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发展茶业的九大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是红茶与特种茶——乌龙茶、茉莉花茶、自茶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早在东晋(公元376年)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峰就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摩崖石刻,是福建茶事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比睦羽《茶经》(公元780年)问世要早404年,距今已有1632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福建就是贡茶的产地——福州长乐郡(福建福州),福州的方山露芽、“蜡面茶”,“福州柏岩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与世。  相似文献   

2.
方山露芽是唐时福州名茶。李肇《唐国史补》云:“福州大山有露芽。”《三山志》云:“唐宪宗元和间(公元806~820年)沼方山院僧怀晖德麟殿说法,赐之茶,怀晖奏日: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陆羽《茶经》(公元760年前后)亦注有:“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唐时方山茶称为“方山露芽”已出名久矣。至于“方山露芽”出于何地,产于何时,有必要加以考证。查《三山志)记:方山“山在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闽都别记》云:“五虎山,在清廉里,一名方山,远望端方如几,故名,中…  相似文献   

3.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4.
唐代,茶叶已是福建名产之一。陆羽《茶经》一书提到:茶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州的蜡面茶、露牙茶、半岩茶非常有名。《闽小记》云:"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迨至宋代,福建茶叶更是名扬域外。"江淮、荆襄、岭南、两川、二浙,茶之所出,而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到清代,经数百年的发展,福建茶叶无论种植技术、生产形态,还是地区分布都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奚永照 《中国茶叶》2011,33(6):38-38
兰者,清雅高洁,无不赏鉴。但此兰非花也,乃天台九遮山中一奇葩——黄茶。天台山最早植茶者是三国时的著名炼丹家葛玄,他既是天台山道教的鼻祖,又是天台山的茶祖。葛玄于赤乌年间(238)创建了天台山首批道观——法轮院、桐柏观和福圣观。道教视茶为养生之仙草,能"服之生羽翼"。为此,葛玄相继在天台山主峰华顶、临海县盖竹山等地建立了"葛仙茶圃"。陆羽《茶经》其"七之事"引《神异记》中载:"余姚人  相似文献   

6.
唐·陆羽《茶经·八之出》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大意是说,黔中(茶区):茶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和夷州…一但是常常获得这些州所产的茶,滋味都极好。  相似文献   

7.
季小明 《中国茶叶》2010,32(12):51-5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康熙某年,按候采者  相似文献   

8.
以建溪流域为主的闽北各县(市),是我国有名茶区,古代所产茶叶统称“建茗”即“建茶”。见于记载的最早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选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增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冰敲其精壶存煮建茗,共宾客饮之”。此即为公元712~741年建茗──建茶已传输至陕西眉县、名闻国内了。古代茶叶是绿茶类蒸青片茶、散茶,建州以片茶为主且最多最著名。片茶即团饼条。龙、风等是其花色品种。片茶“片大极硬,须场侵之,方可碾。”(毛文锡《茶谱》935年)。由于其制造方法是茶树鲜叶经蒸、捣、拍、穿、封、焙。宋…  相似文献   

9.
于良子 《中国茶叶》1993,15(5):30-31
二、伪劣茶的作伪手法茶叶作伪历代有之,作伪的原因各种各样,而作伪的手法却大致相同,综而析之,归纳为以下三种。 1.冒充法冒充法主要是用非茶物质冒充茶叶,或以名优茶之名行劣质茶之实,这是一种较早出现的手法。以非茶物质冒充茶叶,其原料多为枸杞、温桑等原来作为药用或茶的代用品的一类植物叶,经历代衍变,所用原料不断扩充,以至如柳、槐、楮、枳彀、枇杷、皂荚、石榴、石楠、柿等的芽叶也取之为“茶”。从前面所述的五代毛文锡《茶谱》所载的情况来看,唐代已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产茶源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新石器时代,福建宁德就有彩釉陶茶具。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市丰州古镇的莲花镇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376),这比世界最早的茶书陆羽《茶经》(780)间世要早404年。陆羽《茶经》记载:“福州、建州(今建瓯)所产之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1.
龙凤茶(亦称龙团凤饼茶),宋代驰名天下的御茶。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 龙凤茶产于福建建州(今建瓯市)北苑,取名为原产地北苑有龙山和风凰山之意。北宋初年,宋朝废唐代顾渚山贡茶院至建安,设官焙,置龙焙精制贡茶,北苑开始成为宋代贡茶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2.
宋·赵估《大观茶论·序》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大意是说,从本朝代开始每年都由建溪(闽江北源,福建北部,即今建瓯)进奉“龙团凤饼”茶,它是天下最好的茶。  相似文献   

13.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14.
陆游的茶缘     
单滨新 《中国茶叶》2010,32(10):26-27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今年是陆游逝世800周年。放翁《剑南诗稿》近万首诗作,其中涉及茶事的有300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他以"茶神"陆羽自比,茶缘渊源深远。  相似文献   

15.
林建志 《茶报》2004,(2):43-44
唐陆羽《茶经》之出:“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也”说明“方山露芽”茶在闽县方山。那方山在哪里?现全国多书载方山(五虎山附近),也有书指方山是在闽候县尚干的五虎山,如:《三山志》《闽书》《闽都别记》等志书载在闽县清廉里。《三山志》是宋淳熙九年(1182年)成书,因福州曾一度  相似文献   

16.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17.
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八》茶之出记载:南岭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南岭即岭南,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北部和湖南、江西数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茶经》所指福州又名长乐郡,今福州、莆田一带;建州,又称建安郡,今福建建阳一带;韶州,又称始兴郡,今广东韶关、仁化一带;象州,又称象山郡,今广西象山县一带.四州中真正位于岭南的是韶州,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山(仁化境内)而命名,韶州近五岭者,仁化又居其中心.  相似文献   

18.
正红茶发源于武夷山区(即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和江西省铅山县),然后传到江西省修水县,再又传到浮梁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最后传到祁门。就红茶而言,是先有"正山小种""河红",次有"宁红",再有"浮红",后有"祁红"。修水宁红茶有着深厚的茶历史基础。毛文锡在后唐二年写的《茶谱》中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武宁严阳茶与双井茶相亚,为草茶第一"。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载"其品(双井茶)远在日注(浙江绍兴)上,遂为草茶第一"。修水古时称义宁州,所产红茶称宁州红茶,简称"宁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20.
陆羽《茶经·七之事》载:“《晏子春秋》: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大意是说,《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担任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糙米饭,和三五样荤菜,以及茶和蔬菜.”从陆羽所引内容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晏子在做齐景公的宰相时,吃的菜只有一些野味,其中就有茶,可见他的节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