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在不同氮磷比(N∶P=4∶1、8∶1、16∶1、32∶1、80∶1)培养条件下,对福建沿海赤潮海域分离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进行培养,研究其生长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比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氮磷比均不适合米氏凯伦藻的生长,该藻在N∶P=32∶1条件下比生长率最快,为0.33 d-1。米氏凯伦藻对氮的需求高于磷,在适当的磷限制环境中能够维持更长的生长周期。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米氏凯伦藻赤潮暴发海域的低氮磷比,而是赤潮暴发过程中,米氏凯伦藻对营养盐的大量消耗,尤其是对氮的消耗。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龙华  杜琦 《福建水产》2005,(4):22-26
本文初步研究了2003年5~6月发生于福建连江海域的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赤潮.研究发现强降雨、充足的光照、稳定的气温和良好的海况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米氏凯伦藻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4℃,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7.9~30.5.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与营养指数以及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性.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随出现其它赤潮生物,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会向其它种类的赤潮转化.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等海洋生物的危害较大,会造成严重的渔业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浙江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炜民  潘晓东  华丹丹 《水利渔业》2007,27(6):57-58,76
通过对2005年5月30日发生在浙江海域米氏凯伦藻赤潮的连续监测分析,初步研究了本次赤潮发生的成因。结果表明:24℃左右的气温、非降雨的天气和良好的海况是赤潮发生及维持的重要因素。米氏凯伦藻生长所需最佳水温为23.4~23.8℃,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基本条件,而赤潮生物的数量与水体中的无机氮呈负相关关系,与磷酸盐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营养盐水平下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特性,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总体浓度和磷限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影响显著,培养中期添加营养盐(二次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两种藻类的细胞浓度,同步测定氮磷营养盐水平发现,一次性添加营养盐培养时东海原甲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6%和76.9%,米氏凯伦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92.5%和99.9%,二次添加营养盐培养时则稍低,同时两种藻类在实验后期较低磷酸盐水平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较高细胞浓度,说明藻细胞内存在明显的营养盐库。在磷限制情况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东海原甲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下变化不大,而且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一段时间后明显增大,当磷酸盐恢复正常水平,细胞体积又快速恢复。该结果对于阐释不同营养盐水平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竞争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微藻培养过程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抗生素,采用吸光度法测定其生长量。试验结果表明,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小于200μg/mL,对绿色巴夫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氨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为200μg/mL、培养11d,生长量最高,为对照组的2.4倍;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绿色巴夫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高出空白对照组45%、83%及3.6%;高于此质量浓度,则表现出微弱抑制作用;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低于800、500、200μg/mL,对米氏凯伦藻有促进作用,其中卡那霉素质量浓度为100μg/mL、培养12d,生长量最高,超过对照组31%;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质量浓度为800、500、200μg/mL,比生长速率高出空白对照组6.6%、43%及39%;高于此质量浓度,则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试验证实,氨苄青霉素与链霉素在一定质量浓度下可以促进藻体生长,高于一定质量浓度则表现抑制,不同藻类响应程度及阈值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凯伦藻是形成赤潮的生物种源之一,对海洋渔业、养殖业以及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从凯伦藻中得到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聚醚类、亚胺类、甾体类等)、结构和生物活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凯伦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有害赤潮藻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志军 《水产学报》2002,26(6):561-568
赤潮灾害的多发性和普遍性极大危害了海产养殖业和渔业资源,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1,2]。在赤潮灾害中,鱼类的大量死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占相当大的比重[3],在我国,1998年春季南海的一次特大赤潮造成了大规模的养殖鱼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亿元。在这类赤潮灾害中不仅渔业资源和鱼类养殖业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也受到了影响,毒素在鱼类体内的累积威胁着食用者的生命安全[4]。因此,科学家们针对有害赤潮藻及其毒素对鱼类的影响开展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两种常见外来入侵赤潮藻的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氏凯伦藻与环状异帽藻为日本海域流入我国的两种外来入侵赤潮藻。利用核糖体ITS区分别设计出针对该两种藻的特异性PCR引物。通过prmier5.0软件设计多对引物,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以筛选目标藻的特异性引物,并以链状亚历山大藻、立玛原甲藻、牟氏角毛藻、赤潮异弯藻作为阴性对照,做进一步PCR验证。筛选到米氏凯伦藻最佳引物Ki1F3/Ki1B3和环状异帽藻最佳引物YiF3a/YiB3a。两对特异性引物成功鉴定了两种外来入侵藻,而对其它藻种则是阴性反应,可为赤潮的预测预报提供分子鉴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亚军  余新威  方力  刘其林  任斌  罗红宇 《水产学报》2017,41(10):1588-1598
为考察营养成分以及培养基础液再利用对一株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研究了氮(NaNO_3)、磷(NaH_2PO_4)、微量元素(FeCl_3、Na2EDTA、CuSO_4、Na_2MoO_4、ZnSO_4、CoCl_2、MnCl_2)、维生素(Vitamin B12、Vitamin H、Vitamin B1)、碳(NaHCO_3)的不同含量以及海水(培养基础液)利用方式(不循环与循环利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C4生长、毒素含量(μmol/L)与毒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氮、磷浓度对C4藻的毒素总含量(μmol/L)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均不显著;氮、磷、碳及微量元素的浓度对GTX1/4(GTX1+GTX4)在总毒素(GTX1+GTX2+GTX3+GTX4)中所占比例均影响显著,而维生素浓度和海水循环利用对GTX1/4所占比例影响均不明显。氮浓度在0~883μmol/L范围内,毒素含量与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氮浓度进一步增加,毒素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磷浓度在0~145.2μmol/L范围内增加,毒素含量先增后降,最终保持稳定的趋势。最佳的产毒条件为氮883μmol/L,磷18.15μmol/L,微量元素为f/2海水培养基中微量元素的0.5倍,碳不添加。  相似文献   

10.
铅污染对海洋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孙虎山  李磊 《水产科学》2011,30(3):177-181
铅是一种不能降解且广泛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在加热到400~500℃时会有铅蒸汽逸出形成铅烟,在用铅锭制造铅粉和极板的过程中都会有铅尘散发,污染空气,当空气中铅烟尘达到一定浓度对人体是有害的。随着社会发展,铅污染已成为现  相似文献   

11.
海州湾海域的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3—2008年海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对海州湾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描述、归纳及总结,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结果表明,在海州湾海域共监测到121种赤潮生物,其中重要的赤潮生物有:中肋骨条藻、夜光藻、多纹膝沟藻、短角弯角藻、赤潮异弯藻、链状裸甲藻、海链藻属,这7种(属)赤潮生物都曾经在该海域引发过赤潮。此外,中华盒形藻、海洋原甲藻、梭角藻、三角角藻、圆筛藻属、角毛藻属等赤潮生物在海州湾海域常年分布,也具有引发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种类、有毒赤潮生物特征及其危害,以期能对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研究和指导沿海渔业生产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实验室条件下赤潮微藻培养的一般方法,以期能对赤潮微藻培养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海水和沉积物中赤潮微藻及其孢囊分离的一般步骤,重点描述了水样和沉积物样品预备培养和赤潮微藻分离的常用方法,以期能对赤潮微藻分离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