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白粉菌侵染中国月季对甜菜夜蛾成虫嗅觉行为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根据反应虫数分析,健康叶片挥发性成分对甜菜夜蛾成虫有显著的引诱作用(P=0.002),同时感病叶片挥发性成分对雌蛾有显著的驱避作用(P=0.006),直接比较2种叶片时差异更显著(P=0.000)。通过植物介导,中国月季感染白粉菌对甜菜夜蛾成虫产卵地的选择有明显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抑制作用存在局部效应和系统效应,能在同小叶内传递,并能向上或向下传递至同叶轴的其他相邻小叶。该研究为甜菜夜蛾成虫产卵地选择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月季白粉菌-中国月季植株-甜菜夜蛾三元系统为例,研究了月季白粉菌侵染中国月季对甜菜夜蛾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并对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初探。结果表明,白粉菌侵染中国月季使甜菜夜蛾幼虫取食量下降(从989.1 mm2下降到198.5 mm2),对该虫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并随着感病程度的增加取食量下降。这一变化规律与植物感病后水分含量变化(80.23%下降到60.59%)规律相符,说明白粉菌侵染植株导致植株水分含量变化是甜菜夜蛾幼虫取食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为病虫互作关系及其互作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十八烷酸丁酯在白粉菌诱导寄主植物对甜菜夜蛾产生抗性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双选生物测试等方法研究了该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嗅觉行为和产卵行为的驱避活性。采用质量浓度为1 116、4 069、8 521μg/m L的十八烷酸丁酯乙醇溶液处理中国月季植株,对甜菜夜蛾产卵行为均表现出明显驱避活性,3 d总产卵量与乙醇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驱避率分别为28.1%、62.4%、53.5%。同样,十八烷酸丁酯处理中国月季植株对甜菜夜蛾卵块数也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进一步测试了十八烷酸丁酯对该虫嗅觉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已交配雌蛾对十八烷酸丁酯的趋性明显低于乙醇对照,在3种质量浓度下驱避率分别为31.8%、42.9%、42.2%。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十八烷酸丁酯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十八烷酸丁酯处理和乙醇对照的产卵量分别为732.5、1 735.5枚,驱避率为40.6%。可见,十八烷酸丁酯对甜菜夜蛾具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在甜菜夜蛾无公害防治中有重要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4种单体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嗅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方法,研究了己酸、壬酸、己醇和壬醛4种单体化合物对甜菜夜蛾嗅觉行为的影响,并对4种化合物的有效剂量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4种供试化合物均对甜菜夜蛾雌虫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己酸的驱避活性剂量范围为稀释200~1 200倍,壬酸的有效剂量范围为稀释10~1 000倍,己醇在稀释300倍和500倍时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活性,而壬醛在稀释800~1 200倍时对甜菜夜蛾雌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己酸、壬酸、己醇和壬醛驱避效果最佳的稀释倍数分别为1 000倍、500倍(和800倍)、500倍、1 000倍,驱避率依次为96%、82%、76%、82%。因此,这4种对甜菜夜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单体化合物在甜菜夜蛾的防治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外源水杨酸(SA)诱导月季产生的对甜菜夜蛾的抗性以及产生这种抗性的化学物质基础,采用双选生物测试方法测试了SA处理月季对甜菜夜蛾产卵行为的影响,用GC−MS分析了SA诱导的月季挥发性成分(VOCs)的变化,进一步研究了VOCs中的抗虫活性成分。1.0 mmol/L SA溶液处理月季植株可使甜菜夜蛾在植株上的产卵量显著减少(P<0.05),处理6、9、12 d后,总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了35.4%、38.9%、47.5%。进一步收集对照植株和处理植株顶空挥发性成分,分别配成溶液,喷施两组相同的未经处理的健康月季枝条,结果表明:在喷施了从处理植株上提取的挥发性成分混合物后,枝条上的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P<0.05),处理6、9、12 d后,抑制指数分别为23.9%、25.4%、36.2%。GC−MS结果表明,SA诱导了月季挥发性成分显著变化。正常情况下2−乙基己酸、十四烷醇、棕榈酸甲酯、乙酸十六酯等化合物在健康植株中不会被合成,只有在SA诱导作用下才会被植株合成出来。SA对这4种化合物的诱导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并且它们对甜菜夜蛾产卵行为的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效应。结果表明,外源SA处理使月季对甜菜夜蛾产生了诱导抗性,月季挥发性成分变化是这种抗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感染白粉菌玫瑰对甜菜夜蛾幼虫取食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感染白粉病的玫瑰叶片饲养甜菜夜蛾3龄幼虫,测量取食量,观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无选择试验中,甜菜夜蛾从3龄幼虫至化蛹,对健康叶片的取食量达1125.6mm^2/虫,而对感病叶片的取食量只有764.0mm^2/虫;在有选择试验中,甜菜夜蛾总偏好取食健康叶片,从3龄幼虫至化蛹对健康叶片的取食量达979.7mm^2/虫,而对感病叶片的取食量只有165.7mm^2/虫。感病玫瑰叶片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进入预蛹期时间延长,死亡率高,化蛹率低,蛹质量明显降低;表明甜菜夜蛾取食感染白粉菌的玫瑰叶片后生长发育和取食量均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CYP74A2基因在白粉菌诱导月季产生对甜菜夜蛾的抗性过程中的功能,并对CYP74A2作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α-亚麻酸代谢产生的茉莉酸是白粉菌诱导月季产生对甜菜夜蛾抗性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之一,发现该通路中共有5个CYP74A2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是LOC112173678、LOC112172343、LOC112172188、LOC112173396和LOC112169957。采用qRT-PCR验证CYP74A2基因的功能,利用NCBI、KEGG等数据库找到CYP74A2同源蛋白并结合ExPASy-ProtParam、TMHMM、SignalP 6.1、MEME、SOPMA、SWISS-MODEL、MEGA 11等在线工具或软件对CYP74A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ExPASy-Protparam分析发现,CYP74A2蛋白分子量都在54.3 ku左右,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该类蛋白无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少量分布于质膜和细胞核内。SOPMA预测结果表明该类蛋白以α-螺旋为主,SWISS-MODEL对... 相似文献
8.
