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华南籼稻不同处理间早晚造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个不同栽培处理、早晚两造种植的华南籼稻品种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粒型呈显著性差异外, 9个处理间其他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食味品质等性状在造别间呈极显著性差异, 粒型造别间呈显著性差异. 对温室盆栽的9个不同中微量元素施肥处理早晚两造的绿黄占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2.
氮素对燕麦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氮素对燕麦坝莜1号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和冠层分析仪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群体的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产量性状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单株叶面积在整个生育期呈"M"型变化,叶绿素含量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的影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变大,而透光率变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坝莜1号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则降低。产量以N2处理(144.0 kg/hm2)最高。因此认为,合理的氮肥用量能显著改善燕麦群体的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是燕麦增产的重要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等栽培措施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用‘浙鲜9号’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方案,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处理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株高、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肥力水平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株有效荚数和产量在不同密度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通过影响单株有效荚数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虽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高肥和中高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低虽然能够提高单株生产力,但会降低群体产量。因此,从经济及生态效益综合考虑,‘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施肥量以N 160~180 kg/hm~2、P_2O_5和K_2O90~110 kg/hm~2,密度以18~22万株/hm~2为宜。试验结果可为‘浙鲜9号’菜用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土壤中的残膜含量对棉花根区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新陆中47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了0(CK)、225、450、675和900 kg·hm~(-2)共5个残膜量处理,于2013-2014开展2年小区模拟试验,研究了棉田土壤氮素、根系形态、产量性状随土壤中残膜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残膜量的增大产量均呈下降趋势,450、675、900 kg·hm~(-2)残膜量处理的产量均显著(P0.05)低于0 kg·hm~(-2)(CK),其中900 kg·hm~(-2)处理的产量降低了22.2%。残膜阻碍根系生长,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均随残膜量的增加而下降,其中,900 kg·hm~(-2)处理较0 kg·hm~(-2)(CK)分别下降了33.7%,24.3%,19.72%,66.4%和35.3%;0 kg·hm~(-2)与225、450、675、900 kg·hm~(-2)残膜量处理在花期和铃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残膜量的增加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呈增加趋势,与0 kg·hm~(-2)(CK)相比,900 kg·hm~(-2)处理在铃期铵态氮增加了36.6%、硝态氮增加了40.1%。【结论】残膜降低氮素利用率,阻碍了根系生长,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适合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的有机肥与磷肥配施比例,连续2年(2015-2016年)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和磷肥配施对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产量、有效分蘖、净光合速率、磷素周转及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磷肥与有机肥两因素,P0:0 kg/hm~2(无磷);P1:64 kg/hm~2;P2:128 kg/hm~2。3个有机肥(碳)水平,C0:无碳(有机肥0 kg/hm~2);C1:450 kg/hm~2(有机肥1 000 kg/hm~2);C2:900 kg/hm~2(有机肥2 000 kg/hm~2)。即CK不施肥(T1);无磷施用(0 kg/hm~2,T2);低磷(64 kg/hm~2,T3);高磷(128 kg/hm~2,T4);低碳低磷(450 kg/hm~2+64 kg/hm~2,T5);低碳高磷(450 kg/hm~2+128 kg/hm~2,T6);高碳低磷(900 kg/hm~2+64 kg/hm~2,T7);高碳高磷(900 kg/hm~2+128kg/hm~2,T8)。结果表明:T5处理水稻产量(9 901±682)kg/hm~2与T8处理(10 134±260)kg/hm~2无显著差异,而两者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16年T5与T8处理其肥料农学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两者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5处理分蘖效率为700%,而T8处理分蘖效率为680%,两者无显著差异,而有效分蘖数有相同趋势,各处理有效分蘖效率无显著差异(81%~88%,2015年);2016年T3、T8处理有效分蘖效率为78%,75%;而其他处理有效分蘖效率稳定在82%~88%。低磷处理时,分蘖期土壤全磷含量低碳添加显著低于无碳或高碳时,后两者无显著差异;T5处理时土壤全磷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无显著变化;高磷处理时,低碳或高碳添加在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土壤全磷与无碳时无显著差异,且随生育期降低,表明该磷肥水平下,磷有较强淋洗风险。无论低磷或高磷处理,相对分蘖期,孕穗期或齐穗期时高碳添加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且在T6处理时表现相同趋势,而在同一年份T5处理在后2个生育期内差异不显著;齐穗期时T5及T8土壤微生物量磷为(17.8,19.6 mg/kg,2015年)、(19.2,22.4 mg/kg,2016年),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且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碳添加能够对各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磷进行调节。