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生产力差异,以杂交水稻品种江优919为试材,设置手插秧、丢秧、机插秧和直播4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有效穗数以丢秧和直播高于手插秧和机插秧处理;每穗粒数以手插秧最高,直播稻最低;结实率以丢秧和机插秧处理略高于手插秧,直播稻的最低;千粒重为手插秧最高,直播稻最低。水稻全生育期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茎蘖高峰苗数以丢秧直播机插秧手插秧,成穗率以手插秧机插秧直播丢秧,主茎叶片数以手插秧丢秧机插秧直播,株高以手插秧机插秧丢秧直播。水稻生产总成本投入以手插秧机插秧丢秧直播,纯收入以丢秧手插秧机插秧直播,产投比以丢秧直播机插秧手插秧。  相似文献   

2.
水稻机插秧与人工插秧效益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成本低、效率高,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农业机械育插秧与手工插秧的同田对比试验,从水稻产量、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机械育插秧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比人工插秧经济效益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水稻插秧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轻水稻移栽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2004年雨季至213106年旱季,从秧苗移栽后恢复情况、插秧成本、所获产量和经济效益几个方面,在菲律宾对抛秧、机械插秧和手工插秧进行了经济可行性比较.结果表明:1)从移栽后秧苗的恢复情况看,抛秧和机械插秧要快于手工插秧,抛秧、机械插秧和手工插秧秧苗完全恢复的时间分别为5,8,10d;2)从插秧成本看,机械插秧法的最高,抛秧法最低;3)从产量看,抛秧法和机械插秧法每hm^2分别比手工插秧法增产14.67%和10.74%,每hm^2分别多获得利润1210元和826元.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插秧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插秧效率、保证栽插密度、提高栽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节约化生产的有效措施。机械化插秧的关键技术环节是育秧,秧苗素质的好坏决定机插秧的成败,文章就如何育好机插秧秧苗、提高秧苗素质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能使秧苗健壮、符合机插秧要求的播种密度,使机械化插秧在泸州市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西省万安县、井冈山市越来越多的农户采用机械化插秧,从传统的抛秧技术转变为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插秧对大田质量、秧苗及插秧作业等有严格的要求,文中对机械化插秧技术做了较为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水稻机械插秧与人工抛插秧具体应用效果,在平果县榜圩镇进行了水稻应用机械插秧与人工抛插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抛插秧相比,机械插秧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轻了病虫害发生程度,提高了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7.
据调查,多数农民对水稻机插秧认识已有所提高,愿意放弃传统的手工插秧和原始的直播种稻方式,采用现代的机械化插秧。农民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1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插1亩多点的秧,效率低下。而机插秧每台插秧机日插秧近50亩,是人工插秧的40多倍,省时、省工、省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忙时劳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人工插秧成本高,而机插秧可为农民节省种稻成本20%左右,  相似文献   

8.
有机水稻覆膜插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插秧提高了水稻生长前期土壤温度,加速了前期有机肥分解,为水稻分蘖期提供足够养分,有利于水稻生长.覆膜插秧水稻的株高、穗长、穗数、千粒重均较常规插秧的高;实产较常规插秧提高20.9%;覆膜插秧水稻全生育期较常规提前4~6 d,提前完成了有效分蘖;覆膜插秧水稻对于稗草、鸭舌草防除效果好,除草效果达86%.  相似文献   

