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紫花苜蓿(Medicigo sativa L.)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刈割是利用紫花苜蓿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本文以在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表现优异的7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对紫花苜蓿不同品种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14号品种(1085)在45cm的刈割方式下鲜草产量最高,达到了86400kg/hm2,且显著高于30cm刈割和孕蕾期刈割(P<0.05);同一刈割处理下,不同的品种之间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45cm刈割处理时,14号品种(1085)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是16号品种(1075)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6个紫花苜蓿品种(P<0.05)。不同刈割处理对参试的紫花苜蓿品种产草量和粗蛋白含量分析,表明在45cm刈割方式下,苜蓿的产草量,粗蛋白含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故云贵高原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苜蓿生产的最适宜刈割高度是45cm。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不同花期紫花苜蓿的农艺性状特征,明确苜蓿各农艺性状指标与干草产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苜蓿生长的4个花期,即孕蕾盛期(S1)、初花前期(开花5%,S2)、初花后期(开花10%,S3)和盛花期(开花50%,S4),进行苜蓿不同花期的株高、茎粗、茎叶比及干草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相同茬次,随着花期的推进,苜蓿的株高、茎粗、茎叶比及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盛花期各指标均显著大于孕蕾盛期(P<0.05)。紫花苜蓿的总干草产量为S2(刈割5茬)最大,其次分别为S3、S4、S1。不同花期滴灌苜蓿各农艺性状与苜蓿干草产量的关联度不同,相同花期,茎粗与苜蓿干草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在盛花期(开花50%,S4)刈割有利于苜蓿单茬干草产量的提高,但实际生产中往往还需要考虑苜蓿的营养品质、年总干草产量及刈割成本。因此,可适当提前刈割期,在初花后期(开花10%)刈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施肥方式对糜子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山西河曲进行试验,以河曲大红糜子为材料,选用不同配比的有机肥(羊粪)、生物菌肥、尿素和复合肥,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糜子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对糜子产量和品质性状显著影响,复合肥和有机肥(F+Y)配施显著提高糜子籽粒产量(GY)、净光合速率(Pn)、钙(Ca)和铁(Fe)含量,显著减低直链淀粉含量(AC);相关性分析发现,籽粒产量(GY)和净光合速率(Pn)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镁(Mg)与铁(Fe)呈极显著正相关,值为0.68,直链淀粉含量(AC)与醇溶蛋白含量(Gli)、钙(Ca)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值分别为-0.66和 -0.50;主成分分析发现,糜子各性状指标分为4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糜子食味品质、营养品质、产量指标和蛋白营养品质,综合得分以复合肥和有机肥(F+Y)处理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复合肥(187.5 kg·hm-2)与有机肥(1.5×10 kg·hm-2)配施是糜子获得优质高产的主要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秸秆生物炭对砂姜黑土有机磷组分及分配的影响,对剖析土壤磷循环机制和农田磷管理有重要意义。依托砂姜黑土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化肥与6.0、12、36和48 t·hm-2小麦秸秆生物炭一次性增施(BC6、BC12、BC36和BC48)6个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增施秸秆生物炭均可保障小麦和玉米产量,并显著增加(P < 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和pH,提升土壤肥力和缓解土壤酸化;砂姜黑土有机磷以中等活性有机磷为主(37.4%~45.4%),其分配比例因秸秆生物炭施用量的不同而呈现差异。BC6、BC12、BC36和BC48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分别为11.4、10.7、9.2和9.3 mg·kg-1,分别较NPK处理下降8.8%、14.4%、26.4%和25.6%,差异显著(P<0.05),且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2 = 0.881 6,P<0.05)。增施秸秆生物炭处理(BC6、BC12、BC36和BC48)土壤活性有机磷所占比例较NPK处理均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增施秸秆生物炭除了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缓解土壤酸化之外,还可有效降低土壤有机磷活性,增强有机磷稳定性,保障作物产量,其中以一次性增施36 t·hm-2效果最好,宜在砂姜黑土区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草原刈割利用是我国最常用的草原利用方式,刈割强烈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Re)和甲烷(CH4)的排放,但对草甸草原的影响大小及机制尚未定论。【方法】 文章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连用,分析了刈割对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Re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相比,刈割处理组2021年和2022年的Re(P<0.01)和CH4P<0.05)通量显著降低,平均分别降低45.0%和1.2%;2021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Re分别为(10.66±0.24)mg/(m2·h)和(6.05±0.16)mg/(m2·h);2022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Re分别为(11.52±0.38)mg/(m2·h)和(6.29±0.27)mg/(m2·h);2021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CH4排放量为(0.43±0.01)mg/(m2·h)和(0.40±0.01)mg/(m2·h);2022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CH4排放量为(0.43±0.01)mg/(m2·h)和(0.41±0.01)mg/(m2·h)。(2)刈割处理的土壤温度(P<0.05)和土壤湿度(P<0.01)显著增加。(3)函数拟合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Re正相关,土壤湿度与CH4通量正相关。