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丁酸梭菌(CB)早期干预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鸡肠道炎症因子和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的1日龄肉鸡200只,在1~3 d时,随机选择100只每天灌喂1 mL浓度为109cfu/mL的丁酸梭菌,另外100只灌喂1 mL生理盐水。在7日龄阶段,生理盐水灌喂肉鸡分成: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EC);丁酸梭菌处理肉鸡分成:丁酸梭菌组(CB组)和丁酸梭菌+大肠杆菌组(CB+EC组),其中EC组和CB+EC组均分别灌喂1 mL 108cfu/mL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液进行攻毒,而对照组和CB组则灌喂1 mL生理盐水。ETEC攻毒后记录鸡群的下痢情况,分别于攻毒后第3天(10日龄)和7天(14日龄)屠宰取回肠组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炎症因子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大肠杆菌攻毒后,丁酸梭菌灌喂的雏鸡均未出现死亡的情况,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中雏鸡死亡率为3%。鸡群在灌喂大肠杆菌后出现了明显的下痢,大肠杆菌组下痢率为73.52%,而丁酸梭菌早期干预使得大肠杆菌攻毒引起的下痢率降低为29.41%。(2)在回肠组织中,攻毒3 d后,CB组与EC组和EC+CB组相比,IL-8和TLR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而IL-1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5)。攻毒7 d后,CB组IL-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EC组(P 0.05),而对照组和CB组TLR4的表达量显著低于EC组与CB+EC组(P 0. 05)。(3)对于肠道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水平,攻毒3 d后,CB组回肠组织AvBD10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1)。攻毒7 d后,CB组与EC组AvBD9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1),CathB1表达量各处理组均显著增加(P 0.01)。综上所述,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肠杆菌攻毒肉鸡肠道中的炎症反应和提高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大肠杆菌引起的下痢。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丁酸梭菌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将32只KM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丁酸梭菌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以及丁酸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试验周期为14 d,期间测定小鼠生长性能。采用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介素-8(IL-8)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回肠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第7、14天时称重,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的小鼠体重分别提高了5.79%、3.97%,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相比,丁酸梭菌组DAO、TNF-α及IL-8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分别降低了13.81%、29.61%、37.29%|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40%和20%(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调节小鼠炎症反应,改善小鼠肠道健康状况,且不影响小鼠生长性能。 [关键词] 小鼠|丁酸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生长性能|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3.
试验基于蛋白质组分析探究槲皮素抑制幼龄仔猪肠道内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增殖的机制。选取18头体重相近的7日龄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11 d,第0~3 d为预试期;第4~10 d,槲皮素+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10 mg/kg BW溶解在人工乳中的槲皮素,对照组和PEDV组仔猪灌服同体积的人工乳;第8 d,PEDV组和槲皮素+PEDV组的仔猪灌服104.5TCID50的PEDV,对照组仔猪灌服等体积的PBS。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EDV上调了感染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PEDV-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与PEDV组相比,槲皮素抑制了仔猪空肠、回肠PEDV-N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PEDV组仔猪肠道(S)-3-氨基-2-甲基丙酸转氨酶(ABAT)表达显著上调(P<0.05),精氨琥珀酸合酶(ASS1)、鸟氨酸氨基转移酶(OAT)、Y+L氨基酸转运蛋白(y+LAT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体1 (EAAC1)、b (0,+)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 (b...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择28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断奶仔猪12头,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5×10~5CFU/g丁酸梭菌。