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玉米双相覆盖技术在太原地区的增产效果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双相覆盖技术在太原生态区增产率为14.48%。具有苗期适宜增温促发、中期保墒促长的土壤环境效应。增产机理是: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增长,叶面积大,茎秆还原糖贮量多,干物质积累也多;具持续高强度灌浆特性,加快了物质运转速度  相似文献   

2.
旱地春玉米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春玉米高产技术方继友(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067000)陈宝祥,张树军(河北省平泉县农业局067500)我们在平泉县(无霜期110~150天,≥10℃年活动积温2480~3280℃,平均降水量557~662mm)开展了旱地春玉米10500k...  相似文献   

3.
旱作农业增产的关键技术,是如何提高降水利用率,开发旱地覆盖节水型农业增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旱作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行生物覆盖并结合化学覆盖,巧妙地安排间作套种,条带种植和沟垄种植,建立相应的合理轮作换茬制度,尽可能地减少土壤蒸发、最大限度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有效水分的生产率,充分利用旱地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安顺旱地分带轮作制中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玉米品种、密度,复合肥施用量和叶面肥喷施浓度4因素各具3水平的正交试验。经试验结果分析认为,安顺不同栽培玉米品种间实行育苗移栽产量差异显著,黔原3号,兴黄单89-2生产力较高;移栽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复合肥施用量对玉米单株产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山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项新技术。它集覆盖抑蒸、增温保墒、膜面集雨、垄沟种植等技术于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特别是对早春5~10mm的小降水能够有效拦截,使其及时渗入地下,以备玉米吸收,保证发芽出苗。该技术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农民便于接受等优点。2007年乐都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进行该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玉米在海拔2500m以下的干旱山区能充分成熟,单产达到5250~6000kg/hm2。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在乐都县干旱山区的应用是继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的又一项技术创新。因此,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作物栽培模式,同时对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家庭养殖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三年多点试验的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的比传统耕作增产13.5%—190.9%,平均增产30.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覆盖。免耕覆盖主要配套技术是:整秸秆半覆盖,每亩覆盖干秸秆500—1000公斤,化学除草,采用免耕覆盖播种机,免耕3—4年。免耕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1—4个百分点,提高水分利用率0.13—0.5kg/mm·亩;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钾含量;可改善土壤结构;可减少水土流失60%左右;由于土壤温度下降,玉米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生育期推迟,但后期地下、地上生长量均超过传统耕作。伏、秋干旱时叶片萎蔫和枯黄期推迟,每亩增产和节能省工可增加经济效益65—76元。此项技术适于在年平均气温8℃以上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玉米和高粱两种作物秸秆有余的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旱地玉米免耕系统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4-1995年对旱地玉米没耕作系统土壤磷、钾进行了研究,并对6年的玉米产量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在6年的试验地上,免耕覆盖后,0-20cm土层速效磷比常规耕作玉米种植区平均低63.88%,加大磷肥用量是免耕覆盖持续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土壤速效钾玉米种植区免耕覆盖0-20cm土层比常规耕作平均高25.64%,20-50cm土层基本无差异速效外的增加既是高产的基础,也是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提高旱地玉米制种产量技术山西省昔阳县种子公司邵双莲旱地玉米制种往往产量偏低,主要是春旱墒情不好,难捉全苗、齐苗、壮苗;伏旱影响扬花授粉结实;秋旱影响灌浆成熟,千粒重上不去。在整个玉米生长过程中,因旱情的影响生长缓慢,若再遇上早霜,成熟不好,不仅直接影...  相似文献   

