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用8株生防细菌对15种病原真菌进行室内平板对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株生防细菌都具用较广的抑菌谱,其中B021a、B072b对14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B09、B131对13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宽抑菌带。抑菌率为15.6%~67.5%。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a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分别进行盆栽试验。防效最高为m4b(F.axysporum)达62.7%和mg(F.solani)达60%。各生防菌株对大豆种子发芽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还能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田间试验大豆根腐病防效34.6%~47.6%,各菌株对大豆植株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宜长江流域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以自主选育的12份早熟棉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异性、简单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份材料间的性状变异系数在2.47%~23.23%,变幅较大,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籽棉产量(23.23%),最小的为生育期(2.47%);生育期与果枝数、衣分间呈显著正相关,成铃数与果枝数、籽棉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为PB10PB12PB11PB01PB04PB06PB07PB08PB02PB05PB03PB09;在遗传距离为6.0时将12份材料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Ⅰ类群和第Ⅱ类群表现较差,还需进行进一步改良,第Ⅲ类群主要以高产为主,第Ⅳ类群(PB01、PB10和PB04)综合表现最好。通过综合评价,PB01、PB10和PB04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示范种植和进一步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3.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3—2015年承担全国区试大麦品种对白粉病抗性鉴定评价,共16个品种。结果表明:NDM01-01参试品种为高抗;NDM01-10、NDM01-14为中抗;NDM01-07为中感;NDM01-02、NDM01-05、NDM01-06、NDM01-08、NDM01-09、NDM01-11、NDM01-12、NDM01-13、花30(CK)、云大麦2号高感大麦白粉病;NDM01-03、NDM01-04极感大麦白粉病。  相似文献   

4.
含有蔗茅血缘的甘蔗新品系在德宏蔗区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蔗茅具有早熟、高糖、抗性强等优良特性,极具利用潜力。为探索含有蔗茅血缘的滇蔗品系在德宏蔗区的适应性,本文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选育的8个含有蔗茅血缘的滇蔗新品系(以生产品种新台糖10号为对照)在德宏进行两年(1年新植1年宿根)田间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品系在植株生长表现、蔗茎产量、糖分、含糖量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产量最高的是滇蔗01-104,熟期最早的是滇蔗09-38,含糖量最高的是滇蔗01-104和滇蔗09-38,抗病性较好的是滇蔗04-14、04-429、11-101,宿根性较好的是滇蔗01-104、01-106、09-38。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是滇蔗09-38、01-104、01-106,可作为糖料甘蔗加以利用,亦可作为优良亲本做杂交利用。  相似文献   

5.
对花生品种(a)Colorado Manfredi(b)Manfredi68和(c)Blanco RioSegundo几年的试验,用中粒种子(a),(b),(c)各为每百克235,226及250粒的种子产量最高,分别是1.5,1.72和1.29  相似文献   

6.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品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在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中更好地利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的品质效应,以3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17种LMW-GS的品质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 Glu-A3位点,对面筋数量的正向效应为A3c、A3b、A3d、A3e>A3a,对面筋强度的正向效应为A3c>A3b、A3d>A3a、A3e.在Glu-B3位点,对面筋数量的正向效应为B3i、B3d>B3f>B3e、B3h>B3g>B3j,对面筋强度的正向效应为B3d>B3h>B3j、B3e>B3i、B3f>B3g.在Glu-D3位点,对面筋数量的正向效应为D3e>D3c>D3d>D3b、D3a,对面筋强度的正向效应为D3a>D3c、D3e>D3b、D3d.综合各个亚基的品质效应,本研究提出了包含17种小麦LMW-GS的评分体系,品种品质类型与LMW-GS的对应分析结果验证了LMW-GS品质效应的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位点优异LMW-GS的品质效应具有累加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不断增高的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和温度,研究这两个重要环境因子及其互作对大田生长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的动态影响。【方法】利用农田T-FACE(Temperature-Free Air CO_2 Enrichment)系统,以高产优质粳稻武运粳23为供试材料,设置两个CO_2浓度(环境CO_2浓度和高CO_2浓度)和两个温度处理(环境温度和高温),测定自然生长环境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SPAD值。【结果】550μmol/mol CO_2浓度使水稻移栽后41、77、94 d叶绿素a,b和a+b含量均增加(最大增幅为6.4%),但移栽110、119 d后均减少(最大降幅为5.4%)。由于叶绿素b含量对CO_2较叶绿素a含量更敏感,故高CO_2浓度使移栽后41、77和94 d叶绿素a/b值均下降,降幅分别为4.7%、2.3%和0.9%,但移栽110和119 d后分别增加1.9%和5.3%;以上对CO_2的响应多达显著水平。对叶片SPAD值而言,高CO_2浓度对水稻生长前、中期的影响较小,但移栽110和119 d后分别下降3.5%(P=0.1)和19.1%(P0.01)。大田生长期增温1℃,各期叶绿素a、b以及a+b含量多呈增加趋势,叶绿素a/b值表现相反,但总体上变幅小于CO_2效应;高温对水稻前、中期叶片SPAD的影响较小,但移栽110和119d后SPAD值平均下降7.1%和14.8%,均达极显著水平。CO_2与温度处理对上述测定参数多无显著互作效应,但CO_2浓度、温度处理与生育期之间多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结论】大气CO_2浓度增高有利于水稻生长前中期叶片叶绿素的形成,但生长后期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均明显下降且伴随叶绿素a/b值的显著升高,这种早衰现象在不同生长温度下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淀粉木薯品种辐选01和低淀粉木薯品种华南124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木薯块根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及其同工酶活性与淀粉积累的关系。通过对比研究可知:木薯块根的AGPase对淀粉积累可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木薯块根的AGPase具有四种同工酶,分别为AGP a、AGP b、AGP c、AGPd,其中AGP a、AGP b、AGP c可能是决定AGPase活性和影响块根淀粉积累的关键同工酶。  相似文献   

