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省自1979年开始暴发微粒子病后,各场都设置了品检室,加强了对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尽管防微工作常抓不懈,然而,每隔3~5年都要发生一季或连续数季的烧种。在蚕期补正检查和预知检查中,无微孢子虫检出,更无病死蚕发生,蛾期,特别是在母蛾镜检中却大量检出微粒子病蛾,造成成批烧种。笔者对我省部分  相似文献   

2.
应用N.b炭素凝集反应进行家蚕原种补正检微是一种适合检含微孢量少的检微方法。为了弄清该法检出的有毒原种有无微孢,除用有毒蚕卵孵出蚁蚕及转青死卵等镜检验正外,还应用该法检出的有毒原种进行孵蚁饲育、上蔟结茧、化蛹化蛾。再按蚕、蛹、蛾各发育阶段调查微孢发生的数量及规律,从而证实应用N.b炭索凝集反应检查含少量微孢蚕种的必要性和准确性。故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蚕病组于1992年秋蚕在病理实验室内进行了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应用N·b炭素凝集反应进行家蚕原种补正检微捡出微孢效果显著。经西农大蚕桑系蚕病组实验室内和五个示范种场捡出原种的验证:微孢检出率均在82.98%—100%的范围内;检出原种微孢浓度最小是1~5×10~3个/ml,最大是10~4—10~5个/ml,是一种适合捡含微量少的检微好方法。不仅如此,N·b炭凝反应检微的适用范围广,只要微孢的表面抗原与N·b抗血清相同,既能捡母蛾,又能捡原种中感补正蚁蚕及苗、尾蚁、转青死卵的微孢,还可进行1~3龄迟蚕,病弱蚕的预知捡微,但以捡原种中感补正蚁蚕及苗、尾蚁,转青死卵和1~3龄迟蚕,病弱蚕的捡微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血清学检验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原种及交杂种补正检查,已取得初步的成绩。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年复一年的蔓延,特别是1989年有微原种及交杂种烧种数猛增,对我省蚕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研究者均想尽快的寻找出一种检出率高的方法使有毒种漏检接近于零,拟似微孢得到判断或找到有效口服防微药物经过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与蚕种公司的合作研究,四年来血清学检测微孢技术的应用研究及1990春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蚕病组,北碚蚕种场、永川蚕种场的多点试验,血清学检微技术:——炭素凝集反应应用于蚕种补正检查,灵敏度高,准确性大,并能克服有毒蚕种漏检的难题,在原种及交杂种的补正检查上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5.
四川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我省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情况与趋势,调查组对全省具有代表性的15个蚕种场及15个蚕桑基地县2006-2010年5年间蚕病发生情况,尤其是微粒子病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普查。根据对微粒子孢子的季节性分布、区域性分布、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情况以及蚕沙处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检出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川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6.
几项新的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技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5年四川先后研究提出了几项新的防微技术应用于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并发挥重要作用。这几项技术分别是:家蚕异型微孢子虫(SCM6、SCM7)分类检验防治技术;一代杂交种成品检疫技术;血清学碳素凝集反应应用于原种补正检查技术;桑叶全程消毒育技术。本就几项防微新技术的流行病学背景、作用意义、前景或不足予以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传染在蚕种生产上的主要发生情形是 :在蚕的幼虫阶段食下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 ,蚕能正常生长、发育 ,完成其生活世代。各龄预知检查均检不出微孢子虫。种茧保护期间 ,可从极少部份病死蛹、苗蛾中检出多态型微孢子虫。根据西南农大万永继教授对德昌县老碾乡原蚕区菜粉蝶幼虫、蛹、成虫中提取的微孢子虫样品鉴定 ,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形态可分为三类 :( 1 )长形微孢子虫 ( 3 7~ 4 2× 1 3~1 7um) ;( 2 )卵圆形 ( 3 2~ 3 5× 1 93~2 1 0um) ;( 3 )小形 ( 2 5~ 2 7× 1 1 5~1 3um)。菜粉蝶微孢子虫危…  相似文献   

8.
自1989年起,铜梁县蚕种场开始发生微粒子病,至1992年微粒子病烧种率达到高峰,经济损失非常严重,1993年经过采取各种措施,微粒子病逐年下降,微病超毒烧种率在1997年已控制到0.65%.从多年的扑微工作中,我们认为截断胚种传染是防治微粒子病的重要一环,原种带毒如果不截断,其他防微工作做得再彻底,也是前功尽弃.为此,我们改进了补正检查方法,提高了原种微粒子病检出率.1.改进取样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防止微粒子病,全面提高蚕种质量,是蚕业生产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蚕种工作者的目标和宗旨。补正检查,是对母蛾结构的补充和修正,是防止微粒子病胚种传染途径的重要措施。作为普通蚕种生产者,非常重视原种的补正硷查工作,因此,如何提高原种的补正检出率,成为大家共同研究和商讨的问题。在此,  相似文献   

10.
<正> 经过3~4年实验室内和生产中的应用试验,证实N.b炭素凝集反应不仅能应用于原种补正检微,还能应用于1~3龄稚蚕期迟、小、弱蚕的预知检查。经三年750个样品的试验研究,N.b炭素凝集反应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大,能检出镜检不能检出的低浓度微孢样品,经三次试验的证实,N.b炭素凝集反应检出微孢样品浓度范围是3.1×10~3、粒1ml~7.5×10~6粒/ml,故用炭素凝集反应检微比镜检检出的有微样品数多5.1倍。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1.家蚕微孢r~IgG致敏炭素母液:用西  相似文献   

