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陕西各市产业结构转换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1O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转换速度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找出造成各市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且发现各市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水平与转换速度水平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1997、2002、2007和2012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并结合不同时间断面上农业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插值效果图,归纳总结了甘肃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市(州)农业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出由分散向集聚发展的态势,可以划分为河西走廊超强型、陇中陇东一般型和陇南临夏甘南偏弱型3种基本类型;农业空间扩展能力与其竞争力水平高度正相关,并呈现出由极点式到点轴式再到网络化的迹象;农业政策导向驱动、资源禀赋及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及成长驱动共同驱使农业竞争力在空间范畴上格局置换。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测度、评价甘肃省各市(州)中药材产业竞争力水平,为中药材产业区域优化布局与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产业环境、资源禀赋、产出水平和加工能力4个维度构建中药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3个市(州)中药材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并提出提升中药材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结果]生产能力是影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子;要素禀赋是各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限制因子;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有限、加工能力相对较低制约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发展能力因子总体得分偏低,表明甘肃省中药材产区的总体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摸清中药材产业发展“家底”,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区域规划与布局;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加快经营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实施内生式孕育与外生式推动相结合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增强甘肃省整体研究机构科研实力,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基本单元,采用土地消耗指数和变差系数,将建设用地和GDP结合,对甘肃省及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及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甘肃省土地消耗指数由2006年的500.32hm~2/万元下降为2013年的152.16 hm~2/万元,降低了69.59%,表明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在不断提高;各市(州)土地消耗指数差异性在逐渐缩小,差异程度由2006年的0.96下降到2013年的0.48。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非均衡机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甘肃省城乡发展呈现出诸多的不协调与不和谐,尤其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将是摆在其统筹城乡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就甘肃省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平状况两个维度,对其城乡发展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差距形成的内在机制、对策与措施做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1)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收入结构、储蓄水平等方面差距仍较为显著,且不断扩大;城乡居民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差距明显,城镇消费层次高于农村,但其消费倾向实现逆转.(2)历史产业结构基础、城乡社会"二元"体制、城镇化水平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强度是影响甘肃省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3)提出应从加快城乡产业发展融合、打破制度体制分异、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非均衡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4年至2018年甘肃省14个市(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虽然甘肃省各市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推动或制约各市(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差异较大,但层次内差异较小。虽然甘肃省各市(州)对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质量效益仍是制约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7月12日~14日,由甘南州人民政府联合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州农牧局、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州质量技术监督局、甘肃燎原乳业集团承办的中国牦牛乳产业发展论坛在甘肃甘南州合作市成功举办。会议期间,甘南州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牦牛乳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甘肃牦牛畜牧兽药实验基地"荣誉称号;燎原集团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科技等4个方面共30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14个市(州)的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排名,并分成四个类型,对甘肃省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湖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也面临着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严峻问题。选取湖南省14个地市(州)作为样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法)并结合理论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综合评价了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的耕地保护绩效。结果显示,2010~2013年湖南省耕地保护的整体绩效较好,但地市(州)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长沙、株洲等8个城市连续四年有效,郴州和怀化保护绩效较低。对耕地保护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提高湖南省耕地保护绩效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从区域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利用综合协调度评价法构建了甘肃省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体系,研究了甘肃省14市州的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整体发展水平做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市州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也不相同;甘肃省14个市州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度偏低,以综合协调度水平为分类标准,可将甘肃省各市州分为3种类型:a.同步协调型,包括张掖市、白银市、甘南州、武威市、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和金昌市;b.趋近协调型,包括临夏州、酒泉市和嘉峪关市;c.生态主导型,包括定西市、陇南市和兰州市。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影响协调度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赵财  景锐  张有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205-6207
通过对全国各省2000-2005年的国民收入增量和国民收入中各产业所占比重的增量两类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进而比较分析了甘肃省与全国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以及产业劳动力结构与产值偏离度等指标,得出: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大量的劳动力还滞留在第一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接纳劳动力的能力要弱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亚辉  祝凤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21-19824
根据1978~2008年有关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在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第一、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小,而第二产业较大;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朝阳产业比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三次产业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市(州)可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兰州市为1类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最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然后,研究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3点成因。最后,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国家农业政策的宏观调控,使得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较大的调整。从而使得农地流转呈现出新的现象,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阶段所呈现出的新的特征,在对江苏省宝应县2个村庄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农地流转方向模型并与2000年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家庭非农收入比例、农户单位面积农业纯收入对于农地流转方向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地流转方向从流出为主转变为流入为主的新局面,同时人均承包地面积、家庭受教育水平因子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反映出宝应县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宝应县农地市场的发育成熟。通过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地市场流转的变化情况,以期得到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农地市场响应机理,进而提出一些规范农地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4个时期定量探究2003~2014年江苏省人均GDP空间分异的空间集聚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讨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和常住人口与江苏省人均GDP的空间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剖析江苏省的人均GDP空间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GDP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空间布局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4个驱动因素对人均GDP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固定生产总值。其中,常住人口与人口密度对江苏省人均GDP的影响作用较大,影响强度由北部向南部城市逐渐递增。江苏省未来的发展政策应当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南北产业转移,整合各种区域要素和空间结构,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丁磊  陈秉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404-8405
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构成要素入手,介绍了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成绩与经验,对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以甘肃省1997~2004年的土地详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变化贡献率、年均变化强度指数、变化速度以及洛伦茨曲线对甘肃省1997~2004年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林地变化最大.就各市(州)而言,耕地和牧草地除了金昌市略有增加外,其余市(州)都呈递减趋势,园地、林地和交通用地都有所增加.2)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异不明显,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水域、牧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甘肃省分布较为分散,耕地、园地和林地的分布不均衡.3)综合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素有3个: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和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18.
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安徽靠近江、浙、沪等国内最发达的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理优势。江、浙、沪、皖四省市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的差距是基础,产业竞争力、区域产业相似度、相对产业转移等指标是条件,安徽对接江、浙、沪产业转移应该选择优势产业是方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安徽要抓住国外产业引进和国内产业转移加快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国家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促进承接江、浙、沪三省市产业转移有序进行,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解,立足甘肃省情,探讨了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中,甘肃农业科技需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走甘肃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