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如何估价浙江茶叶生产在解放后的成就“对发展浙江茶叶生产问题的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文章”)的作者唐力新同志,对浙江茶叶生产在解放后所获得的成就的估价是极不完整的,并且把这些成绩仅仅看作是“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还有某些地方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广先进的采茶技术发揚茶叶生产和技术革新中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与事迹,湖北省武汉电影制片厂,巳将全国著名的采茶能手,创造日采鮮叶1,157斤紀录的五峯县小河社“七仙女”拍成新聞記录片,即將上映。  相似文献   

3.
1956年6月间,建德县下包乡狮峰高级社建立了茶叶五年“五包”生产责任制。就是把茶园划归各生产队负责管理,五年内固定不动,实行社对队的包工、包产、包肥、包价、包本;并确定分年度的“五包”定额和数量。  相似文献   

4.
休宁县花桥社是盛产“屯綠”的地区,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今年茶叶也获得丯收,全社茶园有149亩,平均亩产干茶447斤,比1957年亩产260斤增長71.99%。不仅茶叶全面丯收,还放出一顆茶叶卫星”上了天。該社在第二生产队土名司馬墩地方培养的一亩二分四厘丯产茶园,到8月31日,共产干茶1,660斤15兩,其中春茶632斤占总产的38.1%,夏茶881斤14兩占总产的53.1%,秋茶147斤占总产的8.8%,平均亩产1,339斤半,比1957年同地亩产344斤4兩增長近三倍。目前仍在采制,計划采到十月“小阳春”,保証亩产2,000斤,爭取2,200斤。質量也很高,一、二級茶占89.11%。  相似文献   

5.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约有一千七百余年。索有“茶乡”之称。“婺绿”是我国主要传统外销茶之一,品质优异,驰名中外。了解“婺绿”的历史,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茶叶生产是大有裨益的。一、“婺绿”溯源婺源早在唐代以前就出产茶叶。据唐力新《茶的传布》所载:“汉朝茶叶传到江苏、浙江一带,江南初次饮茶始于三国”。陈椽教授指出:“在公元二世纪时,饮茶和种茶已流传到江苏,浙江和皖南茶区(婺源属皖南)。以此,婺源产茶当始于三国两晋之间。至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茶课制度——明代茶法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川陕两大茶政体制的形成基于茶树生长的环境要求,我国茶区大致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和山区;而茶叶生产又是自西(南)而东(南)按地域传播和扩展的。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茶业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唐茶品虽多,亦蜀茶为贵。”四川在唐代茶法形成以前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焙制、饮用和贸易的中心。魏晋以降,江淮以南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洁净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在生产中应用进行了论述,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实践表明,该理念对优化和提高茶叶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南湖相传的“翠云茶”,一九八三年经南湖茶林场部分干部和茶叶科技人员的研究、追索,开始恢复试产。这种茶叶失传历史已久,且数量微少。但自古以来,南湖丹山一带,群众提起“翠云茶”,如数家珍。为使名茶恢复生产,我们根据老茶农的讲述,进行了多方面的考查,结果如下: 一、翠云茶的由来:翠云茶历史悠久,据传出自“南漪湖”(南湖)傍的汪棚及丹山石板路一带。早先由尼僧及乡民经营。茶叶在清明前后采摘,采取炒、焙、烘的方式制作,成茶后泡杯中汤色翠绿,揭杯盖茶叶上浮下跳,有龙凤呈祥之势,云雾潦绕之状,香气馥郁。较龙井不扁而园直,比毛峰  相似文献   

9.
一选育经过长绒棉具有纤维长、细、强的特点,是纺织工业特殊用纱的原科。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生产较多的优质长绒棉,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选育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长绒棉品种,我校教师、工人与贫下中农相结合,以陆地棉“108夫”为母本,海岛棉“5476衣”为父本,于一九五六年进行有性杂交。一九五七年,按组合混播,杂种第一代的性状正反交都倾向海岛棉,杂种优势表现突出,因而选株分收。一九五九年,第二代按株行种植,除进行选株分收外,并选出三个表现较好、分离范围较小的株行,山农三号就是从其中一个株行后代中选出的。一九六○年,对选收的三个株行的种子(第三代)作为三个混合群体,分别参  相似文献   

10.
由于茶叶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益,但有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条茶产区茶叶生产责任制形式以一包到底为主,除少数专业茶场外,社队基本“全包到户”,条茶初制形式绝大多数是分户制  相似文献   

11.
名茶“石台银剑”王果开,方间平,张启利(石台县农牧渔业局245100)(池州行署农业局247100)安徽省石台县为了把茶叶生产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创名牌、争效益”的方面来,于横渡乡建立了石台县茶叶实验场,场内茶园面积200余亩,为了在全县推广名优茶生产...  相似文献   

