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无源封闭式缩微水生态生命维持系统技术,将蒙古裸腹潘(Moina mongolica)活体,搭载在中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上,活体成功返回地球,并在返回地面前产出了仔代。通过航天搭载育种试验,初步肯定该系统能基本满足蒙古裸腹潘的航天搭栽生存要求。  相似文献   

2.
熊瑛 《水产科技情报》2005,32(5):203-207
本文综述了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作为海水鱼虾幼体活饵料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其生物学特性和培养方法。该溞是欧亚非大陆上唯一得到认可的盐水裸腹溞,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迅速,用作海水鱼虾活饵料适口性好.营养成分较全面.且可高密度培养,有望成为今后海水和半咸水经济动物幼体培育中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3.
蒙古裸腹(MoniaMongolicaDaday)是一种盐水低等甲壳动物,已经驯养于海水并进行规模化养殖,其生长繁殖迅速,适于在各种条件下高密度培养,是海水鱼、虾、蟹育苗的优良活饵料,能有效缓解日益紧缺的卤虫资源。国内何志辉[1]、区又君[2]等对其生物学及培养  相似文献   

4.
谢钦铭  李向阳 《水产科学》2007,26(3):164-166
研究了2种有机磷农药(敌百虫、久效磷)对蒙古裸腹潘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对蒙古裸腹涵的毒性很高,而久效磷对蒙古裸腹潘的毒性较低。敌百虫和久效磷对蒙古裸腹潘的24hLC50分别是0.03mg/L和1.54mg/L。  相似文献   

5.
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是一种盐水低等甲壳动物,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裸腹溞科、裸腹溞属.最早是何志辉等在山西地区发现并经海水驯化成功.  相似文献   

6.
蒙古裸腹氵蚤在分类上隶属于甲壳纲 (Crus tacea)、鳃足亚纲 (Branchiapoda)、枝角目 (Clado cera)、裸腹氵蚤科 (Moinidae)、裸腹氵蚤属 (Moina)。蒙古裸腹氵蚤 (MoinaMongolicaDaday)是一种盐水低等甲壳动物 ,已经驯养于海水并进行规模化养殖 ,其生长繁殖迅速 ,蒙古裸腹氵蚤  相似文献   

7.
蒙古裸腹溞是旧大陆上现存的一种盐水裸腹溞,在分类学上隶属于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裸腹溞科、裸腹溞属鲜兰停福澳甏笤谥泄习胙嗡?被首次发现并被驯化至海水中生活。该溞营养价值高,蛋白质含量高且氨基酸组成平衡、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耐盐性强,适温性广,繁殖力高,生长快等特点;是鱼、虾、蟹等水产苗种生产中可部分代替卤虫和完全代替桡足类的生物活饵料,并可降低人工育苗的生产成本。蒙古裸腹溞已成为继褶皱臂尾轮虫后的新型动物饵料培养对象,可以作为大规模生产培养的饵料新品种。自然条件下,蒙古裸腹溞以…  相似文献   

8.
温度(25±1) ℃、盐度20±1时研究了不同碱度下高pH对蒙古裸腹溞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度的升高会降低蒙古裸腹溞对pH的耐受高限:海水的碱度为(0.19±0.1)、(1.99±0.1)、(3.92±0.1)、(5.95±0.1) mmol/L时,蒙古裸腹溞对pH 24 h 中间耐受水平(TLm)分别为10.50、10.15、10.07、9.50;对pH 48 h TLm分别为10.09、9.88、9.81、9.08.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pH为9.0~9.3时,生长率和存活率相对优越于其他各组.pH 9.0时,蒙古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145/d;pH 9.3时次之,为0.5099/d.  相似文献   

9.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和全球变暖,微囊藻水华在低盐度封闭海域也时常发生。为探讨低盐度封闭海域中的铜绿微囊藻的毒性对盐水枝角类动物生殖、抗氧化酶的重要影响,在室内条件下培养耐盐为8的有毒铜绿微囊藻,分别开展不同藻密度的有毒铜绿微囊藻[4个有毒铜绿微囊藻处理组、1个对照组(小球藻)、1个禁食组]、不同组合的混合饵料(设置4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藻密度为1×105个/mL)对蒙古裸腹溞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不同食物条件对蒙古裸腹溞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藻密度条件下,随着有毒铜绿微囊藻藻密度增大,蒙古裸腹溞寿命显著减短,并且在有毒铜绿微囊藻处理组中均无繁殖现象;在混合饵料(小球藻+有毒铜绿微囊藻)条件下,有毒铜绿微囊藻占比越大,蒙古裸腹溞的净生殖率越低,世代时间越短;在96 h的酶活性测试中,与小球藻组相比,暴露在有毒铜绿微囊藻条件下的蒙古裸腹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时间显著下降。研究表明,有毒铜绿微囊藻显著抑制蒙古裸腹溞的种群生长。在2种食物条件下,添加小球藻可以缓解铜绿微囊藻对蒙古裸腹溞的毒害作用,同时铜绿微囊藻的毒性也显著影...  相似文献   

