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酸性土壤无机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土壤磷素的分级、土壤磷各组分所占的比例和现状,以及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磷素的特点;阐述影响酸性土壤供磷能力的因素以及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的途径;总结以往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为今后土壤磷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琼  曾德慧 《林业研究》2006,17(1):25-30
为评价我国北方大规模人工造林对土壤磷素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对半干旱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和天然植被(疏林草地)不同层次(0~5 cm, 5~20 cm)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组分和磷酸单酯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人工林土壤中活性有机磷不受土壤深度影响外,各样地表层土壤中各种磷素含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低层土壤,但分层效应在人工林中低于疏林草地;与疏林草地土壤相比,除Al-P外,人工林土壤中各种磷素绝对含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降低,总有机磷和Ca-P在全磷中的比例显著下降,而活性磷,Al-P和Fe-P占全磷的比例增加.可见表层土壤是磷素转化最活跃的区域,凋落物分解是土壤磷的主要来源;用樟子松进行人工造林促进了有机磷的矿化和Ca-P的溶解,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同时导致土壤总磷库逐渐耗竭.要维持该人工防护林功能和稳定性,必须对地被物予以保护,并进行适当施肥.表3参38.  相似文献   

3.
不同林龄人促天然更新林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改进方法对福建省顺昌县不同林龄(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Castanopsis carlesii表层土壤(0~10 cm)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形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31年生、49年生米槠人促更新林土壤总无机磷含量分别为237.53、238.75和251.89 mg/kg;各形态无机磷中,树脂-P、氢氧化钠无机P最大值均出现在49年生米槠林土壤,而碳酸氢钠无机磷、稀盐酸无机磷、浓盐酸无机磷、残留磷变化不大;表层土壤有机磷形态中NaCHO3-Po和NaOH-Po及总有机磷的含量均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但C.HCl-Po没有变化;土壤有效磷含量亦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且土壤有效磷与树脂-P、NaCHO3-Po、NaOH-Po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树脂-P可以作为红壤磷素缺乏的一个预测指标,而森林土壤有机磷矿化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县湿地松8a施肥试验,以及土壤磷素形态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岩红壤施肥效果明显,单施磷肥,磷钾肥,氮磷钾肥对树高生长增加7%-9%,胸径生长增加12%-13%,材积生长增加23%-38%,肥效达显著水平,土壤中磷素形态以Fe-P和Ca-P为促进湿地松生长最有效磷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毛竹林扩张进入周边杉木林引起磷素的动态变化,为杉木林的管理提出合理建议。【方法】采用Hedley磷素分级研究毛竹林扩张进入杉木人工林土壤磷素的变化特征。【结果】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的过程显著改变了林地土壤无机磷、有机磷和残余磷的组成。30%竹林与70%杉木混交林总无机磷、总有机磷和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立地林;纯杉木林残余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立地林。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的过程显著改变了林地土壤磷酸酶含量(P <0.05)。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土壤样本提取的DNA中,Pho C基因丰度均显著高于Pho D基因丰度。竹林扩张对磷酸酶、有机磷和无机磷均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方差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竹林扩张进程直接和间接驱动土壤磷酸酶、有机磷和无机磷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磷酸酶而影响土壤有机磷,而土壤有机磷又驱动土壤无机磷变化,卡方检验MIN/DF=3.759 <5,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显著(P <0.05)。【结论】有机磷在纯杉木人工林中是稳定的,当竹林扩张进入杉木林时需择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红壤磷素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红壤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组成的影响,磷极易被土壤固定而使其利用率降低。