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松针褐斑病病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原是美国南方松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据报道可危害长叶松(Pinus plaustris),湿地松(P.elliotii)和火世松(P.taeda)等28种松树或松树品种,我国自1978年在福建发现以来,已在江西,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和浙江省(区)的湿地松幼林中陆续发生了松针褐斑病,感病植株轻者生长受影响,重者整株枯死,在严重地区还常造成8年生以下幼林成片毁灭,在我国松针褐斑病除危害湿地松外,火矩松(P.taeda),日本黑松(P.thungergii),黄山松(P.tawanensis),马尾松(P.massonia)等松树也有发病,是重要的植物疫对象,本文就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病原从培养物特征,生理特性和致病性等方面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湖南江华松针褐斑病的发生与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湖南省首次在江华县发现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Thum)Sydow对湿地松Pinuselliottii造成严重危害,发生面积131hm^2,分布于3区4乡7村,病毒对3~4年生湿地松幼林造成了毁灭性危害。本文对病原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危害情况提出了砍,剪,清,防,监,查等技术处理措施,同时对今后防止病毒的传入和控制病害扩散蔓延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松针褐斑病病原、抗病机制和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省1994年8月首次发现松针褐斑病,主要分布在江华县、江永县和双牌县11个乡镇场,面积为467.8hm^2,1995年至1997年,通过实施砍、剪、清、造、防、监、检综合治理,病害的危害面积减少到22.7hm^2,下降了95.1%,发病区严重死亡株率控制在1%以下。同时研究证实不同的湿地松病原菌株之间的脂酶图谱中存在不同的差异,湿地松、黄山松和马尾松在超尾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苯丙氨酸角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差异反映出寄主的抗病性差异;病害发生流行区域性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处于主要流行区县(市)有12个,偶然流行区的县(市)25个,相对安全区的县(市)71个。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林木病害研究的常规方法,研究了松针褐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越冬期和低温保存期萌发率,几种杀菌剂对病菌分生孢子的抑菌率,为该病的预测预报及林间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证明:分生孢子萌芽率较强,越冬期还是低温保存后都具有萌发能力,但随着保存期的增加,萌发率逐渐下降。供试杀菌剂对分生孢子都具抑制作用,其中以0.5%~1%的波尔多液为佳,多菌灵800倍液次之。 相似文献
6.
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及其单萜,倍半萜的组成与抗褐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分析了湿地松20个抗病无性系和1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松脂含量,结果表明抗病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为7.17%,明显比易感株含量5.46%高。顶冠针叶的松脂含量与侧枝针叶的含量基本相近。对9个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挥发油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研究表明,湿地松针叶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的种类较多,不同无性系(或单株)间高含量单萜和倍半萜种类较稳定,某些低含单萜组分与抗病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抗病无性系针叶中都缺乏在感病针叶中普遍存在的异龙脑和香草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沈阳地区‘香悦’葡萄褐斑病流行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认为葡萄褐斑病发生和流行与生育期、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经过对比分析, Logisti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沈阳地区‘香悦’葡萄褐斑病病情指数增长情况。经Logistic模型推导, 该病指数增长期时间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 逻辑斯蒂期时间为7月上旬至9月中旬, 衰退期时间为9月中旬以后, 其中指数增长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 该病指数增长期积温为0~994.2 ℃; 逻辑斯蒂期积温为994.2~3 159.2 ℃; 指数增长期累积湿度为0~3 344.03%, 逻辑斯蒂期累积湿度为3 344.03%~10 439.1%。 相似文献
8.
9.