11.
红壤旱地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严重制约了红壤旱地的开发利用。为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红壤旱地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者于2004年7—10月对红壤旱地玉米进行了不同覆盖方式效益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覆盖种植有利于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培肥地力,为玉米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产增收;特别是秸秆覆盖,在高温干旱季节可以降低土壤温度0.9 ℃,提高土壤含水量0.36 %~1.96 %,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含水量,其抗旱效果更佳。而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0.59 %~2.94 %,提高0 cm土壤温度2.8℃,但温度过高不利于玉米生长,再加上地膜消耗,增产增收效应不明显,因此,地膜覆盖在高温的夏季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旱地间套作春玉米的特点,选择高产新品种郑单14、掖单13,搭配高效鲜食型新品种,采取营养钵和肥床稀播育苗新技术,根据模式特点选择适宜带距,应用基苗肥与穗肥两次施氮技术,选择玉丰等化学除草和实行秸秆覆盖还地技术,是春玉米持续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旱地玉米播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2/3,其中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均有相当大的面积.黑龙江省是玉米种植大省,旱地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早地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是蓄水保墒,提高降水保蓄率和水分利用率,保证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4.
所谓“贫水富集”种植模式,是指建立在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基础上的一项新型覆盖栽培技术,除具有传统覆盖法增温、保墒的作用外,主要是通过改进覆膜方式,形成膜上微集流场,使自然降雨特别是<10mm无效或微效降雨,能很快形成径流贮存到膜下作物根部,供作物吸收利用,减少有限降雨的无效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年来,甘肃省白银市累计推广地膜玉米“贫水富集”种植模式3.65万hm2,一般产量7 551.0-8 167.0kg/hm2,增产幅度12.7%-21.9%,平均比地膜平铺增产1 159.0kg/hm2,增产率17.3%。其主要种植模式及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北京地区夏平播玉米的单产,是实现小麦玉米吨粮田的关键之一。从前夏平播玉米在麦收后耕翻再播种。若遇降雨,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而推迟播期;在底墒不足的情况下,耕翻又会大量失墒,对出苗不利;不耕翻抢时铁茬播种,需放火烧茬,常株连邻近庄稼、树木,令人担惊受怕。为此,从1988年开始我场引进示范,实行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本地“米拉”和脱毒“米拉”分别与普通杂交玉米毕单10号、优质蛋白玉米黔优205、糯玉米黔糯763或本地糯套种,以本地“米拉”套普通杂交玉米作对照。进行马铃薯套作玉米良种搭配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通过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本地“米拉”和脱毒“米拉”与糯玉米搭配的二种模式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纯收入达700元/667m^2以上。产投比2.33以上。同时还收割青绿秸秆1600kg/667m^2作饲料,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因而,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浙中地区是本省的旱粮主产区。旱地吨粮工程建设主要推广麦/春玉米/甘薯新三熟制,春玉米成为旱地吨粮主要作物之一。从气候条件看,春玉米种植季节,有丰富的光资源,积温偏多,春季回暖较早,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雨量丰富,风沙较少等有利条件,但春季回温不稳定,春夏之交雨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扬花灌浆期易遭高温干旱为害等不利的气候障碍。从土壤条件看,旱地以红黄壤为主,间有部分紫色土等9个土类,缓坡低丘地的旱地具有易耕作、利排水、较通透、养分矿化率较高之优势,但比之平坦的水田,却存在着持水…  相似文献   

18.
1994 ̄1995年对旱地玉米不同耕作系统土壤有机质,氮和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6年的试验地上,免疫耕覆盖比常规耕作0 ̄5cm土壤有机质平均高0.55个百分点,土壤pH值低0.19,硝态氮玉米田低30.35%,休闲田高30.37%,铵态氮玉米田0 ̄20cm土层低58.3%,休闲田低5.57%,水解氮玉米田0 ̄20cm,低4.97%,休闲田差别不大。20 ̄50cm硝态氮,铵态氮和水解氮免疫耕覆盖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试验表明旱地马铃薯免耕覆盖栽培增产效果较好,并具有省工省力、秸杆还田等优点;以覆盖稻草效果最好,松毛草次之,玉米秆易覆盖不严造成"绿薯",配套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旱地双垄面集水全膜不同时期覆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雷 《作物杂志》2007,23(3):67-68
为减少旱地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双垄全膜覆盖不同时期覆膜对旱地玉米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双垄面集水全膜覆盖秋覆膜沟播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玉米出苗率提高,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增产效果明显。覆膜时间越早,对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的效果越显著,以上年10月中旬覆膜或早春土壤耕作层解冻后覆膜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