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阎毅 《植物保护》1984,10(4):33-33
在息烽县调查玉米苗期害虫发生为害程度时,发现玉米螟、大螟、粘虫、蝗虫、以及软体动物蛞蝓等几种害虫和有害动物为害状,极易混淆。为了提高调查质量,笔者对上述几种害虫的为害状及为害特点作了仔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棉花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在我市全年发生三代,常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和科研部门都开展了红铃虫为害与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的进展对深化棉花害虫综合防治起到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3.
我县属苏北沿海棉早、粮地区,常年植棉65万亩。红蜘蛛是本地棉花常发性害虫之一。70年代到80年代初,棉花与玉米夹作直播,共生期长达90多天,是红蜘蛛为害猖獗时期,11年中大发生有6年。1985年以来棉花以移栽纯作为主,红蜘蛛的发生危害规律也发生了变化,为害期缩短,为害程度减轻,但蚕豆麦套棉田仍为必治田块。为简化测报及防治程序,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对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农业害虫是关系到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一个特殊的昆虫类群,已经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本文从气候变暖对农业害虫的发生、为害以及与天敌间关系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了综述。温度升高导致农业害虫的发生区域扩张,发生期提前和延长,高温适生种群发生量增大;农业害虫的为害时期改变,为害程度加重,为害物种之间产生新的竞争关系;农业害虫与寄主植物、天敌之间的同步性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到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本文最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就气候变暖形势下农业害虫的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毅 《广西植保》2007,20(Z1):114-116
"两迁"害虫是金城江区水稻上为害最大的害虫之一,近几年来各乡镇稻区普遍遭受其为害,2007年全区发生面积14 666.7ha,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道真常年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其发生程度与迁入期、迁入量、海拔高度、气候及迁入期气流活动情况等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7.
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后,截至6月30日,已经在19个省份查见幼虫为害。本文总结了我国草地贪夜蛾冬春季发生为害特点,即扩散速度快,玉米受害期长、部位多、程度重,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田间多种害虫混合为害等。讨论分析了草地贪夜蛾下半年发生趋势,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监测、研究攻关和科学认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列 《广西植保》1998,11(4):38-38
“物候”意指植物生长发育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关系。害虫的发生发展也受气候变化左右,亦与其为害习性——觅寻适当食料有关。气候——植物——害虫三者关系十分密切,其外在表现可资利用作预测某些害虫的发生期,通称为物候预测法,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1959年~19...  相似文献   

9.
秀山县2008年稻纵卷叶螟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是重庆市秀山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广,为害严重.2008年,秀山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及为害明显出现不同的特点:发生早、虫量大、为害期长、田间虫态复杂、世代重叠严重、发生面广,为害严重.即三(2)代发生较上年及常年偏重,四(3)代为常年主害代,大发生频率高,2008年总体发生减轻,五(4)代常年发生及为害轻,2008年却达大发生程度,为害严重,出现主害代不重,非主害代却大发生,为害超过主害代的异常现象,为秀山县稻纵卷叶螟的测报及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挑战.  相似文献   

10.
李堃娟 《广西植保》2012,25(2):15-17,32
在1950—2009年60a的资料记载中,浦北县稻飞虱的发生量,从小到大,为害程度从轻到重,从一般常发性害虫跃升为主要害虫,乃至猖獗发生的历史演变过程清晰可见。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更加重了稻飞虱的发生为害。为控制该虫的发生为害,减少损失,现就浦北县稻飞虱发生逐年加重的原因作如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稻藕套种田与常规种植田晚稻主要病虫发生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2009-2010年稻藕套种田及常规种植田的3种主要水稻病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在水稻分蘖期到乳熟期内每5d对水稻病虫害发生量系统调查1次,共调查11次.结果表明:套种田比常规田病虫害发生轻,且总体差异显著.因此,从植保角度来看,稻藕套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从而有助于农民获得莲藕和水稻的双重收益.  相似文献   

12.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14.
一熟转Bt基因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97年在田间研究了转Bt基因棉品系R93-4在一熟种植方式下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及其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棉造桥虫(Anomis flava)有良好的抗性,发生高期百株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中12,但转基因棉田仍需防治第3和第4代棉铃虫。和常规棉相比,转基因棉自然控制田和综合防治田的棉苗蚜(Aphis gossypii)分别增  相似文献   