将2种非寄主(藏柏、滇青冈)挥发性成分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方式喷施于云南松枝梢上,10、40 min后分别对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株同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喷施、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对照中云南松梢的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最多.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的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40 min时的数量均多于10 min时的数量.说明按不同方式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于云南松梢上,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影响;以株间喷施非寄主挥发性成分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喷施次之,带状喷施、块状喷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为了对寄主植物介导的间接病虫互作机理研究奠定基础,采用光度分析法研究白粉菌侵染中国月季植株对植物体内糖类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月季(Rosa chinensis)感染白粉菌(Sphaerotheca pannosa)后,随着感病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而总糖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白粉菌侵染对中国月季叶片蛋白质和总糖含量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随着感病程度增加,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均明显降低,蛋白质含量从73.52 mg/g降低至59.92 mg/g,总糖含量从17.84 mg/g降低至8.94 mg/g. 相似文献
14.
氰氟虫腙对甜菜夜蛾幼虫防治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氰氟虫腙防治甜菜夜蛾的效果;探索氰氟虫腙与顺式氯氰菊酯或溴虫腈混用的前景。[方法]试验1设24%氰氟虫腙SC216、252、288、504gai/hm^2;10%除尽SC75g ai/hm^2及清水对照6个处理。试验2设9个处理,在试验1处理的基础上增加15%安打SC36g ai/hm^2;24%氰氟虫腙SC216g ai/hm^2加10%高效灭百可EC15gai/hm^2和24%氰氟虫腙SC216gai/hm^2加10%除尽Sc15gai/hm^2 3个处理。药后调查幼虫密度,计算防治效果。[结果]与对照相比,氰氟虫腙处理明显减低了甜菜夜蛾幼虫的密度。在初龄幼虫高峰期,按252-504gai/hm^2的剂量喷雾防治甜菜夜蛾幼虫,药后3d的防效可达到90%左右,持效期达到10d。氰氟虫腙与顺式氧氰菊酯和溴虫腈混用可提高对甜菜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论]氰氟虫腙可以推广用于甜菜夜蛾的防治,适宜使用剂量为252-504g ai/hm^2;氰氟虫腙与溴虫腈混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甜菜夜蛾的物理防治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对成虫期的甜菜夜蛾夜间分别进行黄光处理、白光处理和黑暗处理,探讨不同光处理对甜菜夜蛾的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夜间不同光处理对甜菜夜蛾的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与无光照相比,夜间光照使甜菜夜蛾成虫的寿命有显著提高,产卵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但对幼虫历期、蛹历期及蛹重无显著影响。夜间黄光处理和白光处理相比成虫寿命较短,产卵高峰期相对集中,卵的孵化率较高,其他指标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结论]光照条件改变可以可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植物油乳油对黄瓜白粉病的室内活性和田间防治作用。[方法]以长春密刺黄瓜苗为材料,接种田间自然发生黄瓜白粉病菌,进行室内保护试验和田间试验,观察不同植物油乳油对黄瓜白粉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棉籽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葵花油6种植物油乳油稀释至10、5ml/L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室内的保护效果,植物油乳油与对照药剂三唑酮乳油相当,田间防治效果植物油乳油防效多数都在60%~75%,与对照药剂三唑酮乳油稀释1ml/L的防治效果69%~70%也相当。[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植物油乳油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月季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月季种植地区和规模不断增加,月季白粉病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呈加重趋势.从影响月季白粉病发生的因素和对月季白粉病防治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同类研究和防治月季白粉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毛豹皮樟感染白粉病菌后生理生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毛豹皮樟(老鹰茶)不同品种受白粉病菌侵染后在各感病时期多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毛豹皮樟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植株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白粉病抗性呈正相关;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则与抗病性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感病期间病叶均低于健康叶,而且均在感病末期时降幅达最大,但各品种间变化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