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特征明显。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于城市,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动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难以靠农村自身解决,需要将外部行为准则嵌入其中,与本土化、个体化和流动化的农村社会相结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生活支持困境、心理依赖困境、健康医疗困境、代际关系困境为表现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通过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制度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去应对目前农村社会的养老困境,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收入增加、情感依赖、健康保障、代际支持等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农村留守老人的高质量养老,基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和老年人保障服务调查及相关政策支持体系研究项目(2016年)数据研究了全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并对其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养老困境,因此提出了党和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家人亲戚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注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和质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L村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困境,因此本文从社会支持视角出发,分析养老过程中社会各主体的支持情况,并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水平提供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5):241-242
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探讨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规划安排的现状,结果显示,中国农村留守老人普遍缺乏对老年期的养老规划和准备,在少数进行过规划和准备的人群中,现金储蓄仍是其最主要的经济准备手段。传统的养老观念对农村留守老人影响较大,对于养老规划存在方式单一等问题。要逐步转变农村留守老人的传统观念,加强新模式的养老方式的宣传力度,丰富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大量的留守老人在农村养老,这就导致了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严峻.全国近一个亿的农村老人不能仅靠家庭养老解决养老问题,农民个人的养老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也决定了能否选择社会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保障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其精神需求困境十分突出,需要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从探讨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的背景出发,通过对山东省齐河县胡官屯镇的实地调研,发现留守老人普遍存在孤独、缺乏安全感及感到空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其成因,提出了政府改善当地经济条件、子女加强孝道文化教育、农村社区逐步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养老服务体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田奇恒  孟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08-13009,13086
对2009~2013年的农村留守老人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农村留守老人福利服务支持首要的是经济支持,其次是医疗、精神和照料支持,并指出第三方社会组织协同政府共同供给农村养老福利是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西农村家庭养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空心化背景下,完善广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有利于减轻国家和社会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负担、有利于新时代农村家庭的和谐气氛、有利于老年人在精神与生活上的满足。针对广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经济来源得不到保障、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减弱以及精神慰藉功能受到影响等问题,需要鼓励外出务工青壮年回乡就业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村服务体系,招收志愿者协助农村家庭养老以及关爱老人精神需求,构建和谐代际关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老龄化和城市化的双重作用,使农村留守老人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表明,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的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大部分留守老人处于"自养"的尴尬状态。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新农村建设,为此,应大胆创新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立法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加大力度推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院的管理、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逐步探索出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多元化社会养老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守老人养老满意度的因素和养老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自我养老和子女养老仍是留守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留守老人缺少代际照料,以自我照料为主;经济创造能力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重要内部因素,社区服务和养老保险是重要的外部因素.破除他们的养老困境,需要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鼓励农村发展多重养老方式,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对留守老人的科学分档,提倡孝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增加,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农村城镇化的短板,亟待解决。总结山东齐河农村城镇化发展给予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答案,并分析其目标与特征,提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应以坚持以人为本,以老人满意度为基点、因地制宜的确定养老模式、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最后积极探索养老新模式"O2O"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是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皖北二村及村中养老院中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多元但不足、精神文化活动较为单一、精神养老政策主观满意度高、精神需求分层化,同时老人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无用感。此外,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老人精神养老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而养老机构是独居、患病、失能老人的有益保障。因此,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要提升老年农民精神养老水平,需要增强老年农民精神支持力度、丰富老年农民精神文化活动、帮助老年农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农村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长丰县部分五保老人的调查,了解到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存在较大问题,如生活得不到保障,看病困难等。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五保老人关爱程度,切实做好五保供养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努力提升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监管不到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强化社会关爱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结构、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等通常被认为是农村老人留守的主要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也有留守老人,然而留守原因并非都是无奈之举,而是基于乡愁的理性选择。通过对100位留守老人的问卷调查以及23位留守老人的深度访谈,发现东部山区农村老人选择主动留守是对乡愁的守望,表现为五个方面:对故土的依恋、邻里的守望相助、维系传统的“家”观念、实现自我价值、重塑代际关系。最后就关爱留守老人从充实文化生活、提倡情感慰藉、建设美丽乡村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聪 《甘肃农业》2016,(9):54-56
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老年人人口规模增长加快,空巢老人、少子老人和丧偶老人占老年人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我国养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部分村镇进行问卷和走访调查,发现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保障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状况入不敷出、精神生活匮乏、医疗负担较重等。并从少子化、城市化、代际关系转变和政府职能缺位等方面分析养老保障脆弱性的原因。由此得出结论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保障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社会养老保障对家庭养老保障的补充作用不足。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255-25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物质养老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精神文化养老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养老成为养老的重要内容。文化养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和情感慰藉,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意义上的敬老孝老爱老的养老理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养老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共享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成果,提高农村物质养老水平,实现对农村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文化养老的可循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农村互助养老在各地的具体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实践发展中面临管理理念、资金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探索构建了社会参与、资金保障、需求导向、监管评估的长效运行机制,以保障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真正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清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96-8198
介绍了传统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传统土地保障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阻滞作用,并据此提出了创新安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