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非鱼溃烂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松  郭斌 《内陆水产》1996,(12):24-24
罗非鱼溃烂病的防治罗非鱼溃烂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的嗜水亚种引起的,该菌广泛存在于正常鱼的肠道中和池塘水体中,属于条件性致病菌。1996年2月中旬,四川广安县一罗非鱼越冬池中的尼罗罗非鱼种发生鳞片松动、脱落、体表充血、溃烂,少数溃烂呈孔穴状;同年4月初,...  相似文献   

2.
尼罗罗非鱼溃烂病的病原研究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尼罗罗非鱼在上海郊区工厂化养殖中,较普遍发生一种溃烂病。症状是:病鱼充血溃烂,无特定部位,可遍及全身。鳞片脱落,肌肉外露,呈红色块状病灶,严重时可烂成洞穴形。轻者影响生长,重者死亡。当年越冬鱼种及亲鱼均有发生,尤其亲鱼感染此病,对生产危害更大。从1982年来,我们在上海市郊加定葑浜工厂化养鱼场的越冬鱼种及亲鱼上取材,对此病的病原进行了多次分离,分得几株毒力较强的致病细菌。以浸泡和涂抹法进行毒力感染,均获得较高的发病率,发病症状和自  相似文献   

3.
尼罗罗非鱼溃烂病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蔡完其  黄琪琰 《水产学报》1986,10(3):261-272
本文报道了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越冬期间由嗜水产气单孢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hydrophila)引起的溃烂病的病理研究结果。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症。病灶部位皮肤炎性水肿、坏死、脱落。骨胳肌肌核肿大、移行、乃至坏死;肌纤维肿胀及坏死。肝细胞颗粒变性、脂肪变性。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胞浆内充满玻璃样小滴,使细胞界限不清,但胞核仍存在。病灶部位骨胳肌的愈合,是通过形成肉芽组织及再生进行修补,而表皮的愈合则是借助再生予以修补。与健康鱼相比,病鱼的生化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白肌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甘油-3-磷酸脱氢酶(a-GPDH)等同工酶的活性与含量均有显著变化,谱带减少,活性减弱或消失。肌蛋白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徐彩利 《河北渔业》2009,(10):47-47
近年来,罗非鱼溃烂病在罗非鱼高密度越冬期发病日趋严重,而且呈现一种爆发性趋势,此病流行广,传播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常造成惨重损失,故应引起高度警惕,搞好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5.
鲟是大型经济鱼类,体内大部分是软骨,又体被硬鳞,故常被称作"软骨硬鳞"鱼类,其实鲟隶属于硬骨鱼纲、硬鳞总目、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因其皮是制作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抗撕裂性、耐磨性、柔韧性可与鳄鱼皮媲美;鲟鱼是食用价值极好的大型经济鱼类,全身除体表骨板外其他部分(含骨骼)都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被列为高级滋补品,特别是素有"黑色黄金"之称的鲟鱼鱼子酱,更是驰名中外的高档食品。因为如此高的经济价值,随着鲟鱼养殖技术的提高,鲟鱼量变得越来越大,养殖区域不断增加,养殖规模及集约化程度不断上升。近年  相似文献   

6.
随着刺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的过快发展和不规范运作造成了病害问题日趋突出,出现了多种明显病症和大规模死亡现象,部分养殖区相继出现了刺参肿瘤、烂皮、排脏、不摄食等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7.
<正>鱼类溃烂病在鲫鱼、鳊鱼以及鲢鳙鱼等鱼类体表常有发生,特别在寄生虫感染以后或在运输、拉网操作以后,鱼类体表形成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影响了商品鱼的上市销售,耽误养殖生产,甚至引起鱼类死亡,由于常规消毒处理效果较差,恢复时间长,给该  相似文献   

8.
张孝刚  管薇 《水利渔业》1993,(4):41-42,46
1989—1992年在夏阳温泉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在试验过程中(1989年5月)暴发了罗非鱼氮气病,引起鱼体大量死亡。经过泉水曝气、移动网箱远离泉眼、增加溶氧量等措施,鱼病症状逐渐减轻,最终病情得到控制,鱼体完全病愈,并获得了52.9kg/m~2的鱼产量。  相似文献   