10.
不同食物组合与投喂方法对蒙古裸腹溞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岩 《水产学报》2004,28(3):343-346
蒙古裸腹(Moina mongolica Daday)是旧大陆上分布的一种盐水裸腹溞[1],1988年在我国被首次报道[2].有关该溞的生物学和培养技术已被较为系统地研究[3].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溞在我国沿海地区逐渐被用做海水和半咸水鱼、虾、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活饵料.  相似文献   

11.
蒙古裸腹溞在鮸鱼仔稚鱼培育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鮸鱼人工育苗生产实践,进行蒙古裸腹潘在鮸鱼仔稚鱼培育中的应用试验,育苗成活率达20.3%,表明通过营养强化的蒙古裸腹溞是鮸鱼仔稚鱼的适宜活饵料。  相似文献   

12.
几种重要水产品活体运输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经济虾、蟹、鱼的运输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在17 ℃时,经7 h喷雾干法运输试验,成活率达78.6%,脊尾白虾在10 ℃时,经6 h干法运输试验,成活率达85.4%;雾化干法适宜2种虾的短途运输.淋浴法运输试验表明,凡纳滨对虾最适运输温度为17 ℃,经44 h试验,成活率达93.3%;脊尾白虾适宜运输温度为10 ℃,经44 h试验成活率达92.5%;淋浴法适合长距离运输.梭子蟹采用雾化干法和活水车运输的最适温度均为5 ℃,成活率分别为93.3%和98.6%.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黑鲷适宜采用活水车运输,10 ℃时经24 h运输成活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13.
汪开毓  何敏 《淡水渔业》2007,37(5):67-71
对病理学技术在水生动物疾病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对传统病理学技术向现代病理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病理学技术在水生动物研究中的应用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陈桃英 《水产学报》2002,26(6):498-502
在实验室内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对蒙古裸腹进行了105d的连续孤雌生殖培养。在适宜而稳定的温度、盐度和食物条件下,连续孤雌生殖24个世代后,蒙古裸腹的繁殖能力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实验中,74.1%的蒙古裸腹生殖窝数超过4窝,产幼前发育时间为4.28±0.37d,两次生殖间隔期为2.30±0.41d,前4窝平均每窝生殖量为7.52±1.39个。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连续孤雌生殖24个世代不会对蒙古裸腹繁殖能力产生明显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喂养条件下蒙古裸腹溞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比较不同食物和不同处理方式培养的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脂肪酸组成,EPA含量在用海水小球藻全培养时为27.6%,用2种面包酵母培养的分别为5.6%和10.7%,用鱼油强化的为7.4%和10.5%。试验表明蒙古裸腹难以同化吸收食物中的DHA,但在鱼油强化时其肠道中储存的油粒可含一定量的DHA,因此可用DHA含量高的鱼油短时间强化,以肠道为DHA载体,来满足海水鱼苗的营养要求。  相似文献   

16.
Mohan  C.V.  冯东岳 《河北渔业》2011,(3):42-44
本文是Mohan,C.V.发表于Aquaculture Asia Magazine的2009 January-March期39-42页的"National strategies for aquatic ani mal health management"一文的译文。通过对水产动物健康管理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分析说明,作者得出如下结论:为加强对水生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提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和产品竞争力,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将水生动物健康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水生动物防疫监管机制,控制水生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达到控制、减少、预防、以至消灭的目的,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蒙古裸腹Sou的培养及在红鳍东方Tun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球藻、酵母、有机肥、微生态制品等作为饵料在培养缸(0.5m3)、水泥池(1~5m3)、室外泥底敞池(150m3)中进行蒙古裸腹生产规模培养,平均日产量一、二、三、四级分别为54.1g/(m3·d)、48.3g/(m3·d)、34.3g/(m3·d)、19.13g/(m3·d)~30.89g/(m3·d),室外泥底敞池培养为70.58g/(m3·d).、轮虫混合培养分别为53.74g/(m3·d)和112.05g/(m3·  相似文献   

18.
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是旧大陆上分布的一种盐水裸腹[1],1988年在我国被首次报道[2]。有关该的生物学和培养技术已被较为系统地研究[3]。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在我国沿海地区逐渐被用做海水和半咸JOURNALOFFISHERIESOFCHINA           Vol.28,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