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多毛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毛切梢小蠹Tomicus pilifer Spessivtseff在河北省围场县燕柏林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该虫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大树及幼树枝梢,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清理林地,饵木诱杀及化学防治等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分布很广,80年代以来,在昆明,红河,楚雄3地,州30个县的云南松人工林内猖獗危害,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虫在云南1a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5 ̄11月蛀梢,11 ̄翌年5月蛀干,树皮下各虫态种群高峰期出现在2 ̄5月,此时是清理蠹害木的最佳时期,成虫干转梢及由梢转干在林间扬飞期1 ̄14d,集中扬飞3 ̄4d,扬飞期对防治成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曲靖地区松纵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1997年以来,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通过连续和年的观察,对小蠹虫的生活史,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通过对1000hm^2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61.5%下降到17.8%,受害梢率从34.9%下降到10.4%,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7.
为明确短毛切梢小蠹Tomicus brevipilosus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短毛切梢小蠹肠道和残体的细菌DNA测序,分析细菌群落的组成、丰度及多样性。结果发现:共鉴定出23门53纲119目188科221属458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肠道和残体菌群的优势门,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64.14%和61.21%、26.58%和24.78%、8.79%和12.08%;分枝菌酸杆菌属Mycolicibacterium、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为肠道和残体菌群优势属,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7.60%和16.67%、 13.89%和10.01%、 10.27%和5.82%、10.90%和18.89%;肠道和残体的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明显不同。这些结果将为深入探究短毛切梢小蠹的肠道菌群功能及其灾变机制提供新的视野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 1997年以来 ,在沾益县菱角乡和白水镇蠹害林区内设置样地 ,通过连续几年的观察 ,对小蠹虫的生活史 ,成虫蛀梢、蛀干危害习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并组建了纵坑切梢小蠹自然种群生命表 ,通过对 10 0 0hm2 的受蠹害林区的综合防治 ,平均受害株率从防治前的 6 1 5 %下降到 17 8% ,受害梢率从 34 9%下降到 10 4 %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11.
1981年,南阳市采用飞播造林的手段营造了大面积油松、马尾松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近年来,发现枝干枯死现象十分严重。2001年10月,我们在内乡、西峡、淅川等县的飞播林区内调查时发现,在直径为1-2cm的枯死枝干上,剥开皮层后,有大量成虫在坑道内潜居越冬,经有关专家鉴定为松纵坑切梢小蠹,现已成为当地中幼龄油松、马尾松林的主要灾害。 相似文献
12.
13.
在四川云南松切梢小蠹发生有代表性的云南松林中采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在切梢小蠹梢转干高峰期 ,在目测踏查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两种不同发生程度的云南松林分中使用漏斗状诱捕器和饵木堆两种方法对切梢小蠹是否发生、发生危害程度能进行有效的监测 ,两种方式的监测有效率均达 10 0 %。在无切梢小蠹发生危害和切梢小蠹发生危害轻的两种云南松林分中诱捕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70 %和 6 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30m ,安置方式为每 35m× 35m置漏斗状诱捕器 3套 ;饵木监测准确率分别达 80 %和 70 %以上 ,监测有效半径为 2 0m ,安置方式为每 30m× 30m置饵木堆 3堆 ,每堆 12根饵木按 #字型排立。两种方式的监测效果均高于人工目测踏查法 相似文献
14.
15.
在室内条件下,对繁殖期云南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展开了研究。在养虫笼中放入来源同株云南松的2根木段,同时放入2种小蠹,分别放入1种小蠹,观察小蠹对其繁殖材料云南松木段的选择。试验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喜在树皮厚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下部,而云南切梢小蠹喜在树皮薄的木段上繁殖,即云南松树干的上部。从产卵到新成虫羽化,云南切梢小蠹的历期明显短于横坑切梢小蠹,分别为86~89 d和120~125 d。结论:在中国云南,云南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能力强于横坑切梢小蠹,后者更具次期性害虫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松纵坑切梢小蠹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纵坑切梢小蠹预测预报研究,采用聚集信息素诱集法,有效虫口基数法,云南松物候观测法进行发生期及发生量中短期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生期及发生量的计算机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L.)是一种严重危害松属植物(Pinus)的钻蛀性害虫。它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本文着重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综合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