在滨海盐渍化土壤水稻种植中,施用有机肥450 kg/hm~2及磷肥(P_2O_5)64 kg/hm~2时水稻产量最优、磷淋洗风险低。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冠层内的光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快速、简便、可重复、无损伤、较经济地鉴定小麦产量有关性状对提高育种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于1998年和1999年两个种植季节,在密度为650-700万穗/hm^2的田间试验中利用数字冠层图像分析仪测定了津麦2号、京411、中麦9号和8017-2等4个北部冬麦区代表品种的冠层内光分布参数。结果表明,灌浆中期测定较能反映整个灌浆期的冠层光分布状况。在相似密度下的直接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在年份间差异不显著,而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冠层上部的消光系数与冠层下部及冠层平均消光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建议育种中选择冠层上部消光系数小的基因型来改良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
滴灌条件下苜蓿刈割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高频次滴灌条件下不同时期刈割对苜蓿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频次对苜蓿的物候期有影响,高频次的灌溉处理(8 d/次)物候期比低频次灌溉处理(15 d/次)延后2~3天;进入花期以后,苜蓿株高增长速度减缓;随着苜蓿刈割时间的推迟,各处理茎叶比呈增加的趋势,初花期和盛花期刈割处理茎叶比分别达到2.67和2.81,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初花期刈割可以得到最大的苜蓿干草产量(18220.5 kg/hm~2),但牧草品质较蕾期有所下降;现蕾期刈割的处理粗蛋白产量最高(3702.2 kg/hm~2),干草产量为17563.5 kg/hm~2。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种植密度对高粱冠层结构及光辐射特征的影响。试验设4个密度处理分别为15.4万、19.2万、25.6万和38.5万株/hm~2,以绥杂7为试验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垄双行种植。结果表明在25.6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此密度处理生育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降幅较小,光合有效辐射值上升较大,消光系数较大,叶片分布极差小,冠层结构及光分布均较优,利于高粱叶片的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增加。本研究认为25.6万株/hm~2是优化高粱冠层结构,提高其产量的合理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播种量对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生长、产量、越夏率以及对杂草生物量控制的影响,于2012年10月—2013年11月在幼龄杨梅园开展白三叶草不同播种量研究。结果表明:随播种量增加,白三叶草出苗数、草层高度呈上升趋势,而茎粗、叶片SPAD值和单株鲜重均呈下降趋势。白三叶草鲜草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显著增加,播种量15.00 kg/hm~2时,增加幅度较大,处理间达显著差异,而播种量为15.00~18.75 kg/hm~2时,鲜草产量增幅减小;白三叶草种子产量和越夏率均随播种量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播种量为11.25 kg/hm~2种子产量最高,播种量为15.00 kg/hm~2时越夏率最高。杂草生物量则随白三叶草播种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因此,白三叶草在丘陵红壤区幼龄果园适宜播种量为11.25~15.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适应黔中山区农业生态条件的不同类型抗旱耐瘠杂交玉米品种的植物学表型特征、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光合势、经济性状、产量等生理、生产指标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披叶大穗型品种(顺单7号)和披叶中穗型品种(安单3号)在中低密度(4.5万株/hm2)处理时各项冠层结构指标、光合性能指标、经济性状指标较优,源丰库足流畅,产量高,分别为10085.55 kg/ hm2和10277.4 kg/hm2;半紧凑中穗型品种(顺单6号),在高密度(5.25-6.0万株/hm2)处理时各项指标较优,源丰库足流畅,产量高,为12072.75kg/hm2。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群体冠层结构较合理,光合势较强,吐丝后的群体LAD较高,后期光合面积持续时间较长, 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粒重的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播种方式,研究粒重大小和播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处理可使产量增加,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在一垄两行播种方式下,相对大粒种子和相对小粒种子分别增产9.77%、4.19%;一垄单行种植方式下分别增产3.44%和2.77%。无论种子粒重大小,单粒精播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但其荚果干重、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与双粒穴播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干重、茎柄干重与单株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饱果成熟期与结荚期地上部干物重之差与产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垄作双行单粒精播模式,选用饱满粒重较小的种子,可达节本降耗、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半直立穗型、强秆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双膜育秧中不同落谷密度(催芽种谷170.7、229.4、285.4、342.7和400.1粒/dm2)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在3叶1心初期移栽,田间发根力、单位苗高干重、地上部干重和苗基粗等苗质指标均随落谷密度增大而变劣;落谷密度最稀的处理(170.7粒/dm2)苗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方式为匀播(A1)和常规条播(A2),小麦品种为衡观35(B1)、邯6172(B2)、轮选103(B3)和石麦25(B4)。结果表明,2种播种方式对植株性状影响差异显著,条播的株高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匀播,匀播的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条播,其中匀播处理的产量比条播提高4.42%。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容重、面筋指数、出粉率和14%吸水率有显著影响,匀播处理的小麦出粉率比条播高2.02个百分点。条播处理下石麦25的产量最高,衡观35的磨粉品质较好;匀播处理下衡观35、邯6172和轮选103的产量均较高,邯6172的粉质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14.
