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海林 《福建茶叶》2023,(9):162-164
茶文化不单单是品茗、对茶事活动的研究,更是蕴含了“崇俭”“尚德”“贵和”等传统文化思想。高职院校引用茶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茶艺与茶文化课程专业知识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本文阐述了挖掘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思政元素的依据,然后重点论述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的途径等。  相似文献   

2.
课堂思政是把知识教授和价值引领进行有机结合,是培育新时期优质人才的主要路径。招贴设计课程是各大院校设计类专业课程的一门必修课,在课堂思政正确引导下,需要优化课程育人目标和方向,从思政元素入手展开课程设计,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招贴设计教学中寻找设计灵感,挖掘传统茶文化蕴藏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在课程教学中。本文基于对招贴设计渗透课堂思政的必要性进行解读,明确招贴设计融入课堂思政面临的问题,而后总结出中国茶文化背景下招贴设计课堂思政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结合皮具箱包专业课程《女包出格与工艺》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评价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初步探索《女包出格与工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结合现实状况,制定完善教学计划,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皮具箱包人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背景之下,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高等数学学科教学之中,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思政内涵,提升数学课程的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在课程思政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电影拍摄课程是影视专业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微电影创造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在课程思政理念视域下,促进微电影拍摄课程教学的革新,不仅为思政元素融入到微电影拍摄课程体系中提供保障,也为茶文化融入到微电影拍摄课程体系中提供支撑,从而达到微电影拍摄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对此,本文将立足于微电影拍摄课程的教学现状,从分析茶文化微电影拍摄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入手,并提出茶文化微电影拍摄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如今在计算机专业中也融入了该教育方式,成为我国高校育人改革中十分关注的重要试验专业。而仍旧采用如今的课程+思政结合模式已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于是高校挖掘了茶文化中的人本理念等元素,试图将茶文化与计算机专业中的思想理念相结合来发挥教学实效性。然而在实际融合中由于经验不足,逐渐暴露出学生不够重视、融合内容深度不够、融合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阻碍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此,需要高校深入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元素,通过兴趣挖掘、内容更新、方式更新等路径探究茶文化融入的具体思路,以为该专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宋晨娇 《福建茶叶》2024,(4):108-110
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一方面积极探讨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另一方面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既有着道家的天人合一,又有着儒家的礼仪思想。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让学生领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实现启智润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房媛  董林娟  石钰  王孟 《福建茶叶》2022,(2):253-255
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的体系建立是必不可少的.要完善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尤为重要.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属性,因此,将二者进行融合有助于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开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育人功能。基于"三教改革"要求,结合茶艺师岗位职业要求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依托工作手册活页式教材,高职茶艺课程要深入挖掘并发挥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章从挖掘茶文化思政元素入手,结合茶艺课程新型活页式教材的特点和体例,探讨将思政元素融入活页式教材的呈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设计素描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在设计素描课程设计中探究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培育社会主义优质设计人才的最佳路径。对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思政觉悟与专业技能均发挥着积极作用。设计素描课程思政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和思政无痕的基础原则,探究设计素描课程蕴藏的思政元素和理念,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汇集设计素描课程中的各类思政资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筑根铸魂。本文基于对课程思政与设计素描的含义进行解读,明确设计素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意义,而后总结出设计素描课程融入思政的具体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郑浩 《福建茶叶》2023,(1):161-163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思政教育价值。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本文首先阐述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为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理念与应用数学教学,在育人目标和教育理论上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正因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使得课程思政理念与应用数学的融合更具有可行性。因此,教师应从茶文化中获得课程思政新理念,对数学教育目标精准定位。以应用数学教育要点为切入点,合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根据应用数学教学的既定问题,合理的引入思政教育案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课程思政开发的教学实践,阐述了通过核心主义价值观切入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本课程教学单元为序列,将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与梳理,为本课程思政开发研究打下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近年职教改革的关注热点。本文以《鸡尾酒调制》课程为例,探索舶来文化占主导的课程中,融入中国茶为元素,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从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课程思政融入的原则,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视域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充分发挥茶文化对"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价值作用,本文拟从引言入手,对茶文化在"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结合茶文化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了茶文化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是在当前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教育观念,本文从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出发,围绕将思政资源和思政要素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去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从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正确定位引出,以融入思政内容的育人目标为依据,来探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的实施建议,旨在为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旨,加强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对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向社会输入职业性服务人才的重要部分,所以高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标准在不断的提高,其不但注重高职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是对其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为顺应和解决这一现象,课程思想政治这一概念被提出,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等,本文就对对高职服装创意设计教学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服装创意设计教学的内涵及现状,深入对课程思政化的有效措施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潘洁  王文菁 《福建茶叶》2022,(3):221-224
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很大差异,其语言所体现的内涵以及精神也截然不同.正如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品德精神,成为立德树人的文化基础之一,走进并融入了高校各学科的思政教学.《商务综合英语》系列课程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一流课程建设对本科课程提出的高阶性、创新性的要求,结合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提出D...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工作的初步完成,国家也将目光逐渐转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也对我国各大高校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各大高校为了满足当前国家的要求,提高大学生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从而在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了茶文化素质培养,充分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与现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相互融合,以此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中融入茶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简要分析了将茶文化素质培养融入当前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挖掘茶文化深刻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并结合G高校的实践,提出创新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教学团队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