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八年四轮国家甘薯区域试验的回顾与分析,了解我国甘薯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国家甘薯育种目标为导向,探寻我国甘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为甘薯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淀粉型甘薯育种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淀粉型甘薯品种选育是中国甘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的高淀粉甘薯育种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六五",此后,各育种单位育成了一系列优良的淀粉型甘薯品种。为了使中国淀粉型甘薯品种选育更上一个台阶,本文通过对中国淀粉甘薯品种选育历程的回顾,阐述了不同时期淀粉型甘薯品种的选育目标及品种审定(鉴定)标准,论述了中国淀粉型甘薯品种的育种方法,总结了中国淀粉型甘薯育种成就,着重分析了2003-2016年淀粉型甘薯育种进展,探讨了中国淀粉型甘薯育种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紫肉色甘薯新品种福薯9号的选育和栽培要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亲本选择入手,借助甘薯育种技术,选育出紫肉色甘薯新品种福薯9号.该品种产量比一般紫肉色品种有较大提高,且适应性及抗逆性较好,食味品质优,晒干率32.1%,出粉率19.9%.2005年开始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2008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甘薯育种目标、育种手段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甘薯育种研究中广泛存在的杂交不亲和、遗传基础狭窄、突变体嵌合体现象严重、育种手段单一等问题,并论述了甘薯育种工作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郭其茂  杨立明  林子龙  陈根辉  黄艳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879-12880,12897
利用2001 ~2010年福建省审定36个甘薯品种的亲本来源资料,研究福建甘薯审定品种采用亲本概况.结果表明,亲本材料的选用是良种选育的基础.其中,金山57、岩薯5号、岩粉1号、台引2号和广薯88-70是福建省甘薯新品种选育的常用亲本,采用这些常用亲本进行配组育种,经选育审定品种占福建省10年审定甘薯品种的2/3.  相似文献   

6.
中国食用甘薯育种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1世纪前中国食用甘薯品种主要以黄心为主,进入21世纪后保健功能强的红心和紫心甘薯成为中国甘薯育种的主要目标,各育种单位育成了一系列优良的红心或紫心食用甘薯品种。本文通过对中国食用甘薯品种选育历程的回顾,阐述了传统食用甘薯品种和特色食用甘薯品种的育种成就,分析了中国不同阶段对食用甘薯品种的品质要求,提出了不同用途食用甘薯品种选育的育种思路,并对中国食用甘薯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甘薯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种苗的繁育对甘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概述福建省不同阶段甘薯种苗繁育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经验,分析当前福建省甘薯种苗产业的规模与特点,从新品种示范推广与成果转化、保障粮食安全、建立甘薯种植预警机制、病虫防治与良种供应、甘薯产业向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总结了建立福建省甘薯优质种苗繁育产业化基地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设福建省甘薯优质种苗繁育产业化基地的短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科技》2005,(1):11-11
“福建省主要作物品种抗性鉴定中心”是省级专业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抗性鉴定工作的研究机构。它是经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委托,由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担的全省及国内外育种部门的作物新品种(水稻、甘薯、玉米、大豆、花生和马铃薯等)的抗病虫性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9.
“九五”以来 ,江苏的甘薯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仅在甘薯骨干亲本的研究和利用上成果显著 ,还先后育成了苏薯 7号、苏薯 8号、苏渝 3 0 3等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 ,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 ,甘薯育种工作必须把“高产”转向“优质”,“兼用型”转向“专用型”、“多元化”,并以此为主攻目标 ,改善育种手段 ,尽快育成市场需求的甘薯新品种 ,促使甘薯育种尽快走向市场 ,逐步实行甘薯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商品化。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甘薯育种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以来,江苏的甘薯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在甘薯骨干亲本的研究和利用上成果显著,还先后育成了苏薯7号、苏薯8号、苏渝303等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甘薯育种工作必须把“高产”转向“优质”,“兼用型”转向“专用型”、“多元化”,并以此为主攻目标,改善育种手段,尽快育成市场需求的甘薯新品种,促使甘薯育种尽快走向市场,逐步实行甘薯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商品化。  相似文献   

11.
