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在阐述土地荒漠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土地荒漠化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措施之实际,论述了林业建设与土地荒漠化的利害关系,强调了植树造林、加强林业建设是根本。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榆林和延安地区的吴旗、榆林、神木、府谷、子州、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清涧等县市。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301万hm2,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水蚀、盐渍化及其它类型。从目前我国的大环境看,国家开展新思路、大动作的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时机已经成熟,党的十五大将荒漠化防治工作作为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应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有新思路和大动作。我省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应在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推进的同时,加大建设力度,加速荒漠化地区脱贫…  相似文献   

3.
新疆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新疆是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省区。全区有80个县市,近1/2土地,约1000万人口,66.7万hm2农田遭受荒漠化危害。自然因素叠加人为因素,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正过程。新疆土地荒漠化的总趋势是“整体扩大,局部逆转”。为了防治世人关注的荒漠化,本文阐述了新疆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发展趋势,进行荒漠分区,并对新疆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荒漠化的定义及我国荒漠化危害,从荒漠化过程监测、生物措施稳定性、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荒漠化土地造林技术和荒漠化的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畅  黄夏 《辽宁林业科技》2001,(3):27-27,42
论述了辽宁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阐明生物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以确保荒漠化防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土地生产力下降,造成荒漠化现象。借鉴国外先进防治措施,提出了适用我国的防治措施,并且分为预防和治理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效防治荒漠化,促进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是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全世界现有荒漠化土地3600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约有10亿。荒漠化土地还以每年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国有33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近四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新疆又是全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中国的沙漠,三分之二分布在这里。全区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荒漠化土地面积就占51%,绿洲面积…  相似文献   

8.
为了定期掌握自治区东部区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2004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文章通过对荒漠化土地监测范围、类型、程度、成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荒漠化土地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应用呼和浩特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2009年),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情况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情况。同时,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与地形地貌的分布图叠加,对重点治理区域和治理旗县的特征、方向进行了分析。应采取分区域、分类型、重点突破的方式,推进生态体系、工程体系、产业体系、保障体系,构筑起防治荒漠化的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包括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从沙漠物理学、荒漠化的生态学机制、沙漠生物学3个方面,对荒漠化防治技术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明;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个气候地带的区域范围,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分析发现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及模式表现出3个特点:综合性、多样性、兼顾性。荒漠化治理应加强荒漠化土地承栽力、荒漠区水分平衡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荒漠化防治模式的效果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南方湿润地区岩溶荒漠化、风蚀荒漠化等现象也较严重。且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相关防治技术及模式也不多,因此还应加强对南方湿润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11.
贵州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峡谷区为例,对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进行了测定,并计量分析了石漠化治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比石漠化土地的高,石漠化土地的土壤平均碳库总量主要受植被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大于石漠化程度的影响;(2)土地平均碳密度则与石漠化影响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呈非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重度石漠化土地极重度石漠化土地的变化规律;(3)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关岭县未石漠化土地和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对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计量分析表明,碳库增加量为724.00 t·km-2,仅增加的有机碳价值可达51.36万元·km-2,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武威市荒漠化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市土地荒漠化主要包括沿北部腾格里和巴旦吉林两大沙漠边缘的土地风蚀荒漠化、石羊河下游尾端因农田弃耕而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武威和古浪南部祁连山中低山区的草场和耕地退化。其荒漠化成因主要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以沙质为主,植被稀少,大风天气频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等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活动。并提出了今后荒漠化防治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土壤环境变化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混农林的立体优化配置,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文中系统总结混农林业对石漠化地区土壤水分、养分、生物特征的影响,阐明在石漠化极端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林木与农作物存在的水肥竞争以及复合农田中树龄较小时对土壤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进一步从石漠化地区土壤环境角度对混农林业的水分利用策略、乡土树种的选择搭配、有益土壤生物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17个典型岩溶地貌县域的石漠化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研究石漠化区域环境因子植被覆盖度、坡度、坡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加;坡度增加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坡位越低,土壤肥力各项指标越高。建议在坡度陡、坡位高的地方种植浅根性或攀爬类植物或农作物,增加植被覆盖度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石漠化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气污染严重 .为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加强法制、强化监督与监测、增加环境治理资金及提高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6.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棣 《防护林科技》2002,(1):12-13,38
通过多年的观测与实验结果 ,黑龙江省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开发综合试验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具体表现为 :①降低风速 ,抑制风沙活动 ,延缓荒漠化进程 ;②减轻土壤风蚀量 ,减少空中含沙量 ;③恢复和提高风沙化土地生产力 ;④改善沙区小气候 ,实现沙区生态环境的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更科学系统地评价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土壤效应,揭示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演变趋势,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黔中喀斯特区杠寨小流域为例,于2009年、2012年和2018年分别对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各工程治理措施、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水分-物理性状进行了长期、持续的动态监测。【结果】不同石漠化程度,土壤水分-物理性状以非石漠化的最佳,潜在石漠化的次之,中度和重度石漠化的居中,轻度石漠化的最差,且非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间差异显著;随着石漠化治理年限的增加,流域内土壤容重的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总孔隙度、持水量和渗滤率则均呈增加趋势,土壤质量总体得到了一定提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工程治理措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改善程度较大,而退耕还林的则恢复较慢;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其改善程度均要高于阔叶林和经果林。对区域土壤水分-物理性状的解释程度依次为土层深度(39.10%)>坡度(26.32%)>监测年限(18.05%)>石漠化程度(11.65%)>工程措施(3.20%)>植被类型(1.69%)。【结论】喀斯特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要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采取适宜的工程治理措施,最终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川西北沙化草地在围栏禁牧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变化特征,研究对象为:未修复沙化草地、围栏禁牧生态恢复时间分别为5年、10年的沙化草地,研究其不同围栏禁牧时间沙化草地0~40 cm土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的变化.其结果表明,随着围栏禁牧时间的增长,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增加,植被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