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2):27-29
最近几年在研究茶史时,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陆廷灿,清代嘉定南翔文人,是《续茶经》的作者,享有"茶仙"美誉。他曾在敝人家乡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市前名)任知县六年。他极为赏识武夷山水和武夷茶,编写的《续茶经》的想法就在此时萌生的。书中多处载记到武夷山佳茗。作为茶叶世家后人,我十分感激、敬重于他。至于本人这次应邀到南翔镇参加"陆廷灿研讨会"的原由,说来话长。那是9月13日,茶友林振华带来一对上海夫妇。先生楼耀福清癯睿智,爽朗健谈,出有多部著作,涉足面  相似文献   

3.
爱新觉罗·弘历,帝号乾隆,死后庙号清高宗(1711~1799年在世,1735~1795年在位)。他帷思满清王朝统治永固,袭钵康熙、雍正二朝故技,大兴文字狱,冤杀无辜;另一登峰造极的举措是,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对历代传世文献、著作,全面进行文字清剿,搜毁所谓"禁书",删改书籍中的文句,就连陆羽《茶经》这样专业性的古文献,也不能躲过乾隆钦定的"刀斧"之灾。1"钦定"窜改陆羽《茶经》陆羽《茶经》收在《四库全书》中的"子库、谱录类"。近年从台湾搞来原藏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本陆羽《茶经》原件照相缩微胶卷,放大复原影印成"钦定《四…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陆羽所作的《茶经》与清代廷灿所作的《续茶经》都是我国著名的茶典籍,将这些著名的茶典籍进行英文翻译,是中国传统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我国目前的茶典籍英译还不够完善,为此,如何实现对茶典籍的英文翻译是当前翻译工作者思考的重大课题,为了更好地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外传播,我们需要结合英语语料库,进行茶典籍翻译之中的资源共享,更好地提升英语语料库在茶典籍英文翻译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广州出产茶叶,尤以"番禺河南"为盛。古时的"番禺河南"即今广州市海珠区的主要部分,"番禺"是古代广州的称谓,"河南"则指珠江之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说:"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大妇提筐,少妇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每晨茶姑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日河南茶。好事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日茶生,犹岕山之草子也"。清诸生,番禺人潘定桂《三十六村草堂诗钞》对河南茶  相似文献   

6.
李丹 《福建茶叶》2016,(4):365-366
作为一种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通感在部分文献资料中也被称之为"移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翻译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通感修辞方法的运用情况,这对于我们研究通感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语料。而品茶作为一种典型的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在对香茗进行品鉴的过程中,应在保持内心平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触觉、视觉、味觉、听觉和嗅觉,而这五种感官彼此之间也同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无论是在《续茶经》,还是《茶诗三百首》中,都存在大量运用巧妙的通感修辞方法。针对上述情况,在本文的研究中,以《续茶经》、《茶诗三百首》为语料基础,对其同感修辞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其翻译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新出的《茶典:四库全书茶书八种》是结集《四库全书》收录的八种茶书精华的一部著作。该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装帧精美,享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世界最美的书”的美誉,是爱茶之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8.
赵莉 《福建茶叶》2016,(7):366-367
茶文化是我国特色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续茶经》作为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其中蕴含了丰富且深厚的茶文化,对其进行研究和文化翻译有很重大的文化传播意义。图式是人类对事物认知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知识架构系统,可以随着认知主体因认知实践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对《续茶经》进行文化翻译的时候,尽可能以源语文化为导向,通过恰当的文化翻译,将书中的茶文化内容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本文就图式理论观照下的《续茶经》文化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刘艳珊  李靖 《福建茶叶》2024,(2):141-143
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涵盖了茶史、茶诗、茶道等方面的人类精神财富。它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属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茶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传播中,其翻译活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以《茶经》及《续茶经》的英译本为例,探讨了茶文化负载词英译时应当采取的三种翻译方法:灵活加注法、等效套译法、移植释义法,旨在促进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为茶文化负载词英译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0.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1,33(1):55-56
陆廷灿,字秋昭,一字幔亭,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主要产茶区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任过知县、候补主事。陆廷灿因有感于唐代陆羽《茶经》之后,茶法屡变,于今多异,检索不便,故依《茶经》目次,将历代茶书、茶文以及散落于笔记、史志、诗话和其他论著中的茶事资料汇编成《续茶经》(1734年)一书3卷,以成大观。此书草创于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后。  相似文献   