小麦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选用20个小麦品种(系),采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和植株特性呈显著相关,穗粒数和穗数对产量和单株产量的贡献均较大,干物重和株高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叶长与产量呈显著相关,倒三叶长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对单株产量的影响3片叶相近;茎壁厚、节间长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与各冠层结构特性均存在显著的典范相关。茎壁厚和节间长与茎粗均相关显著;在叶片特性中,除叶宽与披垂度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各组性状间均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 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 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 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 叶片厚而挺直; 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 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 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 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以机插最高, 手插次之, 机直播最低。(2) 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 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 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 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 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商麦156是商丘市农科所2015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探究商麦156的适宜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当地传统等行距种植为对照,研究宽窄行种植及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量增加,植株株高、冠层20cm处PAR值增加,单株次生根、单株分蘖数、植株干重及冠层底部PAR值降低,播量越大,小麦亩穗数越多,穗粒数、千粒重越少,高播量(195kg/hm2)、中播量(150kg/hm2)处理下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低播量(120kg/hm2)处理;播量相同(150kg/hm2)的条件下,宽窄行处理能降低植株株高,增加植株单株次生根数、分蘖数、干重及冠层底部PAR比重,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总之,商麦156适宜在宽窄行条件下种植,适宜播种量为150kg/hm2-195kg/hm2。  相似文献   

17.
春马铃薯种薯大小对其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端  涂文志 《种子》1994,(2):9-11,13
该文选用过翻秋的小整薯作种进行春播试验,探讨了不同大小种薯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从植株性状和产量上看,每窝种薯数在1-4范围内,随着种薯数的增加,每窝基本茎数增加,出苗后第30天冠层覆盖度增加,株高降低,茎粗变细,结薯数增加,埠茎产量变化不大,单个块茎重减少,大中薯数变化不多,大中薯重下降,大中薯数率和大中薯重率降低,其中每窝和薯数与基本茎数,出苗后第30天的冠覆盖,株高,  相似文献   

18.
玉米新品种‘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种植的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衡星401’在江西稻田的生态适应性,2011年通过设置不同播期来观测玉米的产量和植株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衡星401’在7月25日播种其产量、株高和单株干物重表现最好,并且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单株干物重与其他播期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叶绿素含量却是7月15日播种时最高,除了与8月5日播种的处理无差异性显著以外,与其他2个处理之间差异性显著;另外不同播期对于叶片数的影响并不大。因此在江西及南方各地区‘衡星401’适合在7月15至25日之间播种。  相似文献   

19.
不同农艺措施对商麦156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穗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栽培模式,发挥其增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以‘商麦15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行距和镇压对其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为10月11日的产量达到最高,除与播期10月16日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基本苗为300万/hm2的处理产量最高,除与基本苗为375万/hm2的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显著;行距为16.7 cm的单位面积成穗最多,产量最高,20 cm处理的效果次之,且二者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返青期镇压可增加‘商麦156’的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镇压过多造成无效分蘖增加,不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生产上,‘商麦156’以播期10月11日—10月16日,基本苗300万~375万/hm2,行距16.7~20 cm为宜,群体偏大时,可适度镇压以降低株高,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探讨播期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质的影响及确立最佳的播期范围,对指导今后寒地水稻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播期处理,分析播期对寒地水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对水稻茎蘖数、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B2、B3、B4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水稻每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粒重,实际产量较B1增幅分别为18.12%,17.70%和14.92%,较 B7增幅分别为41.38%,40.89%和37.56%,以B2处理作用效果最佳,其次是B3处理。与其它处理相比,B2、B3、B4处理叶面积指数高,干物质积累多,能够形成高质量群体;具有高的茎蘖成穗率、结实率和穗粒数,产量构成因子间互补作用强,最终实现籽粒产量和碾磨品质的提高。相比之下,播期过早或过晚均会导致水稻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结实率以及产量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且不利于碾磨品质的提高,其中晚播能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综合分析表明,寒地水稻4月10—20日之间播种更适合在目前寒地稻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