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1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7.83%(P0.05)、料重比降低5.26%(P0.05);试验组仔猪空肠NOD样受体蛋白(NLRP)3(P0.05)、NLRP6(P0.05)、NLRP12(P0.01)、封闭蛋白1(claudin-1)(P0.01)和紧密连接蛋白2(ZO-2)(P0.05)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上调,回肠claudin-1和ZO-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试验组仔猪空肠和回肠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中大肠杆菌数量降低2.49%(P0.05),回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降低5.47%、IL-10含量提高25.43%(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提高仔猪小肠屏障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和肠道菌群平衡,促进仔猪生长。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早期干预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攻毒肉仔鸡肠道短链脂肪酸(SFAs)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用1日龄ROSS肉仔鸡200只,分为两组,每组100只,试验前3 d,其中一组每天灌喂1 mL浓度为10~9CFU/mL的丁酸梭菌,另外一组灌喂1 mL生理盐水。7日龄时,将灌喂生理盐水的肉仔鸡分成对照组(Control)和大肠杆菌组(EC);灌喂丁酸梭菌的肉仔鸡分成丁酸梭菌组(CB)和丁酸梭菌+大肠杆菌组(CB+EC)。7日龄至试验结束,EC组和CB+EC组灌喂1 mL(10~8CFU/mL)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液进行攻毒,Control组和CB灌喂1 mL生理盐水。ETEC攻毒后第3 d和7 d屠宰取样。结果显示:①在肉仔鸡盲肠中,10日龄时,与Control组相比,CB组中乙酸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EC组中的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CB组和CB+EC组中丁酸的含量较为相近,均极显著高于Control组和EC组(P0.01)。14日龄时,与Control组相比,CB组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EC组中的乙酸、丙酸、丁酸显著降低(P0.05)。②10日龄时,在CB组中,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由此可见,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大肠杆菌攻毒的肉仔鸡可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短链脂肪酸的生成和改善盲肠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试验选用16头7日龄健康幼龄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和PEDV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10d,试验期间两个处理组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于试验第7天晚上对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PEDV病毒(剂量为104.5 TCID50),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于试验第10天早上空腹灌服D-木糖(0.1g/kg体重),1h后前腔静脉采血,屠宰取样,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组织样品,测定平均日增重(ADG)、腹泻率(DR)、肠道形态结构、肠道黏膜损伤相关基因mRNA水平。试验结果表明:(1)PEDV感染显著降低了仔猪ADG(P0.05),极显著提高了仔猪腹泻率(P0.01);(2)PEDV感染极显著降低了血浆D-木糖含量、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3)PEDV感染极显著提高了仔猪空肠黏膜PEDV 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肠绒毛蛋白(villin)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以上结果表明,口腔灌服PEDV可以成功诱导建立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试验选用16头7日龄健康幼龄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和PEDV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10 d,试验期间两个处理组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于试验第7天晚上对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PEDV病毒(剂量为104.5 TCID50),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于试验第10天早上空腹灌服D-木糖(0.1 g/kg体重),1 h后前腔静脉采血,屠宰取样,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组织样品,测定平均日增重(ADG)、腹泻率(DR)、肠道形态结构、肠道黏膜损伤相关基因mRNA水平。试验结果表明:①PEDV感染显著降低了仔猪ADG(P<0.05),极显著提高了仔猪腹泻率(P<0.01);②PEDV感染极显著降低了血浆D-木糖含量、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③PEDV感染极显著提高了仔猪空肠黏膜PEDV 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肠绒毛蛋白(villin)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以上结果表明,口腔灌服PEDV可以成功诱导建立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8.