12.
庐江县年产干茶二万担左右,占巢湖地区总量的80%以上。然而,多年来由于传统的采制旧习,致使茶叶产量、质量提高不快,抑制了我县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使山区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推动大宗茶叶品质的提高。一九八五年以来,我们选择了汤池区果树乡二姑尖山为基地,进行了名茶研制。一、庐江县茶叶生产历史庐江县的种茶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东汉年代,据唐代陆羽《茶经》中引《桐君录》(书中记载了东汉时代的一些产茶地和茶树品种)载:“西阳、武昌、庐江、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太平广记引广异记云:“唐天宝中(公元741—755年),有刘清真者,  相似文献   

13.
生产之歌     
(一)害记挂了帅,思想开了花。生产大跃进,产量自增加。说什么土薄泥不肥,道什么坡滚路不干,社于、社员齐努力,茶叶放出大“卫星”(二)茶地秋李要深拼,净除杂草要撼真。七挖金来八挖银,越花越有好状成。秋李多铺草,茶叶发茅早。肥扦加得多,嫩叶长满树。分抽来茶好又多,不做到的是彼哥哥。 (三)茶机真是好东西,做起茶来吱咕吱。一面叫来一两搏,一下揉出儿春奖。过去做茶觉破手,如今做茶笑嘻嘻。生产之歌@姚文秀$歙县红旗公社汪满田大队 @夏必富$歙县红旗公社汪满田大队~~  相似文献   

14.
杭州市梅家塢十月茶叶生产合作社是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全社228戶,1118人,有男女正半劳动力492人,以茶叶生产为主,茶叶收入占全社总收入的80%以上,有茶园785亩,其中生产茶园675亩。公社化后改为十月生产队(茶叶专业队)。十月社1958年茶叶总产量力154,162斤(其中粗茶6624斤),比1957年117.397斤增加31.4%,每亩平均产干茶233斤,比1957年增加36.3%,每亩平均增产62斤,超过了过去5年所增加的产量。历年来产  相似文献   

15.
我县境内多山,生产以茶、林为主,茶叶比重占全县总收入的30%,重点乡、社高达80%以上。解放几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方针指导下,发挥了合作化的优越性,使茶叶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以一九四九年的产量为一百,则1953年为270,1956年为360,57年为373,基本上达到乡乡社社都产茶。今年,广大茶农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  相似文献   

16.
云南茶叶以大叶种为主,20世纪30年代之前,茶叶以“晒青”毛茶和紧压茶为主,在后续发展中生产出绿茶、红茶、普洱熟茶、白茶等多元茶叶品类。在当前茶叶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云南的普洱生茶、普洱熟茶、红茶受到消费者和市场追捧。但云南绿茶从20世纪至当前,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滇绿”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提出云南绿茶消费提升发展路径,即培养消费群体、注重加工工艺适制性、茶叶市场化推进等,以期为云南绿茶的崛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缙云毛峰     
缙云山属川东蓥山支脉,地处山城重庆北面,嘉陵江畔,是四川著名避暑胜地。缙云九峰以山色秀丽,植物种类繁多著称,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保护区之一,海拔600~850米,历史上这里仅产一种野生“矮子茶”,天然品质较好,但产量很低。近年来,为了发展四川旅游事业,重庆北碚北温泉,缙云山均辟为旅游区,对外开放。有关业务部门在西南农学院大力支持下,积极帮助社、队发展茶叶生产,一九六四年以来,相继在北碚文星、代家、北泉、澄江、(石曹)上、歇马等地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发展良  相似文献   

18.
1歙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茶产业作为歙县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开展名优茶开发与产品结构、茶叶加工设备改造与加工体系调整、茶树品种更新与无性系良种推广、质量安全体系构建与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与品牌宣传以及茶叶税收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针对性工作,歙县茶产业得到了较陕发展,先后被农业部等单位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农业标准化(茶叶)示范县”、“2012年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安徽省茶产业十强县”。  相似文献   

19.
吕永品 《茶业通报》2005,27(3):119-119
“圣雨”有机—无机复合肥是合肥市新宇公司生产的新型有机生物肥料,配方营养元素全,具有高效无公害的显著特点,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选产品。为验证该产品在茶叶上的施用效果,特做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和方法1.1试验时间2004年6月~2004年9月。1.2试验地点六安市金安区东河口镇毛岭村,此处是名茶“华山银毫”的生产基地之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小区土壤为黄马肝土,肥力均匀,茶叶品种是从皖南引进的“鸠坑”种,供试肥料为“圣雨”有机—无机复合肥(N+P2O5+K2O≥20%,有机质≥20%)。试验设三个处理(见表1),四次重复,小区面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某些茶叶出口国的推崇下,联合国贸发会试图推行所谓出口茶叶的“最低质量标准”,其主要内容是对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茶的某些化学成分提出最低或最高含量标准。这一标准的制订和推行,对维护茶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对促进世界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