目前,如何提高磷的利用率受到农林业领域的广泛关注,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磷素利用率低、磷素固化严重的现状,系统阐述了我国南方红壤磷素化学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有效磷含量低下的原因,探讨增强磷素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为解决南方红壤磷素固定问题和提高红壤磷素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抚仙湖流域磷矿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依据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 200~1 300 mm和1 000~1 100 mm的区域分别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在两区域的8种植被类型(含矿山废弃地))中设置野外径流观测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小区土壤磷素随其径流的流失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土壤磷素流失的关键因子,在大、暴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土壤磷素流失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各植被类型土壤磷素随径流的流失量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量,其流失总量次序与径流总量次序相一致,表现为:灌草丛>地盘松林>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其他各植被类型均能对土壤的磷素起较强的滞留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所改变的土壤利用方式将显著地影响土壤磷素(P)含量水平。本研究沿地处中亚热带地区的南昌市选取灌丛、松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Hedley的P素连续分级法分析了土壤全P及各功能P形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森林表层土壤全P和可提取态P的含喇均表现为城区(0.71g·kg-1和378.50mg·kg-1)明显高于郊区(0.30g·kg-1和150.74mg·kg-1)和农村(0.31g·kg-1和147.38mg·kg-1)(p0.05)。在树脂P、NaHCO3-P、NaOH-P、声波P和HCl-P等5种功能P形态中,城区森林土壤HCl-P的相对含度最高,为36%,明显高于其郊区相对含量为8%年农村相对含量为6%的水平。而郊区和农村地区,土壤NaOH-P是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相对含量分别达到41%和50%。可见,城区土壤P积累将影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P循环,且其高含量的HCl-P可能加速P在城区水生系统的富集。图3表2参32。  相似文献   

9.
以临海汛桥周岙12年生东魁杨梅树为试材,研究了主要土壤因子对其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的磷素含量过高和pH值过低对东魁杨梅的果实品质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果实变小,糖分、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而有机酸含量增高、糖酸比减小,经t测验,果实重量和有机酸含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主要的差异来自于有机酸的含量。对东魁杨梅施肥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调节氮、磷、钾肥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川北低山暴雨区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站内的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湿地松纯林,刺槐纯林及湿地松刺槐混交林生态系统内生物量及各器官磷素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3种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湿地松纯林>混交林>刺槐纯林,在生物量组成上,均为乔木层生物量大于灌木层及层间植物的生物量;2混交林中湿地松和刺槐的树叶、树皮及刺槐果的磷素含量分别大于纯林中的对应器官的磷素含量,湿地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枝的磷素含量分别是0.261 g.kg-1和0.264 g.kg-1,而刺槐树枝的磷素含量在纯林和混交林中分别为0.454 g.kg-1和0.348 g.kg-1;混交林中林分总磷素含量大于湿地松林分磷素含量而小于刺槐林分磷素含量,其乔木层和灌木层中的磷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与林分磷素总含量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探讨林龄与不同分类水平解磷菌种类及相对丰度的联系,为人工林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在福建南平选取5个林龄(4、15、24、43、100年)杉木人工林,用改进Hedley磷素分级法测定0~20 cm土壤中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PCR扩增的phoD基因进行测定,得到不同分类水平上解磷菌的相对丰度。【结果】在同一林龄杉木林中,总体上不同分级磷素含量大小依次是Residual-P>NaOH-P>NaHCO3-P>H2O-P>HCl-P。土壤中H2O-I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NaHCO3-IP含量随林龄增加先升后降,在43年时最大。随林龄增加,土壤NaOH-P含量波动明显,表现为24年>100年>43年>4年>15年。有机磷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林龄变化表现为100年>24年>43年>15年>4年。随林龄增加,杉木人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人工林土壤有效磷匮乏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效磷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农林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目前有关森林土壤磷素匮乏以及对策的综述性报道并不多见。