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人情关系是中国农村社会普遍的民俗现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村以血缘和亲缘关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已悄然发生改变。人情交往中理性权衡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情关系明显带有"工具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情关系的货币化,人情名目繁琐、礼金额恶性攀比,人情范围的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亲族外"弱关系"的力量不断凸显。  相似文献   

2.
如今,相对于城市的节俭风盛行,农村人情开支的名目却越来越多,人情链条越拉越长,礼金越出越重,人情消费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到底是什么导致农村人情支出越来越高,人情歪风越刮越猛?究其原因,人人都是"人情消费"的推手,也是"人情礼灾"的受害者。被这股变味的风气裹挟着的农村,亟待修正价值导向,让人情往来早日回归淳朴的本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团结类型不同,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的框架基本上直接"移植"到农村,造成农村低保制度瞄准偏误率高.以农村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为理论支撑,实地调研河南省北部A村"人情保"现象,结合A村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具体分析了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礼治社会、村民的社会、关系取向性对确定低保对象的影响.同时探究其深层原因,发现"人情保"的源问题,提出弱化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对村民行动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情消费历来是中华民族维系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手段。但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情来往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加,消费方式的货币化日趋明显,人情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增大。出现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人情消费攀比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引导农村人消费回归理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理财意识的提高,中国农村人情消费状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基于对吉林省长岭县农村人情消费的调查进行取证,结合农村独特的社会特点,以农村的人情往来为切入点,结合消费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逐步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关键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现如今农村中在民主选举中的问题依然很不理想,其中人情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中的民主,具体包括宗族人情和非宗族人情,人们"人情大于天"的思想长期存在,针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村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提高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情感维系、道德支配、理性权衡三个理论纬度对现代农村人情的存在形式及原因展开分析与描述。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转型期农村人情发生的几个变化特征:(1)名目繁多、金额攀升、形式发生异化;(2)人情圈扩大,且重心由血缘圈向地缘、业缘圈转移;(3)"情感型"人情退居次席,"工具目的"型比例不断上升;(4)契约关系的发展,这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必然体现,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本文对人情的现代价值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辽宁东村人情往来的实地调查,论述了当前农村人情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了人情功利化背景下农民的人情往来策略与技术,探讨了农村人情功利化之村庄社会基础,并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文章认为,治理人情功利化以及形成积极健康的农村人情文化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倡导一种健康文明、新型现代的人情风俗观念;理性看待红白喜事、人情往来,提倡“大事小办小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节俭之风;大力整治不正之风,发扬乡村干部、社区精英的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来就是个重人情,讲究礼尚往来的国家。人情消费是人们人情往来的具体表示,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目前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情消费在农村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呈现了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现状,深入探讨了人情消费在农村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村地区长期受到礼尚往来思想和攀比风气的影响,使农民人情礼俗的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这种现象正在吞噬着农民的财富,给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村为调研对象,根据实际考察和深入研究,对当前我国农村人情礼俗消费问题的现状、影响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从消费内容、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心理五个方面,研究广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的现实表现,发现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出现异化现象,人情关系发展过度化,分析其变迁原因并提出促使农村人情消费变迁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西石城"请客不收礼"新民俗的移风易俗实践,促进了农村人情新民俗的诞生与扩散,对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新民俗具有强大韧性和高度弹性的制度特性,具有差序执行赋予制度适应性以及非正式制度带来非正式约束的制度优势;新民俗具有助力乡村文化治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绩效,并通过衔接精准脱贫效力和扩大农村内需市场的礼金治理方式,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经济绩效。基于此,新民俗的扩散路径是基于人情往来地域多元化的现实基础,新民俗具有差序人情底层逻辑的总体特征和地方性仪式性人情的模式分类;基于新民俗创新扩散的时空性特征,需要因势利导的适时切入与因地制宜的本地化改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变迁,当前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农村传统的人情礼俗消费功能日渐趋向庸俗和变味的情况,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传统人情礼俗消费的畸变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6):148-149
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管理具有涉及人情广,宗族影响大;管理队伍少,管理任务重;面对矛盾多,解决难度大;人员外流多,管理难度大。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由"以管理为先"向"以服务为先"转变;在管理制度上要彻底根除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在管理方法上,要变管理为服务,变一方为多方,变传统为现代。  相似文献   

15.
赵吉林 《农家顾问》2014,(10):24-24
<正>近日,笔者对农村10个家庭的人情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一年来,人情消费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的有2户,占20%;1万元至2万元的有6户,占60%;2万元以上的有2户,占20%。人逢喜事,邀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消费"也水涨船高,甚至还有一些人往往借"喜"敛财,使喜事变了味,这种陋习正是"四风"问题中奢靡之风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李春燕  胡浩 《农业考古》2012,(3):106-110
人情消费在中国农村有着很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适当规模的人情消费,对于加深亲友感情,深化亲友关系,表达心意等都很有益处。而过度的人情消费不仅会给农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人情消费既是一种文化及传统,又是一种负担,  相似文献   

17.
正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剧增。春节期间,平均每户的人情支出超过5000元。有外出农民工叫苦:春节不敢回家,人情往来太重。农村人情消费压力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送礼名目繁多,二是送礼由实物转向现金,三是礼金数额逐年看涨。据村民反映,人情消费越来越沉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当代农村人情消费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是一个重人情、讲究礼数的国家。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人情往来人们实现了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人情风却愈演愈烈。人情消费出现了形式多样化、消费频率不断加快、消费支出比重过大以及消费方式呈现货币化趋向的现状。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而且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活动。为了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沿袭良好的传统文化习俗,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引导,媒体倡导农民合理消费,农民加强自身的规划与管理,只有通过政府、媒体、农民自身等多种途径进行倡导,农民人情消费才能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的大范围的"农民工返乡潮",总结了"农民工返乡潮"给大陆农村建设造成的冲击,以及为大陆农村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在借鉴台湾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农民工返乡潮"相关问题,以及推动大陆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发展状况,而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一直以来都占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最大比重,文章以吉林省长岭县、梅河口市和抚松县周边村落进行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风俗习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情消费的影响,再根据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着重研究吉林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的利弊得失,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