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建莲原产于福建省建宁县,又称建宁白莲。建莲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鲜莲多加工成通心白莲,粒大圆润,色如凝霜,稍炖即熟,久煮不散,汤汁清甜,香醇爽口,营养丰富。建莲素以品质优良而倍受青睐,被誉为“莲之上品”。  相似文献   

2.
建莲又名建宁通心白莲或建宁白莲,是建宁县传统名优特产,为我国三大名莲之一。近年来,建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00hm2左右,年产干莲约3500t,成为建宁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为保护建莲这一传统特色产品,加快建莲产业标准化实施步伐,2006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莲"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根  相似文献   

3.
正建莲是建宁县的传统名优特产,由成熟的新鲜莲籽加工而成,为我国三大名莲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崇高声誉。近年来,随着建莲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以及建莲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建莲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年栽培面积3 300 hm2  相似文献   

4.
建莲是我国主要子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
品种类型之一,因产于福建省建宁县而得名。由成熟
的新鲜莲子加工而成的白莲产品称为建宁白莲或建
宁通心白莲,也简称建莲,为当地传统名优特产,也是
我国子莲中最早的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建莲产业
得到了快速发展,年种植面积在3 300 hm2 左右,年产
干莲约3 500 t,总产值1.2 亿元,成为当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是,建莲的初加工仍然多为
传统的手工操作,每一粒白莲都要经过采收→脱粒→
剥壳→脱膜→通心→烘烤等六道工序,其中剥壳、脱
膜消耗时间较多,加工工艺繁琐,速度慢,效率低,而
且成本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种莲容易加
工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不少莲农不敢扩大种植面
积,制约了建宁县建莲产业的发展。为此,研究建莲加
工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从2006 年开始,建宁县莲籽
科学研究所针对建莲加工过程中剥壳、脱膜等主要工
序开展技术研究,并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建莲又称西门莲,原产于闽西北内陆山区——建宁县。建宁白莲粒大圆满,洁白清香,经煮易烂,久煮不散,入口即散,汤色清,韵郁馥香,因而驰名中外。近年来,建莲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全县栽培面积基本稳定在3000~3500hm2,年总产量2250~2625t,产品主要销往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建莲标准化栽培技术于2001年通过省级验收,平均每667m2产量提高15%。因此,实施“建莲综合标准化”栽培,生产出高产优质绿色产品,对扩大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建宁通心白莲又称建莲,是福建省建宁县的传统名产。建宁县有中国白莲之乡的美称,建莲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系金铙山红花莲与白花莲的天然杂交种,经建宁世代莲农人工栽培、精心选育保存下来的优良品种,历史上建莲被誉为"莲中极品"。建莲外观粒大饱满,圆润洁白,色如凝脂。2006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建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相似文献   

7.
“建莲”是福建省建宁县“西门莲”的简称,是红花莲和白花莲的天然杂交种,也是我国子建中的优良品种。其花色鲜艳、花期长达两月余,又是很好的观赏用莲。据“建宁县志”记载种莲始于南唐梁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莲子质量以西门莲塘所产为第一,水南次之,东门第三。古代曾将建莲作  相似文献   

8.
建宁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造就了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建莲。从建莲优良的外观品质、优质的内在品质和良好的商品性能,简述了建莲的品质特色;从原产地的气候、土壤、加工工艺与建莲品质的关系,说明了建莲的品质特色与建宁县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从技术推广、政策扶持、科研攻关、品牌建设等6个方面,剖析了建莲产业发展所具备的良好基础与潜在优势,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建宁县建莲发展面临着加工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不足、腐败病有加重发生趋势、烟莲争地矛盾突出等难题亟待解决,最后着重在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保护、挖掘建莲文化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罗银华 《长江蔬菜》2013,(18):143-145
对福建省建宁县建莲产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其气候条件、土壤环境、水质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符合NY,1r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备件》的要求,为建莲种植的适宜区域,适宜开发A级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1.
罗银华 《中国蔬菜》2009,1(21):22-23
建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以采收莲子为主,产于福建省建宁县,又名建宁白莲。近年来,建莲年种植面积均在3300hm2左右,年产干莲子约3500t,总产值约1.2亿元,占建宁县农业生产总值的20%以上。但由于气候、病虫为害、莲田肥力不足和施肥不当等因素,常造成莲田死花死蕾达15%左右,2005年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2015,(5)
<正>杏鲍菇适宜的生长基质很多,各种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阔叶树木屑、棉子壳、玉米芯、蔗渣、豆秆等均可作为栽培主要原料。福建省建宁县是"中国建莲之乡",每年栽培籽莲近0.33万hm2,产出的莲子壳、莲蓬等莲子下脚料约有1万t。为了就地取材,解决农村废弃料的问题,开发代用料栽培杏鲍菇,当地探索出利用莲子壳栽培杏鲍菇。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95-2000年通过引种利用杂种优势选育籽莲新品种,筛选培育出杂交籽莲新品系建选17号(太空莲2号营×(寸三莲65×红花建莲)),其杂种优势明显而稳定,经三年种植表明其产量比本地品种红花建莲增加40%以上。选育的另三个品系可望作为搭配品种加以利用。在推广应用杂交籽莲过程中,要防止混杂衰退。  相似文献   