百合等球根花卉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根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市场需求。通过育种研究提高球根花卉的品质和栽培性状,已成为国际花卉市场竞争的核心。总结了以百合为代表的球根花卉当前的重点育种目标,结合百合的育种历史和近期育种研究进展,对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技术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得出,球根花卉的育种目标逐渐从提高观赏性转向重视栽培和采收性状,育种方法趋向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和传统育种手段结合。国内球根花卉育种工作者有待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种质资源,进行适应我国生境的新品种选育工作,早日建立起优良品种培育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2.
1997~2009年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育成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10个,其中包括我国最早审定的双价抗虫棉品种SGK321、兼抗盲蝽象品种晋棉-26、特早熟品种石早1号、抗枯黄萎病品种石抗126。提出了选择具有较好一般配合力的亲本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关键所在,应加强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育种目标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棉花产业的需求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回顾遵义市"十一五"烤烟育种工作,分析了烤烟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行业对烤烟品种需求的演变和遵义市烤烟生产的品种需求,从种质资源基础研究、调整育种目标、完善目标性状检测评价体系、育种目标实现途径、自育品种区域化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遵义市"十二五"烤烟育种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玉米品种审(认)定现状与育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审(认)定玉米品种的地区分布、单位类型、育种方法和应用状况分析。指出内蒙古玉米品种创新、育种方法、科研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目标、加强基础研究、改进技术的育种对策,以期为玉米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在辣椒杂交育种中提高亲本配合力,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4个辣椒新组合[34(55)×32(23)、34(55)×48(30)、34(55)×33(24)、34(55)×46-1]及理想品种进行了一般配合力的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以34(55)×33(24)组合的经济性状最佳,各项性状指标与理想品种最为接近,其单果重明显高于其他组合;超双亲平均优势为22.0%,杂种优势指数为122.0%,符合辣椒新品种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广西糯质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广西糯质玉米育种研究概况,指出近期广西糯质玉米选育应以优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类型多样化为目标。最后综述广西糯质玉米选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广西糯质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及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40余份水稻材料的14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育种首先应注意整精米率、精米率、单株粒重和空秕率的改良,进而提高穗粒数。在水稻优质、高产育种过程中,可依据因子的分类,以主因子为主体进行多个性状的集团选择。由于因子间具有独立性,可依据该群体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采取有重点的逐步改良方法,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8.
广西水稻育种和品种审定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受育种技术和基础材料的限制,近年来水稻育种未取得重大突破,育成的水稻新品种主要在品质及适应性上有所改进。通过分析广西水稻育种目标和品种审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近期水稻育种比较实际的目标:在不降低品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优质常规稻的产量和抗性,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改良杂交稻的品质和适应性。在依据区域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应适当放宽水稻品种审定标准,综合表现与对照相当但无明显缺点的品种应予以审定,在试种过程中由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检验其优劣;根据品种的光温特性确定其种植区域时,除感光品种限制在桂南和桂中南部作晚稻种植外,感温品种的种植区域应为建议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农民可以根据品种生育特性自由选择种植和连作的水稻品种,尽可能发挥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青贮玉米品种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生态特点,阐明了青贮玉米的产业优势,分析了该区域青贮玉米的适宜品种类型及发展方向,并为有关品种的选育提出了具体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福建茶树品种资源搜集保护与利用、茶树育种目标的变迁与品种选育、育成品种来源与茶类适制性、品种对产业推动和茶类贡献及茶农增效等概况,结果表明:福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已搜集保护与利用品种资源或育种材料7 000多个;随着早生、高产到优质育种目标的变迁,现已育成品种45个,其中35.6%的品种适制乌龙茶、红茶和绿茶,26.7%的品种适制白茶,具有多茶类适制和转制茶类灵活的优势;茶树良种的陆续育成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茶园面积的增长、茶叶单产的提高和茶类结构的优化,进而推动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对今后福建茶树资源搜集、多元化和个性化特色育种、良种推广和茶类加工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