9.
以参加国家青稞区域试验的QK02-09(CK)、QK02-01、QK02-03等10个品种(系)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各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加以分析。结果表明:QK02-04、QK02-14这2个品种(系)为高产稳产型,产量分别比对照QK02-09平均产量4 234.3kg/hm2增产16.54%、0.46%,且以QK02-04丰产性、产量稳定性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氮素是影响花生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传统凯氏定氮法测定步骤繁琐且需要时间较长,而无人 机遥感具有实时、灵活、低成本的特点,因此,为实现对花生氮含量的快速、无损、准确监测,本研究利用大疆精灵4 号无人机搭载的可见光相机,获取不同生育期的可见光影像,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叶片数字图像彩色信息和叶 片氮含量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利用数字图像指标作为网络输入向量时,所构建模型的平均绝对偏差为1.5左 右,且以r、g、b(r=R/(R+G+B), g=G/(R+G+B), b=B/(R+G+B))和a, b, c (a=R+G, b=R+B, c=G+B)两种组合参数拟合效果最 好,平均绝对偏差为0.2左右,和真实值相差较小。通过检验发现,两种方法都能准确地预测出花生叶片氮含量,所 构建模型能快速、无损地测定花生植株的肥料状况。  相似文献   

11.
闽楠(Phoebe bournei),我国Ⅱ级保护濒危植物,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重要组成树种,而闽楠溃疡病的发生严重危害其开发利用。为明确闽楠溃疡病的致病菌,以便后续科学的指导病害防治,本文从福建省闽楠病枝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测以及 rDNA-ITS、GAPDH、β-tubulin、Histone3 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从闽楠病枝中分离出 4 种菌株,分别编号为 SS-01、SS-02、SS-03 和 SS-04,其中菌株 SS-03 致病菌为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 Schroers, et al.=Gliocladium roseum Bainier);该菌菌丝在 PDA+PBL 培养基(pH 6.0)上 25 ℃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最适菌丝生长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有利于产孢;最适氮源为牛肉浸膏;产孢量在 PDA 培养基(pH 7.0)上 25 ℃全黑暗条件最高。空气相对湿度≥90%(pH 8.0)时孢子萌发率最高。高温高湿以及高郁闭度易于闽楠溃疡病发生,故在营林造林以及苗圃抚育时应注意通风透气,控制温湿度,防止病害发生。该研究结果为科学有效地指导闽楠溃疡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两株生防菌FO47、153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材料西农979、小偃15、S01(6)-19为材料,采取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两株生防菌发酵液处理对麦苗的促生作用,于拔节期、孕穗期测定了不同小麦材料的分蘖数、株高、主根长度、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和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并于收获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两株生防菌FO47和153处理后对拔节期和孕穗期小麦材料均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与对照相比,生防菌153和FO47对西农979、小偃15和S01(6)-19的增产效果分别为9.60%、10.58%、7.90%和8.38%、9.17%和4.40%。生防菌FO47、153对小麦有良好的促生、增产作用,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生物防治是防控木薯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生防菌株的筛选、定殖能力直接关系到菌株抗性的稳定性及防治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效果。本研究在前期大田初步筛选菌株及大棚盆栽防效测定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赋值结果优选5株生防菌株,对其大田防效潜力进行测定;分析生防菌株对木薯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筛选出防效和促生效果均表现较好的菌株,研究其在木薯不同部位的定殖能力及消长动态变化,旨在为筛选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生防菌株提供数据参考,为后期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株生防菌株中HWY-3-1防效最好,平均防效为61.35%,DBS-5最低,为5.02%,其余3株菌株HWS-4-3、HS-4-7、HNR-3-7的防效分别为45.02%、19.09%和24.08%;与对照相比,5株生防菌株对木薯均有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其中HWY-3-1菌株处理的木薯在株高、最大薯块直径和单株薯块重等生理特性上显著高于其他生防菌处理,HWY-3-1和HWS-4-3菌株处理后木薯的基部茎粗和薯块数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处理;综合比较,生防菌株HWY-3-1、HWS-4-3和DBS-5的防效和促生效果较好。