11.
清陆廷灿撰《续茶经》所引《王草堂茶说》,对研究福建乌龙茶史提供不少具体的资料,很受专家、学者的重视。但《续茶经》对于《王草堂茶说》的作者、年代却未作说明,因就手头资料,成此考略,以供参考。 关于王草堂 历史上以草堂名室、为号的,至少在二十人以上,其中籍福建者就不下五人,而撰《荼说》的王草堂,是浙江人,名复礼,字需人,草堂是他的号。清康熙、雍正年间,他侨寓崇安,在武夷山大王峰下筑武夷山庄,著述自娱,是一位既富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上期发表了《宋僧吴理真〈行状〉考述——神化"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不可取》后,近日笔者又有一些新发现,再作补充。到目前发现为止,《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是吴理真事迹的最早出典。《行状》之所以成为"西汉茶祖"的出典,是由于有人用的是移花接木之术。他们以《行状》为骨,罗列大量或与吴理真无关,或是《行状》之后被后人误读、东拼西凑、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记》是云南著名作家、诗人雷平阳先生的一部普洱茶专著,2000年11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并被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翻译出版。作为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普洱茶专著,该书力求在史料和典籍的基础上,让事实说话,拒绝虚妄之辞,还读者以知情权。作者不辞辛苦,行走在田间野外,采集最原始的资料,采访与普洱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诸多茶人,以充满人性与灵气的语言,著成一部堪与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相提并论的传世之作,为普洱茶界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原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总裁张正明先生说":作为普洱茶的一份研究史料,亦作为弘扬普洱茶文化的一本新颖之书,我认为《普洱茶记》的价值值得肯定。在茶叶界,这样的书,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台湾《普洱壶艺》称该书是"了解普洱茶必读之书"。为满足广大普洱茶爱好者对普洱茶的求知欲,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社近期将再版此书修订本。近日,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雷平阳先生,以期让更多的普洱茶爱好者了解雷先生写作《普洱茶记》的经历,一起分享他对普洱茶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2006,28(2):39-39
红茶的发源地应是福建省武夷山.据当代茶圣吴觉农《茶经述评》第三章"茶的制造"的第三节"制茶工艺和茶类的发展"中说:"至于红茶,只有《多能鄙事》曾有‘红茶'的记载,但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系伪托,故不拟引以为据."  相似文献   

15.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3,25(1):28-29
唐朝陆羽《茶经》创作于八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已历1200余年历史,流传版本很多,最早的刻印本当是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左氏百川学海本。换句话说,《茶经》自问世到南宋末季刻印以前的500年间,都是靠手工抄写流传,因而不免出现一些讹误之处。古谚云:“书经三写乌焉成马”。即使最早的宋刻本也有讹误处,因此历代也有校订的。 历史上校订陆羽《茶经》大多是民间私人进行,只有《四库全书》版《茶经》是经过清代朝廷组织翰林编修们审订,并经爱茶的乾隆皇帝“御览”后,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子集·谱录类中,盖“文渊阁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章,表明权威性,但细一阅读,内容却很糟糕。据称是采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相似文献   

16.
建茶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至今,建茶的产销伊始所据历史文字记载大多仅限于唐朝陆羽的《茶经》。而其产区,是仅指今之建瓯,或者还包括其它县(市)?似有考究之必要。本文摘引《四库全书》有关条目和考究“建安”、“建溪”等带“建”字的名词,试阐述建茶伊始及其产地,请多指正。一、建茶起始...  相似文献   

17.
程启坤 《中国茶叶》2003,25(6):31-31
《中国茶叶》杂志2003年第1期和第2期发表了王郁风的“《四库全书》版陆羽《茶经》校订”的文章。读后,感到很多校订确实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是理解错的,校错的,现提出来,以供商榷。 1.四库全书本《茶经·七之事》中,司马相如《凡将篇》列出的中草药名中有“蜚廉”一词,将其改为“蜚蠊”是错误的。因“蜚廉”是一种植物,而“蜚蠊”是蟑螂。《凡将篇》中的中草药,多为植物。经查《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得知“蜚  相似文献   

18.
陆游的茶缘     
单滨新 《茶叶》2002,28(1):48-49
陆游 (公元 1 1 2 5 - 1 2 1 0 ) ,字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 ,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纵观放翁《剑南诗稿》( 1~ 8册 ) ,涉及茶的诗竟有 30 0余首 ,蕴藏着绚丽多姿的茶文化 ,可谓是一部“续茶经”。陆游的茶缘渊源深远。笔者拟从人——时关系、人——地关系、人——物关系、人——人关系等人——境系统的角度 ,分析一下促成陆游茶缘的几个客观因素。1 经济政治——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基础“茶为饮 ,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六之出》)战国或秦代以后 ,茶由药用逐渐演变为日常的饮料。两晋、南北朝尚茶品饮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19.
《续茶经》是一部经典的茶学著作,在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以及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研究《续茶经》翻译中的互文观照,是翻译领域与茶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以此为内容,进行几个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王春华 《茶叶通讯》2005,32(2):45-46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作者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其描写茶文化篇幅之广博,细节之精微,作用之巨大,蕴意之深远,文采之王斑斓,远远在中国所有古典小说之上,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