【结论】 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中,刈割处理会显著降低生态系统呼吸和CH4通量,这对于了解和掌握刈割处理下羊草草甸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准确评估草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草原生态系统碳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中不同末次刈割时间紫花苜蓿抗寒性及其与低温胁迫下糖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2020年8月25日-11月5日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每处理间隔10 d,以未刈割为对照;于封冻前期(11月15日)挖取不同处理苜蓿越冬器官(根颈)分别进行-10,-15,-20,-25,-30 ℃低温冷冻处理,以4 ℃处理为对照,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及11月5日末次刈割处理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和-17.12 ℃,表明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末次刈割时间苜蓿的抗寒性表现为:未刈割>8月25日刈割>11月5日刈割>9月5日刈割>10月15日刈割>9月15日刈割>10月25日刈割>10月5日刈割>9月25日刈割;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颈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蔗糖含量变化因刈割时间不同表现有别,果糖含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双峰型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20,-30 ℃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 ℃下的蔗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15 ℃下果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 ℃下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末次刈割时间可调控苜蓿根颈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进而通过蔗糖和果糖等可溶性糖协同作用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进而提高苜蓿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菠菜幼苗的作用机制,以菠菜幼苗为材料,采用菠菜幼苗盆栽试验,用G1(NPK)、G2(NPK+M1)、G3(NPK+M2)、G4(NPK+M3)分别对菠菜幼苗进行喷施叶面肥,蒸馏水为对照(CK),研究菠菜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P< {0.05 }),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随着菌肥中有效微生物浓度的增加,NPK与菌肥配施对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也增加,直到菌肥中有效微生物浓度增加到1×10 +7个·g-1时,再增加菌肥中有效微生物浓度,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菠菜幼苗的MDA含量反之。经相关性分析,不同施肥对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分别与MDA含量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而菠菜幼苗叶片的POD、CAT、SOD活性两两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8.
为减轻酸雨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探究Ca2+对植物耐酸性的调控机制,本文以五优308(抗性种)和南粳9108(敏感种)两个品种水稻为研究对象,研究外源Ca2+对低强度酸雨(pH 4.5,SAR1)和高强度酸雨(pH 3.0,SAR2)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生长、氮(NO3-和NH4+)含量及吸收速率、ATP含量、质膜H+-ATPase活性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SAR1处理下两个品种水稻的H+-ATPase磷酸化水平和活性增加(P<0.05),促进ATP分解,增加供能,使NH4+吸收增加(P<0.05),但NH4+仅在南粳9108根中过量积累(P<0.05),引起铵毒,造成根系生长抑制,五优308中NO3-和NH4+含量及其生长均未受影响(P>0.05)。SAR2处理下,两个品种水稻质膜H+-ATPase活性和NO3-、NH4+吸收速率及含量均降低,根系生长受到抑制(P<0.05),其中南粳9108降幅大于五优308。Ca2++SAR1处理组两个品种水稻根系质膜H+-ATPase磷酸化水平和活性、NO3-和NH4+吸收和积累以及根系生长均与对照(叶喷去离子水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Ca2++SAR2处理下H+-ATPase活性、NO3-和NH4+吸收和积累以及根系生长低于对照(P<0.05),但显著高于单一SAR2处理(P<0.05)。研究表明,外源Ca2+可有效保障模拟酸雨(pH 4.5、3.0)下质膜H+-ATPase磷酸化水平,促进H+-ATPase活性升高,缓解酸雨对NO3-和NH4+吸收的抑制,维持根系生长。其中,外源Ca2+对相同强度模拟酸雨胁迫下五优308的调控效果优于南粳9108,说明外源Ca2+对酸雨胁迫下植物氮吸收的影响不仅受酸雨强度限制,而且也会受品种影响。本实验中,外源Ca2+对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不同抗性水稻氮吸收均有调控效果,合理利用外源Ca2+将有助于调节酸雨区农作物的营养吸收,缓解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小青龙汤对小儿哮喘激素干预的增效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满足诊断标准的69例小儿哮喘者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例)与对照组(n=34),两组均行舒利迭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另给予小青龙汤治疗,1周为1个疗程,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两组治疗疗效,同时观察1个疗程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变化,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球蛋白G(IgG),同时观察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治疗前后差异,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建立CD4+/CD8+对治疗疗效的评估模型。结果 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82.4%(P<0.05);两组治疗后FVC、FEV1、MVV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VC、FEV1、MVV高于对照组,其中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gA、IgG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升高,IgE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CD4+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CD4+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CD4+/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5.88%(2/34)与观察组8.57%(3/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无效患儿CD4+/CD8+较高,CD4+/CD8+值达2.17时,患儿无效率较高。