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湿热证是春夏季的常发病,几年来在兽医临床上笔者应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发病机理湿为阴邪,其性腻滞,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为患,首困脾阳,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力使患畜食欲减退或废绝,肠鸣泄泻。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春夏之交,阳热之气下降,土之湿气上腾,湿热相合,充斥畜体,由表传里,湿热内蕴,以致患畜拘急,低头难行。湿热之邪由脾传肺,肺病及肾。脾主运化,肺主肃降,肾司气化,三脏失调,致患畜肠鸣,便秘或泄泻呼吸粗厉,尿少而赤。2临床症状患畜由…  相似文献   

2.
中兽医学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阳黄为急热性发黄,多起因于外感,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腑,郁热于里,胆液为湿热所郁,失于疏泄而发生,目、口、鼻及母畜的阴户等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 阴黄为慢性黄染,多起于内伤,乃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先尿色黄,继则眼黄,其色晦如熏黄。  相似文献   

3.
中兽医学对黄疸,有阳黄与阴黄之分。阳黄为急热性发黄,多起因于外感,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腑,郁热于里,胆液为湿热所郁,失于疏泄而发生,目、口、鼻及母畜阴户等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阴黄为慢性黄染,多起于内伤,乃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先尿色黄,继则眼黄,其色晦如熏黄。  相似文献   

4.
中兽医学对黄疸,有阳黄与阴黄之分.阳黄为急热性发黄,多起因于外感,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腑,郁热于里,胆液为湿热所郁,失于疏泄而发生,目、口鼻及母畜阴户等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阴黄为慢性黄染,多起于内伤,乃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先尿色黄,继则眼黄,其色晦如熏黄.  相似文献   

5.
益母草为唇形科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其种子名茺蔚子。切断生用。味辛、苦,性微寒。入肝、心、膀胱经。益母草辛散,善于行血、祛瘀,行血而不破血,为母畜产科要药。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运用益母草加昧治疗家畜疾病80例,治愈72例。其中奶牛发情周期紊乱8例,治愈7例;产后血虚而有瘀滞者46例,治愈42例,子宫收缩无力之难产5例,治愈5例;湿热带下12例,治愈12例;马属动物闪伤9例,治愈6例。  相似文献   

6.
中兽医学对黄疸,有阳黄与阴黄之分。阳黄急热性发黄,多起因于外感,乃寒温之热传入阳明之腑,郁热于里,胆液为湿热所郁,失于疏泄而发生,目、口、鼻及母畜阴户等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阳黄为慢性黄染,多起于内伤,乃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先尿色黄,继则眼黄,其色晦如熏黄。笔者曾遇到4例黄疸病骡,均属阳黄,经辨证施治,中西疗法结合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留福镇农户张某饲养的11岁黑骝公骡,营养良好。检查:T39.9℃,P66次/分,R26次/分。精神倦怠,食欲减  相似文献   

7.
鸡的胃肠热证以暑热炎天多发 ,多因暑热兼湿 ,伤于胃肠 ,则运化传导失调 ,而发生本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用白苦藿香汤治疗该症患鸡 114群 ,共 7980 0余只 ,治愈 70 2 2只 ,治愈率 96 .6 8%。1 病因病机暑热炎天 ,湿气过重 ,或喂腐败变质饲料 ,或突然更换饲料以及饮污浊之水等 ,致使湿热内结 ,伤于胃肠 ,则运化传导失调 ,水谷并走大肠 ,症见泻下 ;湿热内蕴 ,有热则腐 ,损伤血络 ,故粪中带血且腥臭 ;湿热蕴脾 ,久不解 ,湿得热熏蒸 ,热得湿而愈炽盛 ,胆液为湿热所郁 ,则不循常道疏泄 ,溢于肠道 ,故粪便绿或黄 ;暑热炎天 ,体内积热 ,热积心肺…  相似文献   

8.
中兽医学对黄疽,有阳黄与阴黄之分。阳黄为急热性发黄,多起因于外感,乃寒温之热传人阳明之腑,郁热于里,胆液为湿热所郁,失于疏泄而发生,目、口、鼻及母畜阴户等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阴黄为慢性黄染,多起于内伤,乃寒湿内阻,脾阳受损,胆液为湿所阻,溢于肌肤,先尿色黄,继则眼黄,其色晦如熏黄。笔者曾遇到四例黄疽病骡,均属阳黄,经辩证施治,中西疗法结合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留福镇农户张某饲养的11岁黑骡公骡,营养良好。检查:体温39.0℃,。心率66次/min,呼吸26次/min。精神倦怠,食欲减退,肠…  相似文献   

9.
湿毒症,现代医学称为湿疹,是湿热之邪侵注于皮肤,致使被毛脱落,奇痒难忍。病程长,较难治疗。笔者用中药治此症3例(成年牛,公2头,母1头),均治愈,药后10日左右长出新毛,无复发。  相似文献   

10.
湿温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上以高热不退、病情缠绵不已等为主要特征。该病用解热镇痛、抗生素类药治疗,多不奏效。笔者常以自拟“二白散”治之,多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夏、秋季节,多雨湿,暑气盛,地湿上蒸而成湿热;加之猪只饲管不当,防暑设施较差,外感暑湿,由表入里,湿为阴邪,其性腻滞,最易阻滞气机。  相似文献   

