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生稻是头季稻生长的延续,因此再生稻的生长对头季稻有依赖性,头季稻的栽培措施也将会影响到再生稻产量。据头季稻抛秧栽培5因素优化技术组合试验,在再生稻生长期间,各处理保持一致的田管水平,据实收产量,分析这5个因素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效果。一、材料与方法试验因素为抛栽密度(X1;)、抛栽叶龄(X2)、施氮量(X3)、施磷量(X4)、施钾量(X5),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见表1。按5因素1/2表1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实施要求,共有36个小区,分3个正交区组,小区面积6.67m2。试验于1995年在富口镇延…  相似文献   

2.
李经勇 《再生稻》1997,(2):36-4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旱育抛秧头季稻叶龄、抛植密度、施肥水平对杂交中稻、再生稻单产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电子计算机上优选了各种生育类型品种的头季稻、再生稻及两季总产的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解析了各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单独效应和交互作用。为制定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徐富贤  洪松 《作物研究》1993,7(2):22-26
本文以油优63为材料,进行了中稻10个去叶处理与头季稻及再生稻穗重和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叶位叶片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形成作用的趋势是一致的,即倒1叶>倒2叶>倒3叶>倒4叶及以下叶,但其作用程度不同。齐穗期倒4及以下叶对头季稻产量的作用较小,而对再生稻产量则有显著影响。倒4及以下叶对头季稻灌浆结实的作用与基部光照度呈显著正相关。头季稻茎鞘干物重与再生稻产量及穗粒结构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唐永晖 《中国稻米》2011,17(4):48-49,52
运用最优设计,对杂交早稻中优2155进行移栽叶龄、密度和施N量等3项栽培措施进行研究,建立了产量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3项措施对产量都有影响。经微机模拟筛选出每hm2产量≥7350kg的高产技术措施是:3.8~4.7叶移栽,每hm2插19.89~25.75万丛、纯N用量158.5~188.7 kg。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杂交中稻组合Ⅱ优602为材料,在头季稻不同施氮量基础上分别设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了头季稻施氮量和再生稻促芽肥施用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与头季稻施氮量(纯N 0~240 kg/hm2范围内)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头季施纯N 0~180 kg/hm2条件下,与促芽肥施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施氮量越高,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施用量要求越少。从头季稻与再生稻两季高产和经济施肥的角度考虑,以头季稻施纯氮120~180 kg/hm2,再生稻促芽肥施纯氮135 kg/hm2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再生稻是头季稻生长的延续.本研究尝试从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变化来阐明机械化栽培下头季稻氮肥管理对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甬优1540"为材料,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在头季总施氮量(225.00 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头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分析了机械化栽培下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轻简栽培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材料,于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不同栽培方式(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大田试验,分析了中稻-再生稻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头季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翻耕直播头季稻产量较翻耕移栽平均增加3.5...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蓄留再生稻对水稻抽穗开花期遭遇阴雨灾害的补救作用,以20个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头季稻抽穗开花期遇连续阴雨情况下,研究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头季稻产量与再生稻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后头季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均显著提高,而且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高的品种,其在施氮后产量提高程度更大。再生稻产量可作为头季稻抽穗开花期受阴雨天气影响所致减产的产量补充,为水稻(中稻+再生稻)抗逆减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湘西烟区烤烟新品种湘烟7号的配套栽培措施,2022年在湘西州花垣县道二乡采用L9(34)正交试验研究施氮量(N1.112.5 kg/hm2;N2.135 kg/hm2;N3.157.5 kg/hm2)、种植密度(D1.15 150株/hm2;D2.16 665株/hm2;D3.18 510株/hm2)和留叶数(L1.14片;L2.16片;L3.18片)对湘烟7号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移栽后30~60 d的湘烟7号农艺性状影响不大,移栽90 d之后表现出显著影响,而密度与留叶数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自移栽后60 d才开始表现。施氮量主要影响株高、茎围和后期叶面积指数,密度主要影响株高、茎围和最大叶叶面积,而留叶数对各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施氮量较大、密度较小和留叶数较多情况下,湘烟7号农艺性状表现较好,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影响产量和产值的主要因素是施氮量,影响均价和上等烟比例的主要因素是留叶...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5,(4):33-36
对杂交晚稻盛泰优9712进行不同播期、移栽期、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移栽期和施氮量是影响晚稻生育期、产量和米质的主要因素。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最大,播期、移栽期和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播期和移栽期对米质的影响较大。盛泰优9712高产优质栽培最佳方案为:6月30日播种,7月15日移栽,移栽密度20.0 cm×20.0 cm,施氮量157.5 kg/hm2。  相似文献   

11.
