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兰珍 《农村科技》2007,(12):15-15
任何一个良种,都不会永久地保持其优良的种性,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由于机械混杂、生物混杂和环境条件的影响,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混杂退化现象.为防止良种混杂混化,稳定与提高种性,使良种在生产中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应建立建全良种繁育体系与良种更换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种子.自1973年以来,我站采用三圃制(穗行圃、行系圃、原种圃)生产正规的小麦原种,小麦产量逐年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五河县土地可耕地面积145万亩,冬小麦年种植面积110万亩左右。提纯复壮繁育小麦良种是增加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去杂去劣,保持和恢复优良品种的种性,可使单产增加10%左右。本文通过对小麦品种退化的原因分析,找出合理提纯复壮方法、有效解决良种供种不纯的问题,在大田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种子年年选,认真抓好提存复壮工作,才能够保持小麦良种的高纯度和优良种性,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良种繁育任务,一是加速繁育种子,二是保持良种的种性。按国家标准局批准的作物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定,繁育作物原种一般采取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方法。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三年三圃制。自1987年我场被定为省级种子基地后,小麦的提纯复壮一般采用穗行圃和原种圃二年二圃制。这样生产原种的周期缩短,速度加快。1988年我场收获穗行圃556亩,除选部分优行进入穗系圃外,大部分经选择后进入原种圃。这样1989年收获原种圃1万亩,穗系圃559亩,穗行圃579亩。在二年中原种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增加了效益。但  相似文献   

4.
从已经退化的泰花2号良种中选出典型的植株,通过3年两圃制,以恢复和提高其良种种性。在生产上,根据本品种自身特性,配以各项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提高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自 1 990年以来 ,天津市推行四级棉种生产程序 ,实行棉种育、繁、销横向联合 ,解决了三圃制存在的许多弊端和育、繁、销脱节等问题 ,效果十分显著。1 棉种生产技术与良繁体系改革现状1 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 ,并成为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核心技术。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该法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三圃制的核心是“选”和“试” ,与良种繁育的本意有一定的偏悖。原品种的育种者 ,通过单株、株行和株系 ,选出符合原品种特征特性的后代并不难 ,但一般繁种单位很难…  相似文献   

6.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建立健全种子繁育体制和科学而有效的繁育配套技术 ,有计划、高质量、低成本地生产棉种 ,为持续生产提供优良种子 ,各地进行了不少试验和探索。作者根据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现状 ,进一步说明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发展前景。1 我国现有主要棉花良繁技术述评1 .1 三圃制1 953年从前苏联引进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 ,此后长期成为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核心技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育种水平的提高 ,要求原种生产方法简便 ,周期缩短 ,成本降低 ,效果显著 ,因而对三圃制逐渐提出了质疑。这种技术的核心是“选…  相似文献   

7.
中国棉花良种繁育技术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与国际接轨的棉花良种繁育的科学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中国棉花良种繁育技术发展经历的引种技术、基于群体混合选择的块选和片选技术、基于单株选择的“三年三圃制”及其衍生技术和基于重复繁殖为理论基础的四级种子生产技术,总结了中国棉花良种繁育规模化的3个发展阶段,从人工投入、资金投入和推广规模3个方面阐述了不同良种繁育体制的综合效益,提出了中国棉花良种繁育技术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认为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良种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8.
1987~1994年,对中喷花混选棉花良种繁育技术和“育供、场繁、县用”良繁新体制进行了多年、不同品种的试验示范。结果证明,该方法科学,技术先进,简便易行,省工省时,适合我国国情,应用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是优于“三圃制”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 麦收时节是选小麦良种的好时机,选种方法有田间穗选、块选、片选、单株系选和收打后的粒选。 1 田间穗选 在种植良种的代数较少的麦田里进行。因为与原种相比,种植的年代越多,种性退化越重,减产也就越重。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其天然杂交率1%~3%,  相似文献   