11.
每年夏秋,有时酷热,有时阴雨连绵,猪多发湿热证。10余年来,笔者用三黄汤合藿朴夏苓汤治疗猪湿温高热证86例,取得较好疗效。(一)病因病理导致湿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外感湿热邪气,但与畜体脾胃功能状态也有密切关系,脾主湿而恶湿,若平素脾不健运,内湿停聚;或夏秋雨湿季节,脾胃功能呆滞,则更易为湿热邪气侵袭而发病。湿热邪气首先由口、鼻、皮毛而入,侵  相似文献   

12.
苦参为蝶形花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 ,味苦、性寒 ,虽无补性 ,因有强烈的苦味 ,具有良好的健胃功效和抗菌消炎、清热燥湿、杀虫灭滴等功能。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苦参治疗各种牛病 2 2 6例 ,治愈 2 18例 ,其中牛湿热血痢 98例 ,治愈 94例 ;阴道炎、子宫炎39例 ,治愈 35例 ;牛胃热慢草  相似文献   

13.
<正>牛翻胃吐草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损伤胃气,致使胃气不降,胃不受纳、上逆而吐草的一种慢性病证。多发于老弱、舍饲、妊娠、泌乳牛,笔者经历10年在动物临床实践中对46例病畜参与诊疗,成功治愈42例,现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1病因病理胃气以降为顺,六淫之气,寒风阴雨,暑热湿浊,久卧湿地,过饮冷水,损伤脾胃,致使脾阳不升,运化、受纳失常,胃气不降,浊气草谷上逆而成本病,或因饲养不当,营养失调,劳  相似文献   

14.
正青蒿味苦、微辛,性寒,气味芳香。芳香而具苦寒之性。苦而不伤阴,寒而不碍湿,气芳香而化浊,质轻而透邪,入肝、胆、胃、心、肾,具有泄热、除湿、解暑三大功效,乃治疗湿热病的良药。1功用1.1清暑泄热。王孟英《温热经纬》称"治暑者,须知其夹湿为多",暑病虽以热邪为主,但兼挟湿邪也常有之,应兼顾治之。再者,即为暑病,故解暑之品不可无。因此取青蒿之苦寒清暑,与石膏之甘寒泄热,苍术燥太阴之湿,此三者合用,可奏清暑泄热之效。  相似文献   

15.
除湿汤加减治疗耕牛前胃弛缓1127例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除湿汤”加减治疗耕牛原发性前胃弛缓1127例,治愈1109例,治愈率为98.3%;其中脾胃虚弱型587例,治愈583例,治愈率为99.3%;寒湿困脾型374例,治愈366例,治愈率为97.8%;湿热中阻型166例,治愈160例,治愈率为96.4%。  相似文献   

16.
猪、牛湿热痢疾是兽医临床的常发病。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应用加味芍药汤治疗猪、牛湿热痢疾26例,效果满意,其中猪湿热痢疾15例,治愈14例,1例因延误治疗死亡。牛湿热痢疾11例,治愈11例。  相似文献   

17.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根茎。性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之功能。笔者在临床上运用大黄治疗各种牛病136例,治愈124例,其中牛湿热血痢95例,治愈91例;牛胃热慢草40例。治愈32例;牛烫火伤1例,治愈。  相似文献   

18.
鸡的胃肠热证以暑热炎天多发,多因暑热兼湿,伤于胃肠,则运化传导失调,而发生本证.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白苦藿香汤治疗该症患鸡114群,共79800余只,治愈7 022只,治愈率96.68%. 1病因病机 暑热炎天,湿气过重,或喂腐败变质饲料,或突然更换饲料以及饮污浊之水等,致使湿热内结,伤于胃肠,则运化传导失调,水谷并走大肠,症见泻下;湿热内蕴,有热则腐,损伤血络,故粪中带血且腥臭;湿热蕴脾,久不解,湿得热熏蒸,热得湿而愈炽盛,胆液为湿热所郁,则不循常道疏泄,溢于肠道,故粪便绿或黄;暑热炎天,体内积热,热积心肺,耗津成痰,痰气上逆,神志迷蒙,不能自主,故现精神沉郁,甚者昏厥死亡;若痰火上扰心神,神不守舍,故现惊厥强直,直至昏迷死亡.  相似文献   

19.
黄疸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其病因较为复杂,在兽医临床上症状不一。常见的黄疸症有阳黄疸和阴黄疸之分。阳黄疽是湿热、毒疫之邪外袭、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不得外泄,影响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皮肤及黏膜而发为黄疸:阴黄疸是寒湿所致。笔者在2009年7月份遇到一例犊牛阳黄疸型病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环氧材料是当前工业生产中使用较多的原材料,其所具备的性能非常优异,是传统材料所能具备的,如高强度、耐久性等等。但是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环氧材料的耐水性与耐湿热性较差,使其在一些湿热环境中无法长期保持良好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其耐水性和耐湿热性。现本文就通过分析环氧材料湿致破坏的成因,提出了几点提升环氧材料耐水性和耐湿热性的措施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