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产多抗棉远棉一号远棉一号是由石家在地区农科所与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合作,采用棉属种间杂交、杂交幼胚离体培养、试管内染色体加倍等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经近20年时间培育而成,其组合为:冀棉8号×{[(科遗2号×皖紫)F1×(长德184+△9+陕4...  相似文献   

2.
自1996年兵团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实施以来,在机采棉种植模式、化学脱叶催熟、采棉机田间采收、机采棉清理加工、皮棉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与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已全面实现棉花收获机械化的国家相比,兵团机采棉技术可谓基本配套。但尚缺棉模贮存、运输技术装备。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棉模贮运技术的应用条件、棉模应用的技术及棉模贮运成本。  相似文献   

3.
山农丰抗棉 6号 (原系 97- 5 2 )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育成的春棉新品种 ,来源于 91- 2 8/ / 2 69/植4 80 ,于 2 0 0 1年 4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鲁农审字 [2 0 0 1]0 15号 )。产量表现 该品种 1999~ 2 0 0 0年参加山东省中熟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皮棉、霜前皮棉平均89.1kg/ 667m2 和 82 .9kg/ 667m2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 12号增产 12 .76%和 14.1% ,均居第一位 ;2 0 0 0年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生产试验 ,皮棉、霜前皮棉分别比对照中棉所 12号增产 14.2 %和 16.3%。此品种桠果成铃率高 ,丰产潜力大 ,2 0 0 0年在稀植大棵…  相似文献   

4.
冯克云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181-181
用天然绿色棉GC1011(Gossypium hirsutum L.)和白色海岛棉324(Gossypium barbadense L.)配置杂交组合,F1各单株之间性状稳定一致,F2疯狂分离,经5年连续选择,获得了四个较稳定的杂种新品系,即G324-1、G324-6、324-15和324-24,其纤维品质优良,纤维天然绿色。纤维长度、衣分、及籽棉产量都比GC1011有所提高,其纤维长度分别为28.3mm、27.8mm、28.5mm、28.1mm,衣分分别为25.5%、25.2%、25.8%和28.4%,平均籽棉每公顷产量分别为4962kg、4936.5 kg、4929kg、和4956 kg,均超过了绿色棉亲本GC1011,并具有较强的抗枯萎病和抗蚜虫能力,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环球棉讯     
环球棉讯苏丹的短季棉育种苏丹短季棉的特点是需肥、需水量少、劳力投入少、受害虫侵害的时间短。苏丹的棉花一般于7~8月播种,中绒陆地棉的生长期为150~180d,细绒棉为230~240d,粗绒棉为130~150d。短季棉的培育侧重于缩短棉花的初始生长期和...  相似文献   

6.
万株棉     
陕西省长安县大兆公社小井大队、祝村公社羊村大队和甘河公社南雷大队,一九七三年试种万株棉,面积由一九七二年的一亩二分增加到二十五亩,单产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南雷大队第三生产队三亩六分万株棉,亩产达到228斤,羊村大队0.5亩万株棉,亩产达到310.1斤。万株棉为什么早熟增产?1、万株棉能够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田间观察,万株棉的叶面积比5000株的增加30—60%,由于叶面积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制造积累的有机养料增多。2、万株棉总铃数显著增加。例如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原产澳大利亚的稀毛棉(G.pilosum)、皱壳棉(G.costulatum)、杨叶棉(G.populifolium)的核型。稀毛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4sat)+10sm,皱壳棉为2n=2x=26=16m(4sat)+10sm,杨叶棉为2n=2x=26=18m(4sat)+8sm。随体均有两对,一对位于第11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另一对位于第1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平均臂比和长度比分别为稀毛棉1.53和2.51、皱壳棉1.55和2.31、杨叶棉1.49和2.37,其核型均属于Stebbins的2B类型。对称系数稀毛棉为26.04,皱壳棉为27.93,杨叶棉为28.32。三者彼此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在90%以上。核型的同质性说明三者在起源上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机采棉与人工采棉进行了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械采收不仅能够解决采花劳力短缺的矛盾,而且能够提高职工和团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新陆早25号(原名21285)由农七师农科所选育,2006年2月经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早熟、丰产、衣分高、优质,2004年石河子高新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引入石河子地区种植,2005年种植面积达800hm2,2006年已成为石河子棉区个别植棉团场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海岛棉棉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对300份海岛棉(G.barbadenseL.)棉仁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蛋脂总量平均分别为32.72%、40.99%和73.71%,鉴定出相应含量超过37%、45%及77%的高品质材料22份。蛋脂含量与棉子大小、叶形、株型等植物学性状有关。趋势是:具有籽指小、正常叶、零式果枝等性状的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籽指大、鸡脚叶、长果枝等性状的其脂肪含量较高。9系统相比,Φ系统蛋白质含量居首,为33.52%,Pima系统脂肪含量最高为41.97%。不同选育技术和年代的品种间比较,系选品种、80年代新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杂交品种、50年代前的过时品种脂肪含量较高。蛋脂总量在品种间表现稳定,似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并简析了种子的蛋白质、脂肪、纤维长度、成熟度、衣分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小麦套种早熟棉与晚熟棉的技术高喜,逄焕成,陈阜,路盘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北京100094)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面积不断扩大,对解决麦棉争地矛盾,提高粮棉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50.6%,...  相似文献   