9.
水稻机插秧推广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9年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以来,上杭县机插秧面积逐年扩大,至2012年上半年累计推广机插秧面积1.5万亩。在示范推广机插秧过程中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影响机插秧质量与群众满意度,也阻碍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笔者通过近4年的实践追踪调查,对水稻机插秧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提高种子发芽率、成秧率、增强秧苗素质、提高机插秧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秧龄(25、30、35 d)与插秧密度(3苗/穴、6苗/穴)对机插秧水稻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秧龄增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蛋白质与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呈降低趋势,消减值呈增大趋势,表明延迟插秧能导致水稻食味品质降低;提高插秧密度显著降低秧龄25 d机插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对30、35 d秧龄机插秧稻米RVA谱的崩解值无明显影响;提高插秧密度显著降低了35 d秧龄机插秧稻米的蛋白质与大部分氨基酸含量,表明机插秧水稻若要获得优良食味与营养品质,秧龄需控制在30 d以内,且插秧密度不宜过大;提高插秧密度对秧龄30 d以上机插秧稻米的食味品质无明显改善作用,但降低了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试验设计3个播种期和3个插秧期,研究不同播种期和插秧期对甬优2638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叶龄随播种期和插秧期的推后而减少,其中播种期对叶龄的影响起主导作用,插秧期起次要作用;播种期越迟、插秧期越迟,始穗期到成穗期所需时间越长;结实率以播种期7月5日、插秧期7月25日最高;千粒重以播种期6月30日、插秧期7月20 日和播种期7月5日、插秧期7月20日最高;产量以播种期7月5日、插秧期7月20日最高,其次是7月5日播种,7月25日移栽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规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近几年的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的实践,针对早稻机插秧秧龄短、秧苗素质差、不易起苗、易散、季节紧、机械作业受限制等不利因素,对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探索,总结了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制定了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种植模式、插秧密度对辽西盐碱土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本文采用覆膜机插秧和常规机插秧两种种植模式、3种插秧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能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促进茎蘖增长,覆膜机插秧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水稻产量水平显著提升;不同插秧密度间,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产量和有效穗数随插秧密度增大而提高,表明在盐碱土壤适当提高插秧密度有利于产量性状优化及水稻产量提高。在辽西盐碱土壤,覆膜机插秧种植水稻密度行距30 cm时,株距以10~16 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东营市盐碱地水稻的适宜插秧期,以优质香稻品种津原U99为试验材料,比较5月29日、6月10日、6月30日共3个不同插秧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插秧期之间产量差异显著,随着插秧期的延迟,产量依次降低;不同插秧期处理中以5月29日插秧水稻产量、食味值最高,综合考虑水稻产量与品质,东营地区盐碱地水稻在5月底前插秧有利于保障产量,提升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阐述江淮地区一季中稻的种植方式,包括手插秧、机插秧、直播稻和抛秧,该地区以手插秧为主,机插秧是发展方向,指出要压缩直播稻面积,不宜发展抛秧,要加强机插秧试验示范,加强配套机械的引进和研制,从而促进江淮地区水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正>1.水稻插秧前管理要点水稻插秧前首先要整地。用旋耕机或水耙等整平田面,高差不超过3~5厘米。整地时间应根据插秧时间决定,沙壤土插秧前1天整地,壤土插秧前2~3天整地,粘土插秧前3~4天整地。1.1整地时应将磷肥、钾肥、硅肥做底肥与泥浆混合均匀。日平均气温稳定13℃时为插秧适宜期,插秧规格是行距30厘米,株距12~13厘米,每穴3~4株。株高穗大、分蘖力强的品种、杂交稻等可插2~3株。  相似文献   

17.
徐显明 《乡村科技》2019,(6):124-125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逐渐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水稻机插秧技术以其省工、省时、生产效率高等优势应运而生,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工插秧方式。近几年,水稻机插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省市,本文就黑龙江省、云南省、重庆市的水稻插秧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我国各地推广与应用水稻插秧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研究机插秧专用秧病灵拌种对机插秧秧苗的使用效果.试验表明:使用机插秧专用秧病灵拌种.不但显著改善机插秧秧苗素质,而且能有效提高机插秧适插秧龄弹性,使机插秧适插时间由普通的不足7d。提高到14d左右。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可实现水稻插秧株距、插秧行距、插秧深度等方面的设置调节,并能适应不同的农业生产环境,为农民水稻种植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做出了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阐释;其后,重点研究了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43-44
水稻机插秧技术有节本增效增收的作用,对推动水稻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结合江津地区机插水稻生产实际,从培育壮秧、起秧插秧、插秧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