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inn.)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观赏和药用花卉。鸡冠花褐斑病是危害鸡冠花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南北部地区花圃的鸡冠花褐斑病病原菌硫色镰孢菌(Fusarium sulphureum )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菌落在添加了鸡冠花叶片汁液的燕麦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生长最适温度为25 ℃。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0 ℃;酸性环境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5%蔗糖溶液中的萌发率与在5%葡萄糖溶液中相近且均高于清水和蒸馏水中的萌发率,光照条件对其萌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径流中长期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新疆伊犁河的雅马渡站23年实测数据为资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技术,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径流中长期预报模型,经过检验,该模型预报结果精度高,模型可靠,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叶部施药法,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ME 1 500倍液和20%丙环唑ME 2 000倍液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效分别为90.73%和85.33%;5%烯唑醇ME1 000倍液和25%腈菌唑EC 3 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0.56%和78.71%,以上4处理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处理防效72.10%,40%多.福.溴菌清WP 750倍液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的处理效果相当。在甘草褐斑病发生初期,均匀喷雾,间隔7 d,共喷药2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南宁市木薯褐斑病的发生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2009年7~11月对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宁武镇等地的木薯褐斑病进行调查,发现木薯褐斑病在南宁市各木薯种植区普遍发生,9、10、11月病害发生较重,最高病叶率达50.7%,病情指数为14.1;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及其rDNA-ITS序列测定,鉴定出引起木薯褐斑病的病原菌为木薯钉孢[Passalora henningsii (Allesch.) R.F.Castaneda U. Braun]。 相似文献
14.
粘虫是杂食性的害虫 ,虫种繁多。我国已知的有64种 ,贵州省已发现46种。据县植保站1978至2000年2台诱测器诱蛾分类统计看 ,普通粘虫占96.3 % ,形成灾害的粘虫种群均以普通粘虫为主。一、粘虫具有群体迁飞的习性粘虫蛾羽化后 ,需要寻找并吸取食物作为补充营养 ,才可促使其卵巢发育成熟。在觅食补充营养乃至卵巢发育过程中 ,有着群体或单个自觉飞向空中 ,并随季风气流的移动而飞行降落的特性。它们的这种飞行 ,起初是以群体为主 ,然而一旦进入高空后便随季风气流的移动而逐步分散成扇形迁飞。在迁飞途中有的会提前降落觅食补… 相似文献
15.
16.
苜蓿抗褐斑病基因ISSR标记的筛选及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法,对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F1代进行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在93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引物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扩增条带,其中6个引物在中抗杂交F1代、高抗、高感各12单株所组成的抗、感DNA池间出现差异性条带。随后,对此6个标记进行单株检验,结合均值差检验法,结果显示20-R750与苜蓿褐斑病的抗病基因紧密连锁,11-S750与苜蓿褐斑病感病的基因紧密连锁,研究结果为紫花苜蓿抗褐斑病的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生产中缺少防治花生褐斑病高效药剂的问题,进行了14种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的田间试验。发现在14种杀菌剂中,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对花生褐斑病病指防效最高,达91.24%;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病指防效分别达84.49%、82.34%、78.93%和76.35%。不同药剂处理小区测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小区平均产量增产率最高,达23.40%;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表现出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分别达到14.93%、10.45%、8.83%和7.84%。 相似文献
18.
从全国14个地区多种作物田采集土样56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及筛选,获得了对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具有拮抗作用的16株细菌,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为菌株SDYT-79,其对黄瓜褐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37mm。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DYT-79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达58.4%。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该菌株对黄瓜褐斑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无菌滤液及10倍稀释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黄瓜褐斑病菌孢子在100倍、1000倍稀释无菌滤液中虽能萌发,但芽管形态异常。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抑菌带在19.9~41.9mm之间。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相似文献
19.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本研究采用苗期喷雾法和针刺法对黑龙江省42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利用针刺法鉴定的各水稻品种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有14个,其中高抗品种2个,对接种水稻品种病斑长度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42个水稻主栽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喷雾法鉴定各品种,病级表现1级的品种有7个,占16.7%。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针刺法和喷雾法对抗病品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鉴定的2个高抗稻种资源对于抗细菌性褐斑病生产实践提供重要价值。因此,加大对水稻品种资源的深入研究,对实现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可持续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相关分析及其在农作物病虫测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常用的Pearson相关分析,多序列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3种相关分析方法的原理、参数估计以及统计检验的方法。结合两个实际例子介绍了多序列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