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羊口疮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羊口疮病毒(ORFV)H2L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通过确定最佳的PCR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羊口疮病毒DNA的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用这1对引物均能扩增出羊口疮病毒507 bp的特异性片段,同时检测口蹄疫病毒和山羊痘病毒,结果均为阴性,最小检出量为5 pg.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对临床组织病料中的ORFV进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宁化县羊群感染羊口疮病毒的情况,该研究采用PCR方法对随机采自宁化县6个乡镇各1个羊场(户)的样品进行检测,根据羊口疮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诊断是否患羊口疮病,对确诊患病的羊只及时治疗。结果 6个被检羊场中4个为阳性场,场阳性率为66.67%;不同羊场羊口疮病毒阳性感染率高低不一,高的达22.92%;随机所采的373份样品中,平均阳性感染率为8.04%;在6个被检羊场中,种羊、羔羊和育肥羊的阳性感染率分别为5%、 12.23%和3.2%,可见羔羊为该病毒主要感染群体。以上结果表明,宁化县羊群中羊口疮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羊口疮病防控决策的制定还需科学依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安徽肥东某山羊场发生的疑似羊口疮(ORF)的病原,利用MDBK细胞从送检的病羊唇部痂皮中分离获得病毒,通过PCR鉴定确定病原为羊口疮病毒(ORFV),并将其命名为ORFV/AH-FD/2016/China株。然后对分离株的B2L基因和F1L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与其他ORFV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ORFV/AH-FD/2016/China株的B2L基因长1 137bp,编码279个氨基酸,F1L基因长1 023bp,编码341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他ORFV流行株相比,B2L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9%~99.5%,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5.5%~98.9%;F1L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3%~98.3%,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9%~99.1%。利用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根据B2L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甘肃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最近;根据F1L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福建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基于B2L基因和F1L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其分离得到的病毒株与国内不同地区分离毒株的遗传差异不大。该研究为ORFV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临床试验材料和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羊口疮病毒ORFV/GD-QY/01 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DBK细胞对广东清远某羊场的痂皮病例进行病毒分离,获得一株ORFV,命名为ORFV/GD-QY/01。参考NCBI羊口疮病毒(Orf virus)保守基因B2L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后测序;运用序列分析软件对获得的羊口疮病毒株B2L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羊口疮毒株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接种病料悬液的MDBK细胞出现细胞病变,扩增出ORFV B2L基因,该毒株与台湾山羊株(EU935106、DQ904351)相似性最高(均为99.2%),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5.
羊传染性脓疱病(羊口疮)作为大通县羊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之一,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笔者结合诊治体会,总结了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养羊户(场)参阅。  相似文献   

6.
羊口疮疫病的暴发可严重影响畜牧的经济效益,为探明陕西地区该病的发病原因。本研究从陕西关中地区某羊场出现特征症状病羊嘴部痂皮中分离病原,经过感染MDBK细胞系,获得1株病毒,经形态学、理化学、PCR检测及病理组织学等方法鉴定,该病毒分离株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命名为ORFV-SXGZ。依据GenBank中发表的ORFV特异性B2L、F1L及VIR基因的核酸序列,设计并合成3对引物,应用PCR方法成功对ORFV-SXGZ毒株的B2L、F1L及VIR基因进行克隆,并将其基因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不同来源ORFV分离株进行比较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ORFV-SXGZ毒株的B2L、F1L和VIR基因与其他已发表ORFV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6.7%~99.6%、95.8%~97.9%和95.0%~99.3%,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3%~99.7%、95.8%~98.2%和95.5%~98.4%。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ORFV-SXGZ毒株与国内新疆和甘肃等西北部地区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更近,证实陕西关中地区养殖场中存在羊口疮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7.
浅析山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代表种,俗称羊口疮(Orf),是引起山羊、绵羊以及其他一些反刍动物传染性脓疱病的重要病原,感染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对羔羊危害极为严重[1,2],病变特征是口唇等处皮肤粘膜依次形成丘疹、水泡、脓疱、溃疡和厚痂[3]。近些年来该病呈现重新流行的趋势,世界各地都相继报道了该病的流行[4-6]。  相似文献   