9.
10.
黄文挺 《海洋与渔业》2010,(8):48-48,46
罗非鱼养殖中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是——在高密度、规模化养殖模式中致使罗非鱼发生“肝胆”疾病。行业中很多人认为这种不明原因造成的“罗非鱼肝胆病”(罗非鱼肝胆综合症)是不可治愈的。笔者这几年时间里曾为部分养殖场处理过罗非鱼肝胆病,  相似文献   

11.
刘平 《内陆水产》2002,27(9):35-35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养殖的优良品种,由于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肌间剌少,深受群众的欢迎。随着网箱养殖罗非鱼的发展,在网箱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生活环境、种群密度、饵料的质与量等因素都与天然情况差别较大,因此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常有发生。南宁市郊区的某水库,网箱养殖罗非鱼多次出现暴发性鱼病,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笔者通过现场检查,了解情况,鱼体解剖,查出了病因,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病鱼的主要症状箱中病鱼游动无力,体色变黑,无光泽,停食或减食。病鱼眼球突出,发白,鳃丝暗红…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条件限制和高密度精养,养殖水体水质恶化,鱼体抗病能力下降,容易突发疾病。近年来淡水养殖鱼类特别是罗非鱼,经常出现斜管虫病,该病发展快,一旦发生,如不及时控制,死亡率超过80%以上。一、病原斜管虫病病原体为鲤科斜管虫,属管口目、斜管  相似文献   

13.
我场于1981年建成,主要开展电厂温流水养鱼。目前亩产已达4万公斤。多年来罗非鱼多发生烂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死亡率在15%左右。经过不断努力,对其治疗治愈率已达100%,再没有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鲤溃烂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溃烂病症状典型的鲤体中分离到μ-1,μ-2两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鲤溃烂病的病原菌。通过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用13种药物进行药敏实验,发现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杀星,通过治疗实验,证实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隶属于胎鱼将科,胎鱼将属,为热带淡水鱼,它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都很强,非常适合于家庭观赏和庭院经济养殖。最适水温为22℃~26℃,喜欢弱碱性环境,属杂食性类型,若温度适宜几乎全年均可繁殖。近年观赏鱼养殖逐渐升温,孔雀鱼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天津市郊、区县孔雀鱼的养殖户逐渐增多。养殖期间由于养殖密度大、管理不善,防病治病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孔雀鱼养殖病害极易暴发流行,有的鱼农发现大批死鱼,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滥用消毒剂、抗菌药,用药后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疗效,且延误了病情,更增加了经济损失。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防治罗非鱼肠炎病研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中药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药学,在人类防病治病上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非典中的治疗效果让人吃惊。同样在鱼病预防治疗方面,我国的中医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早在11世纪至12世纪,宋代苏轼(1030-1101)所著作的《物类相感志》中就有过“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的鱼病及防治的论述。近年来,利用中草药进行鱼病防治逐渐受到了广养殖户的欢迎,同时国内外相关学者专家也肯定了采用中草药防治疾病不会产生抗药性和副作用,甚至还发现中草药对促进鱼类的生长,保持天然体色和提高抗病能力等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患肌肉溃烂病的濒死中华倒刺鲃和草鱼体表病灶上分离并提纯培养得到3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出现与病鱼相同症状的肌肉溃烂病;用该细菌制备出抗原疫苗,其免疫成功率达到100%;对已感染该病的中华倒刺鲃鱼种进行药饵投喂治疗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防治乌鳢溃烂病,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某养殖场的患病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菌(DL1475,DL1476),通过微量生化鉴定管和扩增16S rRNA基因对该两株菌进行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特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这两株菌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两株菌对乌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7.1×103和2.9×104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L1475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高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万古霉素耐药性强。  相似文献   

19.
从患肌肉溃烂病的濒死中华倒刺鲃体表病灶上分离并提纯培养得到3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出现与病鱼相同症状的肌肉溃烂病;用该细菌制备出抗原疫苗,其免疫成功率达到100%;对已感染该病的中华倒刺鲃鱼种进行药饵投喂治疗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近几年云南省昆明、楚雄、大理、曲靖等地区在低温期都发生了严重的鲫鱼体表溃烂病,发病时间为11月份开始至第二年5月初止,鱼池、塘坝、小型水库和网箱等各种养殖水体都可发病,从鱼种到成鱼各种规格的鲫鱼都可发病,发病鱼虽然很少死亡,但失去商品价值,必须治愈后才能销售,给养殖管理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