15.
在江苏射阳7块棉田观察调查的结果表明,小枕异绒螨的幼螨是棉蚜的重要天敌。幼螨发生量随田块和调查时期而不同,一般5月中下旬为发生高峰。5、6月间4次调查,平均每100头蚜虫有幼螨8.8头,最多61.6头,棉蚜平均被寄生率为6.5%,最高34.8%。影响幼螨发生量和棉蚜被寄生率的主要因素有:(1)旱改后连续旱作的年份,(2)茬口,(3)棉田用药治虫。旱作年份长、纯作棉和棉田用药少均对幼螨发生有利,棉蚜的被寄生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1986~1987年在河北省定州市进行了小麦田接种释放中华草蛉的试验。麦收时调查,33%的茧结在麦株顶部,67%的茧结在植株下部枯黄叶上和土缝中。在4月28日、5月10日和5月17日释放草蛉1龄幼虫,6月12日麦收时结茧率分別为27%、53.5%和36.3%,以5月10日释放的成活率最高。茧的羽化率则随释放期的延迟而减少,分别为100%、67%和23%。麦收时尚未羽化的茧,在麦秸处理和耕种措施中将遭到破坏。麦田草蛉羽化后转移到棉花、玉米等夏作上,因此在麦田中能安全羽化的草蛉数(成虫获得率),将影响夏作上草蛉的基数。综合考虑结茧率和羽化率,认为适期(约麦收前一个月)在麦田接种释放,结茧率(53.5%)和成虫获得率(35.8%)均较高,对小麦和夏作上草蛉的成活和增殖最为有利。在430亩小麦上接种释放草蛉,6月上旬放蛉区内玉米上的草蛉成虫密度较不放蛉区玉米上明显增加。在马铃薯、苜蓿和菜豆地释放草蛉,成活率均较小麦上为低。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and mixed‐cropping of cowpea and sorghum during the kharif, 1982 and 1983, the incidence of leafhoppers and the damage caused by defoliators were most reduced in a row inter‐crop, less in mixed, within row, farming and least in a pure crop of cowpea. Greater green fodder and dry‐matter yields of cowpea were obtained in inter‐crop between rows and in mixed‐crop, within row farming.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品种(系)抗虫性的鉴定、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棉铃虫的暴发为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生产上急需在综合防治中利用棉花自身的部分抗虫性抵御害虫的侵害,提高植棉的综合效益。本文从棉花种质(材料)的外部形态抗虫性、生理生化抗虫性、外源性抗虫基因导入等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我国棉花品种(系)的抗虫性鉴定、选育及其研究进展现状。针对抗虫棉研究与利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暖后我国作物害虫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已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根据我国气候变化的特点及气候对害虫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气候变暖后我国作物害虫发生的趋势,并提出了可能的防治对策。随着气候变暖,作物害虫生长发育速率将加快,年发生世代数可能增加,越冬界线将向北移动,为害将加重。但害虫向北扩展的速度将受到害虫所依赖的寄主作物向北迁移速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20.
棉田周缘种植不同品种油菜诱集带增益控害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伟  姚举  李号宾  张瑜  王东  马国兰 《植物保护》2011,37(3):142-145
为了明确棉田周缘种植油菜对棉田害虫和益虫的影响,2007年5-6月在新疆莎车县棉田周缘分别种植不同油菜品种‘新油13号’、‘258110’和‘253142’,调查各处理棉田自然天敌和主要害虫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种植油菜诱集带的棉田自然天敌主要种类有食虫蝽、蜘蛛和瓢虫,发生数量分别占天敌总数量的39%、20%和19%。方差分析表明3个品种油菜带棉田天敌总量差异显著,‘253142’处理天敌总量极显著多于‘新油13号’处理和‘258110’处理;不同品种油菜带棉田蚜虫类和叶蝉类害虫总量差异显著,牧草盲蝽总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油菜品种对棉花长势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新油13号’与棉花的共生期最长,对棉花长势的潜在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认为,‘253142’芥菜型油菜品种可作为棉田诱集带待选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