8.
羊口疮病又被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病原为羊口疮病毒,临床上以患病羊的口腔黏膜和局部皮肤表面出现丘疹、水泡、脓疱、溃疡病变、疣状结痂为主要特征,以幼龄阶段的羊群发病率最高,造成的死亡率最高,造成的危害较大,会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羊口疮病发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传播速度较快,如果没有采取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控,病情会快速传播流行,引发大批量的羊群发病。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羊口疮病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治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控制该种疾病发生流行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山羊口疮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幼年羊,且发病率高,亦感染成年羊,但多为散发。该病多发于春、秋两季,羊群一旦感染即常年发病,病程一般2~3周,病羊多因采食困难而衰竭死亡,严重影响着养羊业的健康发展,给养羊户造成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羊口疮也称"烂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绵羊接触性、嗜上皮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发病羊群年龄不限,发病季节不限,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羊嘴唇、口角、鼻、乳房、外阴等皮肤和粘膜出现丘疹或水疱,最终形成结痂,其中羔羊的死亡率最严重。该病广泛存在世界各养羊国家和地区,我国也是该病发生的重灾区,其中新疆、内蒙、吉林、甘肃、山西、福建、青海、宁夏、四川、黑龙江等十几个省份均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报道,给养羊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8年6月20日,龙海市某家庭农场羔羊出现嘴唇大面积结痂,母羊乳房周围形成结痂块,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羊口疮病,本文报告该病的诊治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羊口疮病毒疫苗株与ORFV-PN株ORFV011基因的分子特点、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差异,为福建省羊口疮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羊口疮疫苗株和ORFV-PN株ORFV011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比较分析两者测序结果的差异。【结果】测序结果显示,疫苗株和ORFV-PN株ORFV011基因均由1 13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78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显示,ORFVPN与疫苗株和弱毒株D1701株ORFV011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6%和98.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为98.7%。与疫苗株相比,ORFV-PN株共有16处核苷酸变异和5处氨基酸变异。在蛋白二级结构上,ORFV-PN株和疫苗株α-螺旋占比分别为34.13%(129/378)和30.42%(115/378),β-转角占比分别为6.08%(23/378)和6.88%(26/378),无规则卷曲占比分别为37.30%(141/378)和39.15%(148/378),β-折叠占比分别为22.49%(85/378)和23.54%(89/378)。蛋白三级结构上,ORFV-PN株预测的三维结构与疫苗株的三维结构在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上有一定的差异。【结论】福建省羊口疮病毒ORFV011基因出现变异,应当引起广大兽医工作者的重视,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羊口疮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民和县民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两疫一病”的防治效果,该采用ELISA检测法对“两疫一病”进行了免疫抗体、抗原检测,同时,对犬包虫粪抗原和牛羊猪脏器检测,结果显示:牛羊猪口蹄疫病毒O型,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8.2%;牛羊猪口蹄疫病毒O型抗体血样1815份,检出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血样7份,病原阳性率为0.39%;检测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血样724份,检出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阳性血样668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2.3%;检测羊鼻拭子720份,未检出小反刍兽疫病毒阳性样品;检测犬粪1174份,检出包虫粪抗原包虫病原阳性3份,阳性率为0.26%;解剖犬30条,未检出细粒棘球绦虫;检查牛脏器430副,检出包囊6个,包虫感染率1.4%;检查羊脏器650副,检出包囊17个,包虫感染率2.62%;口蹄疫防治达到青海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两疫一病”考核标准规定的免疫抗体合格率80%以上及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控制在8%以下的标准;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及病原检测为阴性的标准;犬包虫粪抗原阳性率控制在5%以下的标准,达到考核验收条件。  相似文献   

13.
羊口疮(Orf)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和具有高度嗜上皮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绵羊、山羊和人。由于该病缺乏全身性感染症状,因此在防治上也缺乏有效的疫苗或抗体。RNA干扰技术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抑制目的基因表达生物技术。ORFV的DNA ploymerase是病毒复制的关键酶。研究运用RNA干扰技术针对ORFV的DNAploymerase基因进行体外基因沉默研究,通过网络自动筛选平台设计并合成3个short-hairpin RNAs(shRNAs)片段,并与含U6启动子的pLL3.7质粒构建重组载体,结果表明pLL3.7-D596为重组阳性,进一步测序结果正确。研究可以为靶向ORFV-DNAploymerase基因的体内基因沉默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正菊 《农技服务》2014,31(7):175-175
<正>羊传染性脓疱皮炎(Orf)亦称羊口疮、羊传染性脓疱口炎、羊传染性脓疱,是危害山羊和绵羊的一种高度接传染病。本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我国甘肃、宁夏、四川、江苏、内蒙、新疆、贵州和黑龙江等省区均有该病的流行报道。根鲜思美等对贵州5个养羊大县羊只的调查结果显示,任何年龄的黑马羊、沿河黑山羊、麻江黄羊和波尔山羊均可感染羊口疮,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羊传染性脓包病俗称"羊口疮",是一种由传染性脓包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在春季和夏季流行,如不及时治疗,会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对羊传染性脓包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诊断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养羊户提供该病的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养羊数量的不断增加,饲养过程中出现很多疫病,其中羊布鲁氏菌病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本文就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进行具体介绍,希望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促进我国养羊产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养羊业的快速发展之下,羊的寄生虫病危害也日益严重,其中肝片吸虫是对羊群危害较大的一种蠕虫病,国内外广泛流行,部分地区感染率高达90%以上,不仅影响羊只的正常生长,还会在寄生过程中产生毒素引发宿主出现全身性中毒和营养代谢紊乱等现象,防控不及时会造成群体发病和死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诊断、治疗及防治进行具体介绍,旨在提升羊养殖的质量,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呼盟牧区羊脑多头蚴病普遍发生和流行,近年来疫区不断扩大.我们于1998年4月赴呼盟牧区对羊脑多头蚴病调查,经调查1997年结果表明:调查8个苏木34个牧民户,共养羊23642只,脑多头蚴病发病率为1.8%~10%,平均在1.65%.呼盟牧区牧业四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阵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共养羊2681612只,发病羊可达44246只左右,每只羊平均按180元计算,可造成经济损失可达796.428万元.  相似文献   

19.
羊口疮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源是病羊或者带病毒羊,不仅会交叉传染给牛等其他牲畜,而且该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会导致人的感染。临床症状主要为口部、唇部出现脓包、结痂,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羊的死亡,且该病对羊群的致死率极高,会给饲养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中,笔者分析了羊传染性口疮病的临床症状,并对诊治和预防措施做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羊口疮主要是由于羊感染了羊口疮病毒而发生的一种疾病,羔羊易感染。主要症状是在口腔粘膜、唇部等出现水泡、脓疮等,在口唇部发病时会影响羊的采食,危害性较高,给养羊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2020年5月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某养羊场出现疑似羊口疮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PCR检测,最终确诊为羊口疮病。如何预防以及治疗羊口疮,大部分的养殖户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不能即使的发现该疾病以及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案。本文对该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及提出了如何防治的一些建议,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