2020年,信阳地区多次出现阶段性的农业气象灾害,其中日照总时数总体偏低,以3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等4个时段的寡照天气对头季及其再生稻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最大。头季稻秧苗综合素质、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和再生稻的再生穗数及再生率与各生育时期的日照总时数呈正相关,头季稻叶面积衰减率与日照总时数呈负相关。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两季水稻生育期内的日照总时数呈正相关,寡照是2020年再生稻两季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川谷优642、蓉优1015和川谷优7329为材料,于2014年进行模拟洪水淹没试验,研究"洪水"淹没时期、留桩高度、促芽肥用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受淹后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花时淹没48 h,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3.6%和6.5%;开花后2 h和4 h受淹对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2)促芽肥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为105 kg/hm2的处理比施氮量为35 kg/hm2和70 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33.5%和8.3%,较高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留桩高度及其与促芽肥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3)受淹后叶面喷施"喷长精"和"美洲星"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喷清水相比,其再生稻产量分别提高15.2%和17.4%;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最高分蘖和结实率,但其每穗粒数居劣势,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对再生稻边行效应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了头季稻成熟后期受光态势的差异对再生稻有效穗数的影响。通过试验,提出了采取加大行距、宽窄行栽培的技术措施,能增加再生稻有效穗,增加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在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条件对宁粳3号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移栽密度以45×104/hm2基本苗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其次为22.5×104/hm2基本苗;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宁粳3号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宁粳3号最适宜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研究头季生长对再生季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头季稻生育期、分蘖、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等性状及其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和再生季产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再生季各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头季产量与头季单株干重和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再生季产量与头季齐穗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头季茎鞘叶物质输出率和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虽然所有品种均可在10月底安全成熟,但考虑到三熟制油菜季的适宜播种期,再生稻的成熟期应在10月25日之前。综合生育期和产量特性,推荐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在江西中北部的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作为再生稻栽培。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种期对C两优34156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和农田资源,以C两优34156为材料,进行了C两优34156不同播种期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两优34156在湖南省中方县作中稻再生稻栽培,最佳播种期为3月21—26日,头季产量均高于10.78t/hm2,再生稻产量均在5.20t/hm2以上,两季总产均超过16.00t/hm2。4月5日以后播种,再生稻虽然仍能获得较高产量,但因齐穗期已迟于当地的安全齐穗期,生产上受寒露风影响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移栽密度和氮素调控对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形成特点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旌优127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移栽密度下,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高密(D_3,24万丛/hm~2)条件下,N_2处理(测苗定氮施肥)施氮量较N_1处理(225 kg/hm~2)平均减少了7.8%,但其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却较N_1处理分别增加了4.9%、15.4%和6.8%;随移栽密度的增加,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除2017年再生季外);头季稻N_1处理有效穗数较N_2处理平均高了5.7%,但其每穗粒数和颖花量较N_2处理分别低了9.2%和3.1%;再生季N_2处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颖花量较N_1处理分别高了10.2%、9.0%、18.2%。与N_1处理相比,N_2处理头季稻米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加了6.9%,但再生季平均降低了1.8%。不同密肥组合间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粒型差异较小,以D_3N_2组合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对较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在本研究区域杂交中稻-再生稻生产体系中,头季移栽密度24万丛/hm~2与测苗定量施氮技术搭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洪 《杂交水稻》1990,(3):8-10
本文分析了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植株营养状况、休眠芽长度、再生稻发苗数、及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适宜收割期、确定方法和培育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0.
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豫南稻区再生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最佳用氮量,以杂交籼稻两优6326为材料,比较分析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水稻生长、病虫害发生、倒伏等情况及产量表现,并通过经济效益曲线拟合,得出最佳用氮量。结果表明,以头季稻施氮14.8 kg/667 m^2、再生季施氮9.0 kg/667 m^2时再生稻两季产量均较高。在此施肥水平,头季稻群体适宜,后期光合速率正常,纹枯病危害和倒伏相对较轻,成熟期茎鞘干物质积累较多,有利于高节位再生芽的萌发。经济效益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杂交籼稻两优6326作再生稻种植全生育期适宜施N量为27.5 kg/667 m^2,产量可达847.11 k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