结论 小青龙汤联合激素治疗小儿轻中度急性哮喘有良好的协同作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对中医证候及肺功能的改善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其机制考虑与增强患儿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溶性有机物(DOM)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敏感指标,为了探究砂姜黑土水溶性有机物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响应特征,为砂姜黑土区土壤培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制度下的3年田间定位试验(2018—2021年),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秸秆(S)、推荐施肥(F)、秸秆+推荐施肥(SF)4个处理,采用常规测定以及光谱学分析方法,对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总氮(TDN)、NH4+-N和NO3--N含量较对照或单施秸秆均显著提高(P < 0.05);SF处理DOC含量显著高于F处理(P < 0.05),增加18.9%;而TDN、NH4+-N和NO3--N含量显著低于F处理(P < 0.05),分别降低55.0%、64.1%和51.3%。通过紫外-可见、三维荧光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和施肥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DOM中类腐殖质物质含量,使结构相对简单的类蛋白质物质含量减少,类腐殖质物质占比依次为SF(59.6%)> S(57.5%)> F(55.9%)> CK(55.1%),类蛋白质物质占比依次为CK(44.9%)> F(44.1%)> S(42.5%)> SF(40.4%),其中以秸秆配施化肥效果最明显,且其DOM中类腐殖质物质结构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喷施硼、钼肥对新疆绿洲区滴灌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共设置4种处理:施钼(Mo)、施硼(B)、硼钼配施(B+Mo)、不施肥(CK),分别测定各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的生长性状、干草产量、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B+Mo处理的紫花苜蓿干草总产量最高,达17 186.41 kg·hm-2,但与B处理的差异不显著。株高、茎粗、叶茎比、生长速度中,与干草产量关联度最高的是株高,关联度最低的是叶茎比。B+Mo处理的粗蛋白含量比CK处理增加了13.96%~27.64%。除第3茬外,B+Mo、B处理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均显著(P<0.05)大于CK处理;除第4茬外,B+Mo处理的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显著(P<0.05)大于Mo处理。B+Mo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CK处理。紫花苜蓿的总干草产量与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喂价值呈显著(P<0.05)正相关,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在新疆绿洲区,硼钼配施更有利于促进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形成及其营养品质的提高,若单独考虑一种元素,施硼的效果优于施钼。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东北寒地黑土区气候寒冷生长期较短,以往在退化草地或低产田种植紫花苜蓿,为保证安全越冬,一般每年只能刈割三茬;在 “粮改饲”背景下,寒地黑土农区耕地土质相对较肥沃,田间管理较规范。【目的】 通过探究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在合理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为寒地黑土农区苜蓿种植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以种植第二年“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在苜蓿春季返青前一次性土壤施肥525 kg·hm -2基础上,再于每次刈割前15 d喷施自主研制的寒地黑土农区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进行年刈割4茬和3茬的比较试验,以不施任何肥为对照,观测施肥条件下紫花苜蓿年刈割4茬比传统年刈割3茬在产草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变化,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探讨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合理施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的可行性。【结果】 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苜蓿产草量和质量,在施肥(土壤底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和3茬的总干草产量分别为13 544.44 kg·hm-2、11 935.26 kg·hm-2,比对照(不施肥)分别提高了11.45%、10.77%,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22.11%、21.68%,比对照分别提高了8.17%、7.59%。施肥(土壤肥+叶面肥)条件下,苜蓿年刈割4茬比年刈割3茬的干草产量提高13.48%,平均粗蛋白质含量提高2%,并对越冬率影响不大,仅降低2个百分点,从96.70%降低为94.84%。苜蓿施肥并年刈割4茬的产值和产投比分别达24 380.01元/hm2和2.05,比不施肥年刈割3茬纯增收4 851.68元/hm2,经济效益明显。【结论】 在东北寒地黑土农区种植紫花苜蓿,在合理施肥条件下年刈割4茬,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牧草质量和经济效益,而且不影响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3.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wo possibilities of material feed rate measurement of modern mowing machines equipped with conditioner. The machines are commonly used for harvest of grasses (Lolium multiflorum, Dactylus glomerata, Phleum pratense, etc.), clover (Trifolium pratense, etc.),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etc.A mowing machine with finger conditioner was equipped with an electronic measuring unit for the purpose of our measurements. The mowing machine's conditioner shaft was supplied with strain gauges placed on a torque-meter and with a RPM optical sensor