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南通市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工作相对滞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就南通市农村面临的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做了一系列调查,旨在寻找南通农村特定的生态、社会、经济环境下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产生了很多的规模化养殖小区,随之带来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威胁着养殖小区周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积极推广和普及农村沼气生态处理模式是加大污染治理,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将对此作简要分析,为全国农村养殖小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沼气利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研究了沱江流域资阳段面源污染的现状和成因。结果表明,滥用农业生产资料、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农村生活污染以及水土流失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针对区域面源污染现状,从发展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以绿色食品基地为依托的生态养殖园区和生态种植园区,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防治对策,从而保障沱江流域资阳段的水环境安全,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德阳市畜禽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德阳市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为52862吨,比2007年的62867.58吨下降15.92%;其中农业源COD排放总量为25088吨,比2007年的11436吨上升119.38%;畜禽养殖业COD排放总量达到24386吨,占农业源的97.2%。本文针对德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养殖布局不合理,治污设施不完善,治污经费难筹措,相关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提出了制定污染治理规划、出台污染治理政策、巩固河道禁养成效、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明确部门工作职责等建议,以期对德阳市政府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政策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技术是指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种植业为前提,以畜禽饲养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多业结合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系统,探索并建立"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包括沼气池的建造,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迅速,畜牧业已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畜禽养殖场户所产生的大量排泄物给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也不同程度制约了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如何治理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的污染,已成为畜牧部门重点探索和研究的问题。1畜禽养殖污染现状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一家一户养殖模式正逐渐被规模、集约化养殖所取代。畜禽养殖业以养猪和养鸡为  相似文献   

7.
畜禽养殖污染是造成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污染现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种粪便沼气生产技术。在概括分析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CSTR沼气生产技术及其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杨福林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30-131
畜禽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产生了相关的问题,其中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该文以滁州市南谯区一家畜禽养殖企业实况为例,通过对畜禽养殖流程及其配套污染治理设施(沼气工程)的介绍,分析其污染治理设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平阴县立足清洁能源开发,加大沼气、秸秆、太阳能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一是沼气综合利用。大力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构建"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循环链,全县沼气池用户达到2万户,建成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基地4处,建起高标准大棚(每个1000平方米)18个,将沼气池建在大棚里面,池容积达60立方米,每个  相似文献   

10.
畜禽生态养殖是当前我们积极提倡的养殖模式,畜禽规模化养殖所产生的粪便、污水以及孳生的病原菌,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一大公害。优化养殖环境,保证畜禽安全,已经成为当前蒲城县畜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加快畜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场建设,更要注重畜禽生态养殖和污染治理,实现畜禽养殖、生态、环保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北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盘锦北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以沼气为核心、以生态种养为基础,建立起的农业生产、畜禽养殖低投入、高产出、高品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模式,生产过程体现了生态循环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在小规模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同时投资少、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3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取样调查、粪便检测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养殖规模对畜禽粪便中氨氮、铜、镉含量有显著影响,5000以上猪单位规模的污染级率显著较高;不同饲养方式对铜有显著影响,网上平养较高;不同饲料类型对汞有显著影响,以湿料及干湿料较高;粪便分集镉与污染级率显著较高;干粪铬、湿粪砷、生态粪铜与镉污染指数显著较高,但干粪污染级率显著较低;沼气处理的铜、堆积处理的总氮和铬、直接外运的汞与砷污染指数均显著较高。以堆积处理形成干粪重金属污染较低,适度规模养殖与配套相应的饲养工艺有助于削减粪便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种植业污染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农业污染包括种植业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种植业污染主要指与种植业关系密切的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以及农作物秸秆。1农药污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苏南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但高度的农业集约化对环境压力很大,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近年来苏州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现以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吴江区为例,系统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工程、畜禽粪便集中处理、生态拦截、水产养殖技术等措施在减少面源污染方面的成效。结果表明,吴江区2013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已达种植总面积65%以上,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良好的效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特别是机械化还田率随农机服务的推广提高很快,减少面源污染的效果明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年处理畜禽粪便4万t以上,但由于运输成本、人工费高等原因,经济效益不高,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另外,吴江区建设了生态截沟渠塘115800m2;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技术推广(如低密度养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也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在分析吴江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泗阳县农委始终坚持把畜牧生态健康养殖作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高度重视畜牧业养殖污染问题,认真组织畜禽规模养殖企业积极参与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种途径,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畜禽生产向循环利用、生态友好型转变,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富民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减轻了农业生产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依赖以及化石能燃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控制了畜禽养殖污染。沼渣沼液的使用提高了花卉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因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江苏省常州市绿杨花卉有限公司采用的猪—沼—花生态富民模式,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畜牧业立体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加上工业生产及城乡生活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业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畜牧业对环境的立体化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广泛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实际,提出了适合山西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通过采用合理的养殖模式、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必要的对策,使山西省畜禽养殖能够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聊城市强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饲养方式转变,大力扶持发展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 一是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因地制宜推行适宜的工程技术模式。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推广“畜禽-沼气-牧草”、“畜禽-沼气-林果”等生态养殖业,推行操作程序化、管理制度化,逐步实现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莱芜市农业局高度重视农业污染治理,大力发展中小型沼气工程,将养殖场沼气示范工程建设作为治理污染,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重点。2005年。通过抓宣传、建试点、定政篡、搞服务等措施,奎市沼气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现已在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场中建中小型沼气示范工程12处。  相似文献   

20.
农药、化肥、农膜、畜禽养殖、农户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该文对福建省福安市(县级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切入点,提出发展农村沼气,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