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柱平 《河南农业》2016,(26):26-27
玉米的产量和玉米的种植方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分析出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试验与分析,采取科学的种植方案,并应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对不同的种植模式下玉米的产量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对玉米的种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以先玉335、京科968、迪卡159和赤单228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有高中低3个密度处理,研究其对4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4个玉米品种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少的规律性变化,这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影响玉米果穗的形成和灌浆。玉米不同品种果穗生长情况均是前期较慢,后期呈现指数增长,增长迅速。从产量结果看:赤单228最佳种植密度为8.25株·hm-2,迪卡159在种植密度是8.25株·hm-2。而京科968和先玉335产量在7.5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通辽地区管灌、覆膜滴灌、无膜滴灌三种节水玉米灌溉模式,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滴灌量对玉米个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无膜管灌节水模式种植玉米,与无膜管灌节水模式相比,产量增加6.1%以上,需水量减少14.4%,需水量效益提高23.8%以上。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玉米生产实际,于2011~2013年进行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定位试验,通过连续3年对植株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等指标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模式通过多因素调控,土壤环境、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玉米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均高于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产量数据表明,高产高效模式3年平均比农户模式和无肥模式分别增产13.7%、35.7%,多增加收入776.05元/hm2、1732.64元/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同期播种条件下,前期地膜覆盖直播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地早于育苗移栽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累积直播玉米在前期高于育苗移栽玉米,后期以方式1和方式2育苗移栽的玉米赶上、甚至超过直播玉米,而以方式3育苗移栽的玉米则仍低于直播玉米;从根系来看,育苗移栽玉米的次生根系的发育明显优于直播玉米。籽粒产量以方式1、方式2育苗移栽的玉米为最高,其次是前期覆膜的直播玉米,而以方式3育苗移栽种植的玉米显著最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玉米5种不同种植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不同,玉米的产量、果穗性状、植株性状,根系分布范围和数量、叶面积大小和保绿期等不同。玉米实行宽窄行双行单株错位定向移植,保证了玉米沿着最佳的生物学轨道生长发育,比其它几种移栽方式和直播增产显著,产量达620.9kg/667m^2。比玉米单行大窝直播(对照)增产59.3%。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条件下设55(A1)、60(A2)、65 cm(A3)三个行距水平,研究其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出苗情况及生育期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穗位高、茎粗、植株干重差异不显著;A1处理的机械收获损失率略高于A2和A3,但是差异不显著;不同行距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低依次为A1>A3>A2;A1处理较A2和A3分别增产5.4%和2.8%;不同行距处理在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灌溉模式下玉米生长形态及产量差异,在降雨和前期土壤特性一定的情况下,对春玉米覆膜滴灌、覆膜漫灌、不覆膜喷灌及不覆膜不灌4种灌溉方式下的植株生育动态、植株性状和产量形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生育进程加快,提早成熟,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处理成熟期提前10~11d。覆膜滴灌有效促进玉米植株株高增加,其株高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6.7%、18.5%。覆膜滴灌提高了叶片生长速度,增加了叶面积及根量,各时期叶面积平均值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7.8%、21.5%;各时期根层数、根条数平均值比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7层/株和13.0条/株。覆膜滴灌有利于玉米果穗形成和粒籽灌浆,增加穗粒数,提高百粒重,其穗粒质量比不覆膜喷灌、不覆膜不灌的分别增加15.5%和73.3%。覆膜滴灌既具有节水增产效果,也有保墒促早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以玉米品种尚单2012为材料,在保山市适宜区域设置密度栽培试验,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抗性等生长发育特征特性及产量相关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高产潜力,以期揭示尚单2012品种的高产耐密性。结果表明,尚单2012玉米品种在保山市中海拔坝区玉米产区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每亩3 800~4 300株,最佳种植密度在4 000株左右,不宜超过4 500株。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生产中应选择最佳种植密度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在枣苜间作系统中设置4种种植模式,分别为条播5行苜蓿、条播3行苜蓿、条播1行苜蓿和对照苜蓿单作,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优化果草管理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头茬苜蓿中,条播3行苜蓿株高较高、枝条数较多;二茬苜蓿中,条播3行苜蓿株高、枝条数、节间数、分枝数和茎粗均超过平均值,分枝数最多,茎粗最粗;全年鲜草重由大到小依次为条播3行苜蓿条播5行苜蓿对照苜蓿单作条播1行苜蓿,条播3行苜蓿较对照苜蓿单作增产68.0%。条播1行苜蓿处理的干鲜比最大(28.52%),其次为条播3行苜蓿(26.78%),均显著高于对照苜蓿单作(25.10%)。综合考虑认为,条播3行苜蓿种植模式下苜蓿长势最好、产量最高,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以花育52为供试品种,设4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起垄种植模式下农艺性状表现较好,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花生产量最高;其次是覆膜培土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创新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夏玉米品种之一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在7.5万~10.5万株/hm2的高密度种植下,采用每穴单株对称、单株三角留苗和双株三角留苗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植株和籽粒干物质积累、穗部等性状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结果筛选出7.5万株/hm2的双株三角留苗新模式下栽培产量最高,为夏玉米创新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水稻机直播增产机理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水播和旱播下机直播和撒播对水稻生长、光合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播比旱播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在旱播和水播下机直播处理叶面积指数在拔节期以后皆显著高于撒播。