选取胎次一致、体质量接近的25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组。2组仔猪均先用E.coli K88攻毒3d,然后给FMT组仔猪灌服金华猪粪便菌悬液3d,对照组灌服等量无菌磷酸钾缓冲液。结果显示:外源粪菌可以改善受体仔猪肠绒毛形态及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绒毛损伤,可以抑制K88攻毒引起的肠道通透性增加,提高空肠、结肠中杯状细胞数目,也可相应提高MUC2、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粪菌移植可缓解E.coli K88攻毒引起的肠道损伤,改善肠道黏蛋白表达,并提高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增强肠道上皮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和体液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试验将90只1日龄麻黄鸡苗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所有鸡于第1和21日龄分别用同种疫苗同样方式进行二次免疫。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丁酸梭菌低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5CFU/g丁酸梭菌,高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105CFU/g丁酸梭菌,定期测量免疫器官指数、肠道指数、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新城疫抗体效价和禽流感抗体效价。结果表明,对42日龄内的肉鸡,丁酸梭菌高剂量组肉鸡的肠道指数、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略高于对照组(P> 0.05);对42日龄以上的肉鸡,丁酸梭菌高剂量组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但与丁酸梭菌低剂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丁酸梭菌低剂量组鸡的饲料转化率和禽流感抗体效价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丁酸梭菌高剂量组鸡的新城疫和禽流感抗体效价低于对照组(P> 0.05)。综合考虑,在肉鸡饲料中添加2×105CFU/g的丁酸梭菌可以改善肠道指数,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酪酸梭菌或唾液乳酸菌对预防急性腹泻、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效果。选取清洁级21日龄断奶Wistar大鼠[平均体重(57.45±6.23)g]48只,随机分在4个组:正常对照组(C1组)、模型对照组(C2组)、酪酸梭菌组(T1组)、唾液乳酸菌组(T2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只大鼠。试验期共9 d,C1、C2组经口灌服生理盐水,T1、T2组分别灌服酪酸梭菌和唾液乳酸菌。第8天开始除C1组外,其余各组灌服番泻叶制剂致泻,记录各组大鼠腹泻情况。试验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并采集血液及肠道样品。结果显示:1)灌服番泻叶后各组大鼠均出现腹泻。C2组稀便率、腹泻指数、血清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极显著高于C1组(P0.01);而与C2组相比,T1、T2组腹泻指数、血清内毒素及D-乳酸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2)与C2组相比,T1、T2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极显著升高(P0.01),且T1组回肠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升高。3)C2组回肠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C1组;而与C2组相比,T1组回肠IL-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以上结果说明,在本试验中,酪酸梭菌与唾液乳酸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番泻叶引起的大鼠急性腹泻,降低肠道通透性,同时具有增强和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发酵脐橙粕对番鸭肠道形态结构、肠黏膜免疫功能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究发酵脐橙粕用于番鸭节粮养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体重为(267.33±9.50)g的180只16日龄番鸭,随机分成2组(每组公母各半),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含有100 g/kg发酵脐橙粕的基础饲粮,预饲期7 d,正式试验期48 d。试验结束后,采集番鸭十二指肠组织样品和盲肠内容物。通过HE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十二指肠肠道形态学指标和肠黏膜免疫功能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盲肠内容物的微生物16S rDNA进行测序,分析盲肠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00 g/kg发酵脐橙粕可极显著提高番鸭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P<0.01),显著提高绒毛表面积和上皮内淋巴细胞阳性率(P<0.05)。(2)显著物种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0 g/kg发酵脐橙粕饲粮极显著抑制了番鸭盲肠脱铁杆菌门、厌氧菌科和无胆甾原体等有害菌丰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黄杆菌属、螺杆菌属和巨单胞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P<0.0...  相似文献   

12.
VIPR-1基因是研究家禽就巢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以就巢期黑番鸭和非就巢期黑番鸭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和测序的方法,对VIPR-1基因内含子12进行多态性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VIPR-1基因内含子12存在一个StuI酶切位点,该位点由于在内含子988 bp处发生了A→G的碱基突变,产生了AA、AG、GG三种基因型.其中就巢黑番鸭只表现为AG(1.0)一种基因型,而非就巢黑番鸭表现为AG(0.4167)、AA(0.1666)、GG(0.4167)三种基因型,就巢期黑番鸭与非就巢期黑番鸭两者之间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黑番鸭VIPR-1基因第12内含子A988G突变与黑番鸭的就巢性状显著相关,为利用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来降低或消除黑番鸭的就巢性,最大程度上提高黑番鸭的产蛋性能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潜鸭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爱清洁、纯化,捣碎滤过制成可溶性抗原,用于ELISA检测番鸭、北京鸭和二者杂交种骡鸭试验性感染潜鸭艾美耳球虫后血清中抗体的变化。试验鸭于11日龄每只口服接种孢子化卵囊7.5×104个,接种感染后第3天血清抗体的OD值开始上升,番鸭和骡鸭感染后第10天血清抗体达峰值,而北京鸭的峰值出现较晚,在感染后第17天。番鸭和骡鸭在试验期间血清抗体OD值有两个峰值:第2峰值番鸭出现在感染后第17天,骡鸭在感染后第20天。