3株生防菌株接种在木薯3个部位后均能稳定定殖,HWY-3-1的定殖能力最强;在根表土的定殖量显著高于叶片,嫩茎中的定殖量最少;3株菌株定殖后活菌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禾生指葡孢霉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青稞和燕麦鞘腐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对其病原菌-禾生指葡孢霉的生长温度、适宜培养基种类、适宜pH值、存活时间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选取麦类作物上常用的8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禾生指葡孢霉在5~30℃下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在PSA、PDA、CA、CMA和OMA培养基平板上均可生长、产孢,适宜病菌生长、产孢的培养基为PDA和PSA;在pH值为4~10的PDA平板上均可生长、产孢,适宜生长的pH值为6~10;在5~10℃冷藏条件下,禾生指葡孢霉存活时间超过5a。在试验浓度(推荐剂量)下,8种杀菌剂对禾生指葡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430g·L-1戊唑醇悬浮剂(5 000×,8 000×)和400g·L-1氟硅唑乳油(5 000×,10 000×)的抑菌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5.
渥堆发酵是青砖茶独特品质形成的关键技术环节。对来自青砖茶渥堆发酵样品中的细菌进行高温筛选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得到20株能在高温条件下良好生长的细菌,其中15株菌株能够在含茶汤的培养基中生长。3株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55℃,为嗜热细菌。结合嗜热菌株的形态特征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1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经嗜热细菌发酵晒青毛茶的产酶试验可知,嗜热菌株在发酵茶叶时能够产生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单宁酶,其酶活力分别可达215.69、259.28、4.85 U。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阐明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PGPR)的生物学活性作用,分别采用滤纸片法、水培、沙培或盆栽的方法,测定植物幼苗的生长量(株高、根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叶绿素的含量及大豆的结瘤情况。探究2株PGPR(DB17、DB58)的生防作用及对水稻、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B17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甜瓜枯萎菌的抑菌率可达37.10%;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对水稻幼苗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可使幼苗总叶绿素含量提高29%~79%;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可以提高大豆根瘤质量;DB58和混菌(DB17+DB58)可显著促进大豆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前化学农药的缺点日益突显,研发环保的生防菌剂是当前绿色安全的一种方法,筛选具有抑制橡胶树炭疽病的生防菌株,为研发新型生防菌剂储备资源。本文采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纯化橡胶树内生菌,平板对峙筛选拮抗菌株;通过菌株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根据16S rRNA和gyr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内生菌株的抗菌持久性、稳定性、广谱性;采用牛津杯法研究拮抗内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从橡胶树健康的根组织中分离得到4株对橡胶树炭疽病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菌(Bac RZS3D4-1、Bac RZS3D4-2、Bac RZS3D4-3、Bac RZS3D4-4),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这4株细菌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亲缘关系很近,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征也与解淀粉芽孢杆菌相似。这4株内生菌的抗菌持久性强,抗菌稳定性好;对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DFMP1E和MLZZP3、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MF375898均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对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XJ160901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多菌灵、异菌脲、百菌清、苯醚甲环唑4种杀菌剂均不敏感,有望开发为生防菌剂。  相似文献   

18.
茶树喜酸耐铝,且低浓度的铝促进茶树生长,然而其调控机理并不清晰。从耐铝促生菌的角度,探究其可能的原因。以铝处理的茶树根系为材料,经分离鉴定,得到可培养的内生细菌38株,其中厚壁菌门27株,放线菌门11株。从利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能力、溶磷能力、产铁载体能力和分泌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能力对38株内生细菌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38株内生细菌都有一种以上的促生能力,其中厚壁菌FBA、FPC以及放线菌AMM、ACP032155等菌株的综合促生能力较好;38株内生细菌在1 mmol·L-1 Al3+浓度下均能存活,其中放线菌AME2耐铝能力最强,在8 mmol·L-1 Al3+浓度下仍能存活,说明铝能促进茶树耐铝促生菌的生长,从而间接促进茶树的生长,为选育具有显著耐铝促生能力的茶树内生细菌用于茶树的栽培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β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βd和5.28β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