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赵估《大观茶论·序》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大意是说,从本朝代开始每年都由建溪(闽江北源,福建北部,即今建瓯)进奉“龙团凤饼”茶,它是天下最好的茶。  相似文献   

2.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3.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1):50-50
<正>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  相似文献   

4.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1,33(1):55-56
陆廷灿,字秋昭,一字幔亭,清代江苏嘉定人。陆廷灿曾在主要产茶区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任过知县、候补主事。陆廷灿因有感于唐代陆羽《茶经》之后,茶法屡变,于今多异,检索不便,故依《茶经》目次,将历代茶书、茶文以及散落于笔记、史志、诗话和其他论著中的茶事资料汇编成《续茶经》(1734年)一书3卷,以成大观。此书草创于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后。  相似文献   

5.
<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意是说,茶是我国南方最珍贵的常绿树。《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周武王伐纣后,地处中国西南的巴蜀之地的小国向武王进贡包括茶在内的许多珍品。又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各种版本的茶书都较统一地认定,我国地处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茶的原产地,随江河交通传人四川巴  相似文献   

6.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7):58-58
<正>宋·赵佶《大观茶论》原名《茶论》,又称《圣宋茶论》。茶叶专著,古茶书。宋徽宗赵佶撰。约成书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自《说郛》刻本始改今名。另有《古今图书集成》刊本。全书2800余字,首为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摘、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而对白茶特设一目,可见白茶的重要性。宋·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文字不多,抄  相似文献   

7.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2):51-52
<正>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在古茶书中经常见到。何谓斗茶?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斗茶始于唐代,据考创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在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七之事》载:“《晏子春秋》: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大意是说,《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担任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糙米饭,和三五样荤菜,以及茶和蔬菜.”从陆羽所引内容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晏子在做齐景公的宰相时,吃的菜只有一些野味,其中就有茶,可见他的节俭.  相似文献   

9.
唐·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文中提到“醍醐”和“甘露”两词,“甘露”容易理解,而“醍醐”现代人可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0.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古茶书解读之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在他的《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说,将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  相似文献   

11.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12.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1,33(2):48-49
黄儒,北宋茶叶专家。字道辅。建安(今建瓯)人。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十。博学能文,不幸早亡。所著《品茶要录》(1075年前后),专论建茶采制烹试的各种要法,为研究茶史和建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3.
唐·陆羽《茶经·八之出》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大意是说,黔中(茶区):茶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和夷州…一但是常常获得这些州所产的茶,滋味都极好。  相似文献   

14.
唐·陆羽《茶经·三之造》一开头就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采摘茶叶,一般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的时候。唐代使用的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约在3~5月之间,亦即在立夏以前采摘。作为茶圣的陆羽为什么在一年中只提到"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茶叶,并一年只采一次。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是清明前后,所采摘制造的茶叶称为春茶。  相似文献   

15.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17.
童云 《茶叶》2006,32(3):170-170
无公害茶产品包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3类,它们与普通茶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要发展无公害茶产品?国内外对于无公害茶产品是如何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无公害茶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茶叶生产和经营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3,35(4):51-52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晋书》说:"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一句话大意是说:"《晋书》中记载:"‘桓温任扬州牧时,由于秉性节俭,每逢请宴会,只有七盘茶果招待喝茶’。""茶果"古代不专指一种什么果品,一种解释为茶和果品。唐·自居易《曲生访宿》:"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也是这一意思。再一种解释则是泛指点心。《六都成语·茶果费》注:"衙门茶果,例有官项,  相似文献   

19.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点》中开头就说:点茶不一,……古时,来客请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末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点,就是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点茶,犹泡茶。宋·苏轼《送南屏禅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蔡襄《茶录》: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一边自点茶来吃了。点茶是泡茶技艺之,与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