10.
红托竹荪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菌种退化问题,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为避免红托竹荪优良性状的退化,以保存1年的红托竹荪菌株为材料,通过菌丝尖端分离复壮和利用竹蛋组织分离、子实体组织分离进行复壮。结果表明:尖端分离的菌丝体复壮效果最好,3株复壮菌株长势为生长浓密;生长速度为1.09~1.15 mm/d,复壮菌株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保存1年的对照菌株(0.96 mm/d);萌发率、萌发时间、污染率分别为100%、24 h、0%,该方法可用于短期内的菌株复壮。红托竹荪竹蛋组织分离复壮时,菌托膜部位复壮效果较好,3个菌株全萌发;萌发时间均为24 h;菌丝生长速率较快(0.23~0.35 mm/d),且没有污染。红托竹荪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复壮时,也为菌托膜部位复壮效果较好,萌发率为80%~100%;污染率也较低,仅20%;萌发时间24 h;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为0.34~0.35 mm/d。  相似文献   

11.
王武生 《湖南农业》2006,(10):10-10
近年来常规优质晚稻良种种植面积扩大。但由于对常规优质稻品种的复壮不够重视,导致常规优质稻品种退化较快。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因此要注意及时采取提纯复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不同退化程度的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菌株,用柞蚕蛹(Antheraea pernyi)和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作为替代寄主进行复壮,并对复壮后的菌株进行了栽培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蚕蛹复壮效果优于大蜡螟,但是复壮周期较后者长1倍。所有菌株均能通过注射接种侵染蚕蛹,但菌株退化程度不同对蚕蛹的侵染力不同;侵染大蜡螟的方法不同,其效果有显著差异,菌液浸蘸法优于固体培养物接触法。退化严重的菌种通过虫体复壮难以恢复产孢梗束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小麦种子需求量非常大,均在200万t以上,但近几年来小麦种子退化现象较严重,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制约。小麦良种繁育是解决小麦种子混杂退化,保证良种供应,促进小麦持续、稳定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一、良种繁育1、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地力水平和市场需求,选用符合  相似文献   

14.
王武生 《农家科技》2006,(10):13-13
近年来常规优质晚稻良种种植面积扩大。但由于对常规优质稻品种的复壮不够重视,以至于常规优质稻品种退化较快.退化的品种不仅抗性、丰产性下降,而且品质变劣。因此要注意及时采取提纯复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牛俊芝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154-155
本文介绍了小麦种子混杂退化的原因,提出二圃法繁育良种可提高种子的纯度与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一、播前准备工作 正确选用良种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良种较一般品种可增产30%~50%,尤其在晚疫病流行年份或马铃薯退化严重的地区,推广抗病品种可以成倍增产,甚至更多。  相似文献   

17.
一、岱字十五号棉花良种退化现象和原因分析宿松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岸,为安徽省重点棉区之一。自1951年推广岱字十五号棉花良种以后,单位面积产量和纤维品質較过去种植中棉大大提高;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良种繁育更新制度,棉花机械混杂机会多,变異性大,退化严重,因此降低了良种在生产上的增产作用。目前岱字十五号棉花良种退化征状,主要表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形态方面1.株型:正常株塔型,比較紧凑,下部第一、二果枝較短,茎秆紫紅色,茸毛少,光滑;退化株株型或松散或过紧,主茎节間  相似文献   

18.
一、播前准备工作 正确选用良种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良种较一般品种可增产30%~50%,尤其在晚疫病流行年份或马铃薯退化严重的地区,推广抗病品种可以成倍增产,甚至更多.①选择适宜当地条件的品种.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各地对马铃薯品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良种繁育是种子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整个种子工作的基础。"三圃田"建设是青稞良种繁育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措施之一。所谓三圃田,是指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和原种圃,即采用单穗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程序生产原种的一种繁育方法。通过青稞"三圃田"建设,可有效保持和提高现有青稞品种的纯度和良好品质,并对防止品种混杂退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麦"三圃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目前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供应小麦大田生产。通过小麦"三圃田"建设,保持现有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加快小麦良种推广,从而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本人根据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三圃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