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2.
3.
通过了解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免疫器官的特点,探索大麻哈鱼放流苗种培育过程中鱼体免疫应答机理,采用解剖学和常规组织学方法对放流前大麻哈鱼幼鱼的头肾、脾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头肾位于食道背面、胸腔内咽退缩肌上方,表层覆盖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头肾实质含有退化的肾小管处于泌尿与免疫混合功能期,实质内部充满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细胞和黑色素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位于胃组织下方,肠道中部背面,表面光滑呈红褐色;外层有被膜包裹,实质由排列模糊的红髓和白髓组成,中央静脉和动脉血管丰富,红髓内分布着由大量血细胞聚集形成的血窦,而白髓由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填充;黑色素巨噬细胞在脾脏实质内散乱分布且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明显。放流前大麻哈鱼幼鱼头肾和脾脏具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鲢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内对鲢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较系统的组织学观察,描述了全长5~131mm仔、稚、幼鱼摄食器官、消化器官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并对其发育的组织学特点与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关系以及鳃耙管机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期(水温8~10 ℃)和胚后期(水温6~16 ℃)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1 d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8 d出现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大麻哈鱼和哲罗鱼在受精18 d时胃及口裂雏型形成.大麻哈鱼受精25 d,哲罗鱼受精20 d消化道贯通.大麻哈鱼受精60 d鱼体破膜,哲罗鱼受精30 d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大麻哈鱼破膜70 d,哲罗鱼破膜30 d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对1~50日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基本没有分化,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可见肝脏和胰脏;3日龄时,口裂形成,肠道开始分化;6日龄时,消化道已经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上下颌可张合,初步具备摄食能力;12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肠道皱褶和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成,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发育至47日龄时,肠道呈螺旋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趋于完善,接近成鱼。本研究可为太平洋鳕苗种的科学管理和营养饲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切片技术和光学显微镜对150日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仔鱼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初孵仔鱼消化系统基本没有分化,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可见肝脏和胰脏;3日龄时,口裂形成,肠道开始分化;6日龄时,消化道已经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上下颌可张合,初步具备摄食能力;12日龄时,卵黄囊完全消失,肠道皱褶和黏液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成,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发育至47日龄时,肠道呈螺旋状,消化器官和消化腺趋于完善,接近成鱼。本研究可为太平洋鳕苗种的科学管理和营养饲料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棉铃幼虫的消化道粗短,成虫的消化道细长,预蛹期消化道则收缩,蛹期则是幼虫消化系统解体,成虫消化系统形成的一个过渡期;成虫消化系统的基本构造在蛹期第5d形成。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分别对在禁渔期前(9月10日-9月30日)和禁渔期间(10月1日-10月20日)溯河至乌苏里江和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群体结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黑龙江中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在禁渔期前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主要以4龄中等个体为主,而在禁渔期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因此现行的禁渔政策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大麻哈鱼种群的小型化,应加以整改。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水系(中国)秋大麻哈鱼回归群体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8年分别对在禁渔期前(9月10日-9月30日)和禁渔期间(10月1日-10月20日)溯河至乌苏里江和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群体结构和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黑龙江中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在禁渔期前溯河至黑龙江(中国)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在禁渔期前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主要以4龄中等个体为主,而在禁渔期溯河至乌苏里江的大麻哈鱼以低龄小个体为主。因此现行的禁渔政策是不科学的,会导致大麻哈鱼种群的小型化,应加以整改。  相似文献   

13.
1999~ 2 0 0 0年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游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生殖群体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群体结构。采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对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大麻哈鱼生殖群体进行了种群鉴别。结果表明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较黑龙江大麻哈鱼吻短、眼大、鳞大、尾柄粗短、背鳍位置稍偏前 ,且背鳍条和臀鳍条均少。各龄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洄游至黑龙江的大麻哈鱼 ,但肥满度较低 ,性成熟早 ,繁殖力低。产卵群体个体小并以 4龄鱼占优势 ,其各龄组体长、体重均高于黑龙江群体的同龄组鱼 ;而上溯至黑龙江的大麻哈鱼产卵群体的个体大 ,以 5龄鱼为主 ,其肥满度、成熟系数及怀卵量则均高于乌苏里江产卵群体。比较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大麻哈鱼群体的生物特征和群体组成 ,其差异显著 ,二者应为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14.
刘峰  刘春娥  王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61-15063
[目的]优化从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加工废弃物———脂肪线中提取鱼油的工艺。[方法]考察不同pH值、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盐析时间和硝酸钾用量对提油率的影响。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选择水解温度、pH值、硝酸钾用量和盐析时间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钾法从大麻哈鱼脂肪线中提取鱼油的工艺。最后,对提取的粗鱼油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钾盐提取鱼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解温度75℃,水解pH值8.0,水解时间55min,硝酸钾用量5.5%。在该条件下鱼油的提取率达到64.7%,理化指标均达到SC/T3502-2000的粗鱼油二级标准。[结论]该研究可为大麻哈鱼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淡水组(盐度0)为对照,通过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幼鱼[体重为(26.57±6.32) g,全长为(14.44±1.05) cm]不同盐度(5、10、15、20)下130 d的饲养实验,研究了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影响.结果表明:幼鱼在30 d时胃和肠中蛋白酶比活力均高于130 d时的蛋白酶比活力;实验30 d时,胃蛋白酶、淀粉酶比活力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 P>0.05),肠蛋白酶比活力在盐度10组显著高于20组( P < 0.05);130 d时,盐度15组与20组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显著( P <0.05),对照组肠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盐度5、10和20组.对照组幽门盲囊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均显示最高.肝中蛋白酶比活力极低,而淀粉酶、脂肪酶比活力均达最高值.碱性磷酸酶活力在盐度10的大麻哈鱼幼鱼肠组织中最高.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溶氧条件下(7.05±0.47、8.82±0.58、11.84±1.22、15.80±1.50 mg/L)虹鳟Oncorhgn-chus mykiss(体长13.0~18.5 cm)的生长、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条件下,虹鳟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及消化吸收率存在差异,表现为随着溶氧的升高,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及消化吸收率也随之升高,即在试验溶氧范围内,高溶氧有利于虹鳟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能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7.
真鲷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等方法研究了真鲷 (Pagrusmajor)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 ,论述了其仔鱼的食道、胃、幽门垂、肠、直肠、肛门、肝和胰脏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