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
3.
4.
5.
强霜冻天气出现以后主要的自然特征是气温骤然大幅下降,地面温度最低可达0℃甚至以下,气温骤降以后将给农作物生长带来危害,作物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冻伤、影响收成.我国甘肃地区位于黄河的上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区性的气候差异较大,冬季寒冷、夏季较短,强霜冻天气常见,基于此,主要对我国甘肃一次区域性强霜冻天气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2012年8月16~17日发生在宁夏固原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高空低压槽与副热带高压(在固原地区)相互配合的有利环流形势下,低涡、切变东移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为此次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形势引起强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研究暴雨发生期间假相当位温、K指数、SI指数等热力层结指标,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豫北地区,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产生、发展和位移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时段、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K指数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θse)低层大值区均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强降水中心与喇叭口地形相对应,地形雨特征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河南省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出现在河南省中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发生时河南省中北部物理量场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演变。[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中低层低涡的动力抬升和西南低空急流强盛的水汽输送,造成河南省中北部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正涡度平流中心自西北向东南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维持,为这次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中低层露点锋的抬升作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冷暖空气形成对峙,是造成区域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TBB特征分析表明,整个强降水时段河南中北部TBB在-60~-50℃,其移动速度与西南涡移速相当;这条TBB低值带与河南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TBB最低值中心与降水最强中心基本一致。[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次冷式切变线引发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等,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鲁西北和鲁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冷式切变线是引发大暴雨的主要系统,暴雨主要产生在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低空冷式切变线右侧以及低涡的东北象限。副高西侧的西南急流建立起从南海到华北中部的水汽通道,为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暖湿空气和能量,也是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停滞的必要条件。地面锋面气旋则是暴雨开始的启动机制,锋后东北湿冷空气与西南暖湿空气在山东上空交汇,促使对流发展和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2010年广西冬季一次罕见的大范围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 1°×1°逐6 h的再分析资料,从暴雨的形成条件入手,对2010年1月广西一次罕见的大范围连续性暴雨过程的环境场进行诊断分析,探讨其形成的规律和成因。[结果]这次广西冬季持续性暴雨出现在副高异常偏强且稳定的背景下,由副高西北侧边缘云系的长久维持造成,低层罕见东南急流的辐合是导致这场罕见暴雨的根本原因;副高是影响这次冬季暴雨分布的主导系统,500 hPa湿度大值区与与暴雨区域对应很好;暴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的辐合对暴雨落区起决定作用。暴雨发生在700 hPaMPV1〉0、MPV2〈0的有利配置下,且MPV1与MPV2量级相当。[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做好此类极端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2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总雨量达到大一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副高东退的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利用NCEP1°x1°。格点资料以及雷达、风廓线、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和发生发展做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预报思路,对造成强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此次大一暴雨过程是在副高边缘、高空槽前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以暖区降水为主,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和低层偏东风是主要的水汽来源,深厚的湿层为大一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东北方向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下来,将暖空气抬升,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条件。对于西来槽加副高天气形势造成的降水过程,在预报中要特别关注低层暖切变(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的发展,以便分析其所造成的强降水过程中量和时段的变化;实况天气形势的把握和常规探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对于把握降水的量级和强度,判断短时天气的变化,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值预报的释用还存在不足,如何取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对数值预报天气形势的分析,利用天气形势来订正物理量场与降水场,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7年8月19—20日发生在陕西省商南县青山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冷空气和副高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西南涡东北侧切变后西北干冷气流和山东半岛低涡后东路回流湿冷气流这3股气流在商洛上空的交汇,为此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上空垂直运动发展旺盛且深厚,为大暴雨提供了抬升条件;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为大暴雨上升运动和深对流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双重辐合-辐散产生的强烈上升运动,抽吸作用明显,为深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促进了大暴雨区附近小尺度系统的产生和维持。喇叭口地形触发了γ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3个γ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造成2次强降水叠加形成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