12.
棉豆间种     
君山农场二分场二队,一九七三年在五亩试验田里获得棉花亩产180斤的高产之后,一九七四年,又在这五亩地里进行了棉花、黄豆间作试验,棉花亩产皮棉170.5斤,其中间作黄豆四亩共收494斤,平均亩产123.5斤。他们的作法是:这五亩地年前冬耕,四月十日整厢,厢宽9尺,棉花宽行2.1尺,窄行9寸,四月十一日播种。  相似文献   

13.
棕色棉与绿色棉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简单重复序列(SSRs)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棕色棉和21份绿色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66对多态性SSR引物在棕色棉和绿色棉材料上分别扩增出268条和240条多态性等位变异,棕色棉和绿色棉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408和1.350,平均位点多样性(D)值分别为0.729和0.713,遗传相似系数(J)平均值分别为0.643和0.677;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棕色棉被划分为8个类群,绿色棉被划分为4个类群,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品系来看,类型划分与系谱比较一致.综合分析表明,棕色棉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绿色棉.  相似文献   

14.
稻棉轮作     
我县是粮棉兼作区。近几年,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部分社、队试验推广了稻棉轮作制度,收到了较好的增产效果。马口公社胜利大队过去是一个旱作地区,目前水田已扩大到1100亩,早地1399亩,常年植棉1200亩。从1972年开始搞稻棉轮作试验,第八生产队144亩棉田有70亩是水田改种的,亩产皮棉155斤,较老棉田增产63.1%;而棉田改种双季稻,亩产1160斤,较老水田增产34.2%。县农科所1972、1973年稻棉轮作试验也证明:轮作棉田增产46.2%和54.4%。轮作水田较老水田水稻增产34.6%和34.5%。(一)稻棉轮作能增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稻棉连作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指引下,为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夺取粮棉双高产探索门路,我站从1973年开始进行水稻、棉花连作栽培试验。三年试验结果证明,稻棉连作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的栽培制度。它对于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夺取粮棉双丰收提供了新的门路,尤其是在人多地少,土少田多的地区更是发展棉花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棉12     
中棉12原名中381,1974年由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用鸟4作母本,邢台6871作父本杂交,1984年育成。1987年5月经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该品种株形松散,茎秆坚韧,抗倒,叶片淡绿色,功能期  相似文献   

17.
四倍体栽培棉与二倍体野生棉杂种PMC-FISH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PMC-FISH(花粉母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四倍体栽培棉与二倍体野生棉杂交所形成的三倍体杂种棉F1中,成功的鉴定了目标染色体中的单价体、双价体、多价体,还发现在非目标染色体上有星状和片段状的杂交信号。在以A组棉基因组DNA作为探针的PMC-FISH中,分别对三倍体杂种棉F1及其母本四倍体栽培棉的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四个三倍体杂种棉F1的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的构型分别是:陆地棉(AD)1×雷蒙德氏棉(D5)为1IIIaad + 1IIaa + 4IIad + 7IIdd + 5Ⅰa + 7Ⅰd;海岛棉(AD)2×旱地棉(D4)为1Ⅴaaaad +1IIIadd + 2IIad + 8IIdd + 6Ⅰa + 5Ⅰd;陆地棉(AD)1×澳洲棉(C3)为2IIIadd (adc or acc) + 1IIaa + 9Ⅰa + 4IIcc (dc or dd) + 14Ⅰd (c);陆地棉(AD)1×南岱华棉(C1-n)为:1IIaa + 1IIad (ac)+ 10Ⅰa + 6IIcc (dc or dd) + 13Ⅰd (c)。然而,两个四倍体棉染色体的构型都是13IIaa + 13IIdd。上述结果还显示, AD×D的两个杂种组合中,二价体多,单价体少,AD×C的两个杂种组合中,二价体少,单价体多;并且AD×D型杂种中A亚组染色体单体的数目比其在AD×C型杂种中的更少。这说明,与C染色体组相比较,D染色体组与四倍体棉种的亲缘关系更近。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证明PMC-FISH技术在分析三倍体杂种棉F1的亲缘关系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CB-1102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对海岛棉XH-21和新推出抗病品种TH-45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海岛棉XH-21和TH-45光合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胞间CO2浓度在一天之中呈下降趋势,而气孔导度在早晨时比较高傍晚时较低中午时段不断有回升现象,两品种相对湿度(in和out)在一天之中先是略微下降然后再略微回升。净光合速率是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在1 400μmol.m-2.s-1左右时出现吸收峰,在光合有效辐射接近2 0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仍在继续升高。  相似文献   

19.
棉花苗期病害的种类很多,危害严重。为害棉苗的病原菌有立枯、炭疽、疫病和褐斑等。一般立枯病和炭疽病的发生多在棉苗前期,而疫病则危害整个苗期,对后期影响更大。疫病危害棉苗在我县已发生多年,据了解有些产棉县也都有不同程度为害,但对此病的病原菌一直未得到肯定。为了明确病原及其与棉铃疫病的相互关系和进一步探讨防治方法,我们在一九七三年先后通过分离、接种及交互接种试验,初步认为该病害系疫病菌所致,并能直接侵染棉铃。此菌可在无伤条件下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