11.
我所接受国家“八五”攻关项目(85—606—05—03—03),自1992年起开展对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研究,目标在1994年前将原种微粒子病批毒率控制在0.2%以下。通过研究总结适用于原种生产的防微综合措施。几年来我们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彻底清洁消毒、加强预知检查、严格母蛾镜检,使原种微粒子病逐年下降。1993年、1994年和1995年春繁三年,原种微粒子病批毒率均在0.2%以下,达到了“八五”攻关要求的指标。同时围绕攻关内容,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收集桑园野外昆虫检查微孢子虫的研究和进行新蚕药的应用试验,也取得很好成绩。  相似文献   

12.
蚕种场原蚕区虽然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微粒子病(N.b病)的发生,如加强冬消、在收蚁前蚕室内外及蚕具彻底消毒、原种补正检查、蚕期消毒和提青淘汰、桑叶全程浸消、加强桑树治虫等,但原蚕区的种茧所制蚕种因N.b毒率超标也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蚕种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制种期防微技术是当前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3.
综合防治菜粉蝶微孢子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崇科  雷霆  傅图强 《蚕学通讯》2004,24(4):33-33,37
1 菜粉蝶微孢子虫在北碚蚕种场发现 2004年春季我场在原种制种过程中,在对苗蛾进行镜检时,发现形态、大小、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与N·b不同的异性微孢子虫,立即引起了场领导的高度重视,指派分管生产的总农艺师与市级质检员将该孢子虫样品送西南农业大学请蚕病专家鉴定,初步结论为菜粉蝶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4.
2种野外昆虫来源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及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湖南蚕区野外昆虫菜粉蝶(Pieris rapae)、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lineata)分离到的2种微孢子虫感染家蚕,观察微孢子虫的寄生组织、生活史以及原代微孢子虫与在蚕体侵染繁殖的第1代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作为探讨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关系的病原生物学依据之一。用Giemsa染色镜检观察的结果显示,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可在家蚕幼虫体内全面寄生,在中肠、丝腺、马氏管、脂肪体、生殖腺、肌肉组织、气管丛等组织中均能检出。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并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结果显示在家蚕体内继代的源自菜粉蝶和桑尺蠖的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特征与Nb基本一致,孢子壁由3层组成,极体分为前后2部分,极丝同型,核成对出现,核形不规则,核膜双层,粗面内质网附含大量的核糖体,孢子后部有后极泡。2种来源的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的发育过程较为相似,所有时期的核都成对出现,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分别为72、96 h。  相似文献   

15.
微孢子虫生物防治的研先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微孢子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可侵染400种以上的昆虫,几乎整个昆虫纲的各个目的昆虫均有发生被寄生者。而昆虫微孢子虫病是一种疫病,可引起害虫食下发病死亡,感病个体的排泄物及尸体中含有大量微孢子虫孢子,可水平传播给健虫扩大疫区,而且多数微孢子虫在雌虫体内可经卵胚种传染子代导致幼虫早龄死亡,这种累代垂直传播既可保存病原物种又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微孢子虫经食下传染及胚种传染使蚕感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是蚕种生产唯一法定检验对象。在多年的家蚕原种繁育过程中,种场探索建立了完善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措施,包括加强组织管理、桑树病虫害防治、环境控制、桑叶全程消毒、常规消毒防病技术、预知检查等多个方面。通过调查2016-2021年原种繁育量及病蛾率,其病蛾检出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已连续4年控制在0.01%以内,取得了较好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防范野生灰蜗牛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交叉感染风险和研发新型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剂,试验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模拟感染灰蜗牛,进行了灰蜗牛体内微孢子虫检出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样本中微孢子虫浓度低于8×102个/m L时,镜检到微孢子虫的检出度为0;当样品中微孢子虫浓度等于或大于8×103个/m L时,镜检到微孢子虫的检出度为1;当样品中微孢子虫浓度介于8×102~8×103个/m L之间时,检出微孢子虫具有随机性。说明当采用人工镜检的方法从桑园附近的野生灰蜗牛体内检测不到微粒子微孢子虫时,也需要加强其体内携带的微量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风险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提高柞蚕微孢子虫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控制柞蚕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至关重要。以柞蚕微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为靶基因,建立柞蚕微孢子虫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柞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而对柞蚕基因组DNA无扩增产物。依据标准曲线确定荧光定量PCR的Ct值≤35作为检测的敏感度区间,对柞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的最低检出限为0.004 6 ng。应用该方法对100粒柞蚕蛹样本进行检测,共检出54个样本呈柞蚕微孢子虫感染阳性,而采用普通显微镜镜检与采用常规PCR方法检测呈阳性的样本数量分别为2个和34个。应用该方法对生产中的柞蚕种茧和雌蛾进行抽样检测,柞蚕微孢子虫感染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用普通显微镜镜检的阳性检出率(P0.05)。建立的柞蚕微孢子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调查了广西蚕种生产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异型微孢子虫发生情况,研究异型微孢子虫主要种类、形态以及调查一些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食下传染力和胚种传染力等,探讨异型微孢子虫对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检疫和病害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