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的旱地耕作模式效益低,而榨菜连玉米间高粱耕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间、旱地的空闲时间和高粱的再生特性,增产增收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旱地耕作模式效益低;而榨菜连玉米间高粱耕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间、旱地的空闲时间和高粱的再生特性,增产增收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旱地耕作模式效益低,而榨菜连玉米间高粱耕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间、旱地的空闲时间和高粱的再生特性,增产增收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宁夏固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旱地冬小麦种植试验。试验设4种处理,结果表明,以a、b两种模式适合固原地区旱地冬小麦种植。  相似文献   

5.
毕节地区地处黔西北,全区耕地面积101.2万hm^2,其中旱地耕地92.36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91.26%,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结合毕节地区实际,从旱地耕作模式和耕作技术等方面对旱作农业优质高效耕作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丽 《农技服务》2003,(10):57-57
<正> 旱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全新的、以免耕为主要内容、被相关专家形象地称之为“懒汉种田”的耕作模式。 旱地保护性耕作与强调深翻,深松、加深活土层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迥然不同,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耕作,将作物秸秆残茬留于地表。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尽量不翻耕,留下秸秆残茬覆盖田面;使用茬地播种机播种,随种子播种深施  相似文献   

7.
四川丘陵地区传统的旱地耕作模式是:套种为玉米——红苕——小麦或玉米——红苕——小麦——青菜(作饲料用)3~4熟,净作为红苕——小麦2熟。这两种常见耕作模式每亩(1亩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阐述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内容、机具选择及农艺要求,并分析了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旨在为北方干旱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工程提供科学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集成创新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田间管理和科学施肥技术,以期改善和提高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对旱地小麦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已有的“旱地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改进提出旱地小麦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并在陕西省合阳县应用该技术布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较常规模式,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能显著提高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含量,小麦亩均增产40-60公斤、节约机械耕作成本65元。可见,旱地小麦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具有保水防旱、沃土肥田、方法简便等特点,是解决渭北小麦干旱问题的突破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耕作对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12):1951-1956
在运城市闻喜小麦试验基地于前茬小麦收获后15 d进行休闲期深松、深翻、免耕,探索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根系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耕作的响应,研究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蓄积、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明确最佳夏闲期耕作技术。结果表明,休闲期耕作显著增加旱地小麦播种前0~100 cm土壤蓄水量,达18~36 mm,且其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显著增加旱地小麦各生育时期0~80 cm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根尖数,且深松效果较深翻好;显著提高旱地小麦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尤其越冬—孕穗期;显著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5.6%~15.2%;最终,提高穗数达6.2%~18.6%,提高产量达10.9%~26.2%,且以深松效果更佳。休闲期耕作可促进旱地麦田土壤蓄积休闲期降水,促进小麦根系下扎,提高其根系活力,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疆雨养旱地栗钙土区存在缺乏旱地合理耕层评价指标、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指标等问题,利用深耕改土、间隔耕作、增施有机肥、保水保肥等技术研究成果,合理土壤耕作制度与农艺农机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形成"新疆河谷平原雨养旱地栗钙土合理耕层创建技术规程",为我区雨养旱地作物高产稳产与资源高效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模式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旱地小麦在传统的“犁-耙-耱”为体系的旱地耕作技术下,始终没能脱受干旱的威胁,难以获得高产稳产。摸索旱农区的降雨规律,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搞好蓄水保墒。合理培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旱地小麦生产上一个新的台阶,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奇台县有1.3万公顷山旱地,在山旱地推行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效果明显。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奇台县在山旱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奇台县旱地免耕播种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简要阐述了旱地实行保护性耕作的意义,通过分析制约忻州市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因素,提出促进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简要阐述了旱地实行保护性耕作的意义,通过分析制约忻州市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因素,提出促进保护性耕作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荞麦适种性广、生育期短.在旱地的耕作中,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增加复种指数,特别是在多熟制间套作模式中,充分利用作物间茬口,补种荞麦,可提高单位耕地面积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的旱地耕作模式效益低的情况,2002年我们在义和、梓里、江北等乡镇采用榨菜连玉米间高粱、榨菜连早市菜玉米间高粱、小麦套玉米间高粱等旱地耕作制度新模式进行了试验、示范,表现出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潜力,也为优质小杂粮(高粱)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很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求黄土台原旱地冬小麦的适宜耕作栽培技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对照,比较了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与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的蓄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参试的各技术模式中,其农田效应、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最好,其次是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能融“深松深层贮水效应”、“秸秆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身,可显著改善旱地麦田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与传统耕作比较,该模式在夏闲期可多贮水84.4 mm,蓄水率提高18.2%,小麦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5.56kg/(mm.hm2),增产40.6%,是陕西渭北及同类地区旱地小麦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惠城区耕地质量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对2013-2017年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采用非对称 T 检验及主成分分析等研究方法,得出研究区连续5年水田和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变化趋势,以期为土壤可持续利用、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借鉴。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土壤肥力中等,土壤呈酸性,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中等,有效磷含量丰富。主成分结果显示,水田耕作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旱地耕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pH值和有效磷,不同年份水田和旱地土壤养分主要受农户每年施用氮肥和钾肥影响明显。因此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尤其是氮、钾肥利用率,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速效养分。  相似文献   

20.
以紫鹊界梯田传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为主题,搜集文献资料并开展专题调研。结果表明: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耕作工具的开发使用、合理的农事安排、耕作种植制度和模式的推行以及传统作物栽培技术,如育秧、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旱地穇子栽种等技术,应属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之列。针对紫鹊界传统耕作技术与知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生物基因库、完整档案库和传统农业耕作知识与技术博物展览馆、培训传承人等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