水播机直播处理组合最有利于提高叶绿素SPAD值,并显著高于旱播撒播处理。其他条件相同,机直播相比撒播、水播相比旱播皆利于提高水稻各生育期群体干物质量。灌浆中期‘桃湘优莉晶’和‘原旱稻3号’水播机直播比水播撒播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增加了7.06%、5.75%、4.32%和5.94%、12.68%、4.33%,水播相比旱播光合特性总体表现较优。其他处理相同下,机直播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和收获指数皆高于撒播,‘桃湘优莉晶’和‘原旱稻3号’收获指数旱播和水播下机直播比撒播增加2.58%、8.96%和6.22%、7.37%,而旱播机直播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与水播撒播差异不显著。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量、结实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皆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不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_2摩尔分数呈负相关。研究认为水播机直播相比水播撒播、旱播撒播及旱播机直播在改善水稻生长、光合及产量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夏花生轻简高效的种植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麦套与夏直播的三种形式对夏花生株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浇灌浆水抢墒播种处理与正常播种膜下滴灌相比,出苗早2 d,成熟早4 d,成熟期绿叶数1.66;两处理主茎高、侧枝长长度适宜,荚果性状较好。因此,膜下滴灌技术与晚浇灌浆水抢墒播种均适于机械化收获,减少劳动力和水分的浪费,是一种夏花生轻简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机械精量穴直播、人工撒播和人工手插3种种植方式(4个处理),对比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机播20及机播25处理的单穴植株地上部分干重高于人工手插和人工撒播处理。机械精量穴直播和人工撒播最终叶龄数较人工手插处理少1叶左右。机播20和机播25的收获指数较人工撒播分别提高3.94和4.35个百分点。机播20的实际产量最高,机播20和机播25的实际产量较人工撒播分别增产17.45%和5.72%。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田间实验,设置3种不同种植模式(1)M1:在距离红枣1.5m处种植两行2行棉花;(2)M2:在距离红枣1.0 m处种植4行棉花;(3)M3:在距离红枣0.5 m处两行种植6行棉花。探索3种不同种植模式对间作棉花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2种植模式下植株的株高较高,成铃数相对较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大,籽棉产量较高。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适宜的间作种植模式能有效的改善和优化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可以增加产量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水稻隆两优1377、油菜品种湘杂油518、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于2020和2021年连续设置稻—马铃薯(RP)、稻—油(RR)、稻—冬闲(RF)3种种植模式进行田间比较试验,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品质等指标,以探索南方稻作区不同种植模式因茬口特性不同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模式间水稻孕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叶片SPAD值均达到显著差异,且2 a均以RP最高;株高除分蘖期RF显著较低外,其他生育时期无显著差异;叶面积指数在成熟期RF显著大于RP,与RR无显著差异;3种模式间水稻糙米率无显著影响,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RP显著较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以RF显著较高;RP直链淀粉最低,胶稠度最高,且RP和RR显著优于RF;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以RP最高;千粒重以RP最高,每穗粒数RF显著低于RP和RR,2 a实测产量均是RF显著低于RP和RR;产量和稻米品质综合表现为RP> RR> RF。  相似文献   

18.
《山东农业科学》2019,(6):49-54
以登海605和花育36为材料,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4∶4间作、玉米//花生2∶6间作4种种植模式和2个播期,研究播期对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和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2∶6间作模式较4∶4间作和单作更有利于玉米果穗、叶片和茎秆的生长;早播处理不利于花生叶片、茎枝和根系干物质重的积累,但可促进花生荚果的发育,且以2∶6间作模式最有利于花生荚果干物质重的积累。晚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玉米获得较高的百粒重和单产,而早播2∶6间作模式更有利于花生荚果和果仁产量的提高。综合分析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作物混合产量可见,无论是花生荚果和玉米混合产量还是花生果仁和玉米混合产量,均以晚播2∶6间作模式为最高,666.7m~2产量分别为1 069.65 kg和1 002.25 kg,分别较单作提高3.68%和17.04%。  相似文献   

19.
以黄淮海地区当前主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于2010-2013年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夏玉米收获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郑单958的机收效率影响不显著;60 cm行距种植模式下,郑单958的产量显著高于行距55 cm和65 cm模式,且机收效率在行距60 cm模式下最高;3种收获机械以金亿春雨收获效率最高,雷沃谷神散穗率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米不同培肥模式的田间试验,探索3种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模式的增产效果及其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效果相同,依次为有机培肥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其中,增产效果最显著的是有机培肥模式,增产率达到41.4%。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茎秆强度的影响以有机培肥最好,其次是全量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最后是常规施肥。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根重的增加表现为有机培肥全量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半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