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每一个少数民族家庭的经济发展。目前,针对西北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及生产建设兵团中少数民族家庭经济状况研究较少。九连,作为石河子农八师一三三团中的一个少数民族连队,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少数民族家庭的收入结构、消费支出结构、投资积累结构、基本生活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有关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11年获得的227个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土地承包亏损率、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参保率、户主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总人口是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以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来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土地健康、适度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支柱之一,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社会稳定发展有重大意义。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西北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对振兴西北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西北的每一所高等院校,能否把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列入重要的办学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否与社会需要结合的问题,或者说体现着这个院校的改革出发点和办学生命力。一九八○年以来,我校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出发,积极采取措施,改革教育内部结构,通过代培本科生,增设少数民族专科班,开办学制一至二年的培训班,四年来为省内外部分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农牧业科技人才四百三十一名。实践证明,在高等院校开办各种类型的民族班,是培养民族建设人才,加  相似文献   

11.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自身的养老实际,在充分考察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指出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社会支持系统的主体,分别是政府、社会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家庭组织,提出不同主体的养老保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政工作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大理白族自治州在紧扣发展主题,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促和谐的同时,努力结合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实际,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先行的原则,努力创新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促进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广泛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高校一直是培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以及发展的重要场所。但在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人才的应用性不足不仅限制了高校舞蹈专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舞蹈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基于此,本文对少数民族高校的舞蹈专业应用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舞蹈专业教学的转型,为社会培养更好的舞蹈艺术人才,既能够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又能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禽类工艺标本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欧美发达国家就甚为风行,是生活幸福、吉祥如意、美好祝愿、祛邪振宅、美化居室的高雅华贵饰品,也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作为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与邓小平都十分关注民族经济发展思想,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与理论。比较分析其异同,对于实践与现实社会有启示作用。一、关于民族经济发展地位思想的比较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与思想是:(1)少效民族经济的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说:“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毛泽东认为,因此少数民族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同少数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着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园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式,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周边大量出现,并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园也开始萌芽,但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效益欠佳。本文以汶川县黑土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园规划应以尊重特殊自然条件为前提,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政策背景,制定出适应当地自然、文化和产业基础现状的规划建设策略。因地制宜地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园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董永波  祝聪  罗瑶  彭文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198-200,232
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学、因缺少劳动力等;论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困境;以四川省茂县为例,探索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的精准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造成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状况,由此形成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新的群体。她们在政治生活、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地位从以前次要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要地位。角色地位的转变给留守妇女带来了生活、精神的巨大压力。针对留守妇女存在诸如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新问题,应该加大对留守妇女生活的帮助和扶持,加强农村社区安全建设,排遣其生活压力,丰富其文化生活,提高其致富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作的基础条件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索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万良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07-14711
在介绍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资源转移的模式,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