3种鸭血清IgG的变化曲线与血清Igs的相近似,表明在家鸭感染球虫后血清IgG在血清抗体Igs中占主要地位。同时各组的不感染健康鸭血清免疫球蛋白随日龄增大显缓慢增长,但明显低于接种感染鸭。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羽色及性别番鸭在屠宰性能及肌肉成分上的差别,为选育优良番鸭品种提供依据。试验选取1日龄黑羽番鸭、白羽番鸭及黑白花番鸭公、母共324羽,按羽色、性别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设6个重复,每重复9只鸭,各处理饲喂相同日粮,试验期90d。结果表明:雄性黑羽番鸭屠宰率、全净膛率显著高于雄性白羽及黑白花羽番鸭(P〈0.05),而雌性黑白花番鸭及白羽番鸭的胸肌率和瘦肉率相近且均显著高于雌性黑羽番鸭(P〈0.05);各处理番鸭肌肉中汞、镉、砷、铅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很微量;各同羽色雄性番鸭肌肉水分、无氮浸出物和粗蛋白质含量均基本略高于其同羽色雌性番鸭,而各处理雌性番鸭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则高于其同羽色的雄性番鸭;雄性白羽番鸭和黑白花番鸭肌肉粗蛋白质含量相近且均显著高于雄性黑羽番鸭(P〈0.05);各同羽色番鸭中基本上肌肉氨基酸含量均以雄性高于雌性,而同性别的番鸭比较,雄性白羽番鸭肌肉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显著高于雄性黑羽及雄性黑白花羽番鸭(P〉0.05);同时雌性各羽色番鸭肌肉中多种氨基酸含量呈现出:黑白花番鸭〉黑羽番鸭〉白羽番鸭,但该趋势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雄性黑羽番鸭屠宰性能有一定优势,白羽番鸭肌肉养分和氨基酸含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在番鸭免疫器官中的分布和排毒的差异。结果显示强毒株在感染后1d就可在脾脏、法氏囊、胸腺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直到感染后35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接种强毒株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4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雏鸭免疫弱毒疫苗后3d,即可在脾、胸腺、法氏囊中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免疫后21d免疫器官中的检测逐渐降低,直到感染后28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表明番鸭接种活疫苗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1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安徽省番鸭细小病毒病的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省内部分番鸭群进行鹅细小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同时对疑似病鸭进行了病原的PCR检测。结果发现,在被检测的44份血清样本中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34.1%;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样品中,有2份为鹅细小病毒阳性,1份为番鸭细小病毒阳性,且3份被检样品均来自雏番鸭。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省番鸭群中存在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感染,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半番鸭及其亲本生长曲线拟合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测定了樱桃谷鸭、白羽番鸭、苏牧麻鸭、白羽番鸭♂×樱桃谷鸭♀(樱番鸭)、白羽番鸭♂×苏牧麻鸭♀(苏番鸭)早期体重数据,发现樱番鸭杂种优势率为12.8%,苏番鸭为22.04%。用Logistic、Von Bertalanffy和Gompertz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通过比较拟合优度、复相关指数和进行适合性χ2检验,发现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比较5组鸭Gompertz模型拟合参数,结果表明:在亲本鸭组中白羽番鸭初始重较樱桃谷鸭和苏牧麻鸭高,初始生长速度、最大周增重较这2个亲本组低,拐点时间也比其晚。2个杂交组最大周增重、成熟速度、极限体重、拐点体重、初始重和拐点时间都有很大提高,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白色羽毛半番鸭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正交,反交,轮交和侧交揭示产生半番鸭白色羽毛起主导作用的是家鸭。不同基因型家鸭产生白羽半番鸭频率是不同的,同一品种母家鸭个体间产生白羽半番鸭亦不同,母爱鸭生产白羽率高的个体,用不同公番鸭交配,其F1白率仍然是高的,估测h^2为0.6638。经5个世代亲本选择,半番鸭白羽率达93.49%,10周龄活重2786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22~42日龄阶段不同营养水平日粮配方对黑羽番鸭的生长发育及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288只22日龄黑羽番鸭,随机分为9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番鸭,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设计,设3个代谢能水平(11.92、12.32、12.72 MJ/kg),3个粗蛋白质水平(16%、18%、20%),3个钙水平(0.6%、0.8%、1.0%)和3个有效磷水平(0.30%、0.45%、0.60%),按照不同营养水平设计B1~B9共9个日粮试验组,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番鸭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B3组在体重增长、屠宰性能上的营养优势较为明显,其平均末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分别为1 556.64 g、46.43 g/d和2.39,其中平均末重显著高于B1和B9组(P<0.05);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分别为73.43%、64.81%、55.26%和26.56%,表现出了较好的生长发育态势;再结合该组番鸭体尺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说明B3组番鸭日粮营养水平为最佳。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推荐22~42日龄黑羽番鸭日粮营养水平为:代谢能11.92 MJ/kg,粗蛋白质19.25%,钙1.03%,有效磷0.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