14.
白莲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莲种类较多,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根据其地域分布特征,通常将分布于福建的子莲称为建莲、湖南的俗称湘莲、江西广昌宁都石城的俗称自莲。现将江西赣南白莲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红花建莲、寸三莲65、太空莲2号为亲本,经杂交选育出子莲建选17号.该品种茎秆粗壮,生长势强,莲蓬扁圆形,蓬面直径11~16 cm,结实率72%~85%,心皮平均25枚,莲子卵圆形,洁白,风味较好,通心白莲百粒干重约103 g,一般每667 m2产干莲65 kg,对腐败病和叶斑病的抗性强于红花建莲.  相似文献   

16.
罗银华 《中国蔬菜》2005,(10):107-108
以红花建莲、寸三莲65、太空莲2号为亲本,经杂交选育出子莲建选17号。该品种茎秆粗壮,生长势强,莲蓬扁圆形,蓬面直径11~16cm,结实率72%~85%,心皮平均25枚,莲子卵圆形,洁白,风味较好,通心白莲百粒干重约103g,一般每667m^2产干莲65kg,对腐败病和叶斑病的抗性强于红花建莲。  相似文献   

17.
建莲腐败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春 《长江蔬菜》2013,(18):105-107
莲腐败病是建莲生产过程中最常发生的病害,主要为害地下茎,造成地上部叶、花枯萎死亡。莲腐败病由多种病原茵引起,主要为尖镰孢菌莲专化型,为土传病害。选择无病、健壮、抗病种藕,合理轮作,对土壤及种藕消毒,化学防治等是预防该病害的几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唐记平 《长江蔬菜》2013,(18):71-73
主要对野生子莲品种、传统子莲品种和人工选育的子莲品种等三类不同品种类型的子莲所含蛋白质、淀粉、脂肪、氨基酸组成以及矿物质含量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子莲品种除外观等性状不同外,其营养成分也有一定差异。红花建莲的淀粉含量比莲湖野莲高5%左右,太空莲58号的蛋白质含量比百叶莲高5.7%,南梗野莲每1kg样品含钙量是百叶莲的2倍多等。子莲不同品种间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基本相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都较高。  相似文献   

19.
荷花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染色体数的多倍化是很多栽培植物重要经济性状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现代栽培的农作物及果树、蔬菜、花卉优良品种中,有不少是自然产生或人工诱导获得的多倍体类型。但在莲(Nelumbo nucifera)这个种的各种品种、类型中,无论是野生莲或栽培莲至今都尚未见到有发现自然多倍体类型的报道,也未见到有关莲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试验报告。据我们对古莲类型(中国古代莲、日本大贺莲)、栽培的子莲类型(红花建莲、白花建莲)及不同重瓣化程度的花莲类型(红千叶──雄蕊部分瓣化;重台莲──雄蕊全部瓣化,雌蕊那分瓣化;千瓣莲──雄蕊、花托、心皮全部瓣化)的观察,其染色体数均为16,全是二倍体。  相似文献   

20.
子莲新品种‘建选3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花建莲’、‘太空莲20号’为亲本,杂交后代再与‘红花建莲’回交选育出子莲‘建选35号’.该品种茎秆粗壮,生长势强,成熟莲蓬扁圆形,蓬面平略凸出,蓬面直径12.6~16.5 cm,结实率71.4%~84.7%,平均心皮数28枚,籽粒大而圆,色泽乳白色微黄,外观和食用口感好,品质优.通心白莲百粒干重105~134 g,一般每667 m2产干莲74 kg.抗腐败病能力较强,抗叶斑病能力中等,抗倒伏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