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充分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作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入手,以活塞组的选配为例,对信息化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将信息化手段全方位运用于教学活动,秉持"学生主体"的原则,课前学生依据教学任务先行搜集整理教学素材,进行自主学习,课中通过增加主题讨论、创设模拟情境等环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侧重组织引导、个性化辅导,营造出师生生生高度互动互助学习氛围,以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软件,极大拓展学习空间。以"定价策略的运用"教学单元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对市场营销课程信息化教学可行性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的育人功能就是将数学固有的"科学主义"精神和教师教学应遵循的"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潜能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升华。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两课"教学为例,尝试将"蓝墨云班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一种顺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两课"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此基础上,结合"蓝墨云班课"对"两课"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试图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对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湖南农业大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导向,以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竞赛为支撑,以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学习评价改进为调控,以信息化教学条件及环境优化为保障,构建了"一体六翼"信息化教学协同发展模式。实践表明,该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顺利开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校招生信息的充分有效利用将有效促进高校教学、学生、招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本研究对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招生数据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教学信息化平台,实施"模块化"改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及社会的需要灵活确定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有效对接,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其它未来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雨课堂"教学平台在《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校2017级会计专业7、8班学生共计94人,随机分成2组,第一组为实验组共计48人,使用"雨课堂"进行信息化教学;第二组为对照组共计46人,采用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以讲解if函数为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由本人授课,比较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并通过问卷星调查学生使用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学生对"雨课堂"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的实际运用技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雨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相似文献   

9.
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知识能力参差不齐,学习态度、方法差异显著.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备课、授课、布置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到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大都采用"一锅煮"、"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就要实行分类推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的质量,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和教学如何深度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深入应用而产生的焦点话题。基于信息化教学的物流人才岗位能力培养,更有利于实现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标。以《物流配送管理与实务》的"分拣方式选择"为例,详细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过程,构建了学教并重的交互主体式教学模式,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高职物流专业教师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高职食品类专业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课程"果蔬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测定"为例,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合,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实施教学。实践证明,恰当使用信息化手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姬胜玫  王海萍  张云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227-228,231
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4个方面对果树嵌芽接技术的信息化实训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整个实训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解决了传统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创新能力,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探讨如何开发优秀高职实训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文章以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课件为例,介绍开发高职插花技艺实训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经验。主要经验有:利用视频激发学生艺术灵感、动画演示解决教学重难、"玩中学,学中玩"营造轻松学习气氛、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和知识拓展。课后,借助课程网站、任课教师QQ、QQ空间、博客、微信等互联网络平台,建立网上的学习与交流环境。效果:师生认可本课例教法新颍,每年受益学生达1000人以上,教学效果显著。启示:继续深化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学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视组建高效、互补、默契的开发团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角,甚至引领了教学的发展方向。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职教师普遍呈现信息化素养偏低、教学信息化能力较弱状况,使得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高职教师教学信息化能力进行培训,使其具备更加现代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计算机+wifi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获得信息的平台与渠道相较以往越来越广泛,传统的"一个教师、一块黑板、几个桌椅"的课堂教学已不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布卢姆掌握学习法与建构主义学习思想的理论指导,教师通过课前指导学生学习微课并按照自主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课中审阅导学案并通过课堂提问和排疑解难完成教学任务,课后通过网络平台等手段完成实际教学应用以及评价的综合手段,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态化课堂",意在促进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用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也随之更新,高等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教学逐步被信息化课堂替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成为传统课堂的补充。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平台课《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对基于MOOC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线上线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相结合,培养新型德育发展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岗位素质能力的综合提升,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时代发展迅猛,各种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在急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学生的教育及教学方式也开始逐渐转变形式,向着信息化逐步靠拢。其中,微课的出现,就是教学的新突破。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元化,不仅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颇受学生们的青睐。将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引进到大学的英语教学中,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再也不用为某个重点或难点困扰,可以更轻松的学好英语这门课程,让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教学是弥补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解决课后无人指导等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高职体育教学中太极拳课程的教学为例,通过对微课制作的原则、教学设计和设计开发流程的详细阐述,探索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信息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有着较大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素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普及信息化的教学。“互联网+”时代提供给学生和教师更充分的沟通环境,极大的拓宽了高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Excel是会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软件,通过对《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这门课程运用"雨课堂"教学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以期提高会计学生的Excel软件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