有鉴于此,文中综述了我国南方人工林土壤磷素的特征,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可能导致人工林土壤有效磷匮乏的原因,分析了磷素匮乏对林木产生的相关危害,总结了目前应对土壤有效磷匮乏的方法,以期为高效利用土壤潜在磷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云南一代、二代胶园不同成土母质土壤无机磷(Ca-P,Al-P,Fe-P,O-P)、有效磷、全磷的含量,无机磷在不同成土母质中的比例及不同形态磷素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提高胶园土壤磷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一代、二代胶园的Fe-P、全磷含量呈现千枚岩>花岗岩>砂页岩;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中的Fe-P、...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温室条件下施加不同剂量的重过磷酸钙(0,50和100mg·kg-1P),对典型水铝英石土壤(Orthic Allophanic Soil)的土壤植物有效磷、磷素营养和伴生有金雀花(Cytisus scoparius)或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的辐射松苗木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加磷肥增强了辐射松根际和磷素匮乏土体的有效磷。与辐射松苗伴生的金雀花、黑麦草根际土壤有效磷也增加。辐射松新枝和老枝松针、茎和根系中磷含量随施加重过磷酸钙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金雀花、黑麦草对辐射松苗磷素营养的影响依赖于土壤磷状态。未施肥处理下,与金雀花伴生的辐射松新枝和老村松针、茎和根系中磷含量要高于与黑麦草伴生的辐射松苗,而施肥处理下,结果相反。这可能与金雀花生长大量消耗土壤中有效磷有关。因为,在两个施肥剂量(50mg·kg-1P和100mg·kg-1P)上,与金雀花伴生的辐射松根际土壤中Bray-2磷含量始终低于与黑麦草伴生的辐射松根际土壤。此外,在施肥浓度100mg·kg-1下,与金雀花伴生的辐射松苗干特质量低于黑麦草伴生的辐射松。说明在中、高施肥水平,辐射松苗与黑麦草伴生生长好于与金雀花伴...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土壤微生物量P的研究方法以及微生物量磷在土壤中的作用、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和土壤微生物量P与土壤中磷的相关性进行了简述.从而明确土壤微生物量P在土壤磷素转化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对土壤肥力状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砂基栽培中的磷素淋溶损失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还能引起地下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在综合中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砂基栽培磷素淋溶问题的提出、影响磷素淋溶的因子、防治方法,并对砂基栽培磷素淋溶及其防治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磷素环境与马褂木种源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很低,难以满足植物最佳生长的需要。据统计,在全世界13·19亿hm2的耕地中约有43%缺磷,而我国耕地则有2/3缺磷(何绪生等,1998)。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富铝化作用明显,多数土壤呈酸性或强酸性,磷素固定强烈,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1~2mg·kg-1(邱燕等,2003)。虽然施用磷肥的效果显著,但其利用率一般不超过10%,多为土壤固定并转变成植物较难吸收的Ca-P、Fe-P和Al-P等(熊毅,1997)。鉴于植物具有将土壤难溶态磷转化为有效态磷并加以吸收利用的能力,通过选育磷高效利用的植物品种来开发土壤中难溶态的磷素资源,可减小对施用磷…  相似文献   

18.
采用Olsen法测定土壤速效磷,采用土壤无机磷分级测定法测定土壤无机磷,分别测得在不同浓度草酸作用下哈尔滨市保护地土壤的磷含量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草酸对保护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的影响分别是:草酸处理的Ca2-P含量、Ca8-P含量和Al-P含量随着草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草酸处理的Fe-P含量和O-P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草酸处理的Ca10-P含量在24 h和96 h有2次的峰值,高浓度草酸处理的Fe-P、O-P、Ca10-P含量反而比低浓度处理的Fe-P、O-P、Ca10-P含量低。  相似文献   

19.
对20个杉木不同家系的苗木进行磷素营养要求试验,1年生苗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家系苗木对磷素营养反应敏感,2g磷处理使苗高、地径分别增益3.7%—96.5%、7.4%—61.1%,4g磷处理使苗高、地径分别增益2.1%—83.1%、3.7%—57.9%,杉木苗期需要磷素营养。三明38、三明67、三明48、三明58四个家系生长比较理想,在0g磷处理下,1年生平均苗高13.0—15.99cm,平均地径0.23—0.27cm,这4个家系具有更大的生长潜力,20个家系间对磷素营养要求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磷素处理条件下澳洲坚果叶片营养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利用叶片营养诊断技术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处理对澳洲坚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磷素水平下,澳洲坚果叶片重,叶片氮、磷、钾、钙、镁等元素含量,叶片光合效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澳洲坚果叶片光合作用达到最高效率,最利于树体营养积累的磷肥标准为150mg/kg-50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