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中水土保持措施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国家和自治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全市地形地貌特征、植被类型及分布、水土流失现状及分布特点、现有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实际需要,并充分考虑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三区”划分成果及划分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按照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集中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要求,进行了呼和浩特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合理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为落实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为全市水土流失防治明确了重点工作区域,确定了分区防治方略,为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依据沙坡头区社会经济及自然地理特点等,划分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分别为沙坡头自然保护区重点预防区、引黄灌区重点预防区、北部沙地重点预防区、北部山地重点预防区、中部山地重点预防区、南部丘陵重点预防区和北山丘陵重点治理区、扬黄灌区重点治理区、香山北麓冲积扇重点治理区、香山南麓川台地及南部丘陵重点治理区,提出了各防治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及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开展辽宁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水利部、辽宁省相关文件的部署,开展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根据重点防治区划分条件,结合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将辽宁省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辽东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辽中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辽西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辽北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4.
为了服务于垦区水土保持规划,以农牧场为基本单元,以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为基础,充分与国家级、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相衔接,突出垦区分布特点,以定性指标为主,结合定量指标进行合理调整,最终确定了垦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垦区下辖的105个农牧场属于垦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其中:重点预防区包括49个农牧场,进一步划分为北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东部三江平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包括56个农牧场,进一步划分为西部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东部低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调查结果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工作的通知》(水保规便字〔2012〕2号)要求,参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征求意见稿),在2000年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基础上,复核划分了北京市的"两区"。该成果为《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对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支持,为水土保持社会化管理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
玉溪市在国家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定的基础上,根据市级"两区"划分标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算法,明确了西南诸河高山峡谷、滇东岩溶石漠化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哀牢山-无量山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分出杞麓湖-星云湖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漠沙江沿岸、玉溪中部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的实施和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潼南区实际情况,以村为基本划分单元,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专题图层数据库,采用空间分析法进行了潼南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确定重点预防区面积为112.41 km2、重点治理区面积为495.23 km2,并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防治措施,可为潼南区下一步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及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在水利部《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试行)》的指导下,借鉴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先进技术和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制定了划分标准和方法,并运用Arc GIS软件分析统计处理数据,以乡镇为单元,将全省划分为8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12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为贵州省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防治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两区”划分条件及指标,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衢州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划分结果为:衢州市撑口水库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46.42 km2,衢州市柴家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13.98 km2。划分结果充分反映了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需求,能为水土流失分区防治、分类指导提供依据,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划定县级以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指导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制定和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方法]在参加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和完成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及分析研究,提出了土壤侵蚀强度、林草覆盖度和水土流失治理度等定量指标和江河源头、引水水源、基本农田等保护区的定性指标。[结果]利用GIS和RS技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按照定量指标,解译遥感影像数据,生成了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图。利用定性指标,按照相对集中连片,突出重点,适当概化的原则,对划分成果进行了归类修正。以地貌类型为主线,并参照水土保持功能,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了分类和命名。[结论]陕西省划分为6个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6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共计12个大片区,是编制《陕西省水土保持规划》、规范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督工作的重要依据,也为市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全国八片重点治理的巨大成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经国务院批准,从1983年开始,在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选择了八片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开展重点治理,这是我国开展最早的一项国家级水上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十几年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土保持部门的共同艰苦奋斗,全国八片重点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治理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八片治理的成功,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十分英明上确的,也际志着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始从分散治理走上有计划、大规模治理的新阶段,这对于全面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任务与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评估方式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是国家行政许可改革的新举措,全国2543个各类开发区面临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新问题。开发区水土保持方案需要分清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入驻企业的法律责任,做好衔接工作,时效期以不超过10年为宜,应以“五通一平”阶段及由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区域为主,入驻企业的内容可简化;要突出整个开发区的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全过程的防治措施体系,并统一措施等级与标准,明确建成区、在建区、未建区三大区块的防治任务。根据开发区的特点,遵照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原则与理念,开发区的水土保持方案应将土石方全部利用、表土资源全部保护利用、扰动范围严格控制在开发区内不设临时占地、排水含沙量不超标、雨洪资源全面利用与控制等作为控制性指标。水土保持方案章节可参照国标,每章节的内容、深度可根据开发区的特定情况,做简化或删减。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性质和定位差异很大,总体分为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政府企业混合管理模式,入驻企业的水土保持方案不能简单地向开发区管理机构报备,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仍要加强对开发区管理机构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和督促。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的重要途径。在江苏省水土流失现状综合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ArcGIS等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了新一轮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获得了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图。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35 929km2,占江苏省总面积34.96%。其中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21 934km2,占江苏省总面积21.3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13995km2,占江苏省总面积13.64%。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自然保护地识别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后由电流密度诊断生态障碍区并制定生态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识别生态源地26 017.90 km2,其中大型生境斑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部; 生态阻力面呈“西聚集东分散,由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特征。(2)构建了生态廊道1 414条,长34 765.84 km,主要分布在河流廊道、林地丰富和较平坦地区。(3)诊断出生态障碍区1 374处,面积3 903.04 km2,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及西北部,其他区域较零散,主要为耕地和林地。(4)基于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源地保护,修复生态障碍区且对不同生态景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并联动各类各级修复工程。研究可为贵州省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过去确定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采用来沙分配图法和多沙粗沙模数指标法,这两种万法都需用到粗泥沙资料,由于有泥沙颗分资料的测站较少,故其精度有限.根据河龙区间7~8月份水流平均含沙量300kg/m~3的指标,在含沙量分布图上确定出重点治理区,该万法只涉及全沙资料,而有全沙资料的站网控制密度相对比有粗泥沙资料的站网控制密度耍大得多,因此其精度也就高得多.黄河流域重点治理区为11.3万km~2,其中河龙区间为5.7万km~2,泾洛渭河为3.2万km~2,祖厉河、苦水河为2.4万km~2,河龙区间的5.7万km~2是重点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扶贫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能否协调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三者关系,以期实现扶贫资源的集中整合,寻求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扶贫开发的适宜模式。[方法]基于精准扶贫战略,结合三生共赢理论构建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计算2010—2016年研究区生产、生活、生态指数及扶贫综合成效指数。[结果](1)湘西州各县扶贫绩效不断提高,6a间扶贫成效综合指数增长2~4倍,尤其是在精准扶贫战略实行后,扶贫成效显著;(2)贫困区生产指数平均增长5.8倍,提高最快,但研究区不能偏重生产发展而忽略生活、生态方面的改善;(3)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扶贫开发需要考虑区域特色,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论]湘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与改善生活条件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展湖南省湘西州生态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规划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为实现研究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湘西州生态环境特点,利用2015—2018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基础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综合分析了湘西州各县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①生态脆弱性空间格局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微度和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湘西东部永顺县和古丈县,重度和极度脆弱区成片分布在西部龙山县、保靖县和吉首市;②生态脆弱性总体表现出向高脆弱等级方向发展的趋势,微度脆弱区面积急速减少,重度脆弱区面积急速上升,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结论]应注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在加大扶贫力度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利用GIS技术,分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特点,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提出林草地占地率、集中连片面积、侵蚀强度和侵蚀类型等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构建了白银市市级重点防治区划分指标体系,并对重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划分,共划分出昌林山、寿鹿山等10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以及北部风沙区、南部祖厉河渭河流域等3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GIS技术开展监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判法评估福山区2016—2017年的水土流失分布特征、面积和强度。研究结果为:与2016年相比,2017年全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向其他用地变化为主;植被覆盖度发生变化的面积为2.480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51%;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0.48 km~2,水土流失总体呈减少趋势;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地表植被少、坡度较大的丘陵区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