counter. Together with torque-meter the mowing machine was equipped with a curved impact plate mounted on the machine's material output.It was decided to arrange a laboratory measurement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endence of conditioner power input and signals from the impact plate on material mass flow. A mixture of grass and alfalfa was used for our measurement.The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proved that a very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ed between the conditioner's power input, output frequency of the apparatus measuring impact force by means of the impact plate, and material feed rate through the mowing machine. The calculated coefficients of correlation were about 0.95. It is possible to differentiate a material feed rate difference of 0.5kgs–1 using both methods. This accuracy should be sufficient for practical utilisation such as creating yield maps.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田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以始于1984年的江西红壤性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的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NPKM1)、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NPKM2)、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NPKM3),采用固体13C核磁共振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分析了土壤化学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结果表明,连续34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了水稻产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SOC)分子结构。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配施(NPKM1、NPKM2、NPKM3)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6.5%~7.7%(P>0.05),中低有机肥配施比例(30%和50%)稳产效果更优。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严重酸化,而配施有机肥可减缓土壤酸化。长期施肥处理MBC和MBN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7.0%~71.1%和104.1%~267.0%,但MBC/MBN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NPK处理提高了微生物熵。长期单施化肥主要提高了烷基碳的相对含量,而配施有机肥同时提高烷基碳和烷氧碳(甲氧基/含氮烷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质累积。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SOC、氮磷养分指标及甲氧基/含氮烷基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芳基碳和羧基碳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SOC、有效磷、速效钾及烷基碳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供试条件下,长期实行中低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改善土壤有机质结构,是维持作物高产和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日粮纤维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甜菜渣和苜蓿草粉作日粮的主要纤维源研究日粮中不同含量的纤维对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日粮中粗纤维质量分数为 6% ,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生产性能 ,对胴体品质没有不良影响 ;粗纤维质量分数为 8% ,猪表现为生产性能低下 ,屠宰率显著降低 (P<0 .0 5 ) ,背最长肌肌内脂肪的含量显著降低 (P<0 .0 5 ) ,背膘中粪臭素的含量显著提高 (P<0 .0 5 ) .  相似文献   

16.
不同苜蓿品种刈割时期与产草量·粗蛋白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苜蓿刈割时期与产草量、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以6个不同的苜蓿品种为材料,于2002年刈割2次2、003年刈割4次2、004年刈割2次,每次刈割后测定苜蓿的产量、粗蛋白含量。[结果]1年刈割4次,6个苜蓿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均以第2茬最高,其次是第3茬,第1茬最低,其中苜蓿王和爱菲尼特平均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22.95%和22.53%;干草产量均以第1茬最高,其次为第3茬和第4茬,第2茬最低。1年刈割1次,6个苜蓿品种播种当年的粗蛋白含量均高于第2年。6个苜蓿品种2003年、2004年干草总产量均高于2002年。[结论]1年刈割4次,苜蓿的粗蛋白含量以第2茬最高,干草产量以第1茬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刈割时期对紫花苜蓿干草调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刈割时期的紫花苜蓿干草品质的研究表明:盛花期刈割的苜蓿干燥速度快于初花期和结荚期,晾晒28h以上即可成功调制优质干草,初花期和结荚期刈割的苜蓿成功调制干草需要晾晒32h;调制干草的适宜含水量是20%左右;初花期苜蓿叶的蛋白质含量是茎的2.41-2.95倍,苜蓿干草的叶量是决定苜蓿品质的主要因素;不同刈割时期调制的苜蓿干草茎叶比差异较大,结荚期明显高于盛花期和初花期,是初花期的5-7倍。在初花期刈割,调制干草中茎叶比变化较小,叶损失少,可获得高质量的干草。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2年生混播牧草进行刈割处理,通过对两种牧草产量及翌年头茬牧草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首次刈割时间推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下降,产量降低.年刈割频率降低无芒雀麦竞争力增大,而抑制苜蓿的竞争力;刈后翌年头茬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上一年刈割频率升高逐渐下降,而无芒雀麦随刈割频率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低频刈割翌年苜蓿地上部分具有竞争优势,而高频刈割增强了无芒雀麦的种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