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郑汴一体化的提出背景出发,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涵义,从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盘活城市存量土地、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强化土地法制管理、增强集约节约用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7):204-206
采集了2006~2015年郑汴洛三地统计年鉴等有关统计数据,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法,研究郑汴洛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分析郑汴洛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促使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那就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针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规划以及生产效益低等问题,对现有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当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江苏省如皋市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载体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使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与经济发展条件、现有的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组合状态,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实力及发展前景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及基本原理的同时,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进行扩展,引申并浅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静玉  刘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277-3280
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区域协调机制的概念,归纳了区域协调机制的种类及现行各种区域协调方式的优劣。通过对国内外常见的区域协调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良,结合郑汴经济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郑汴区域协调的基本模式。该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建立了常设性机构——区域协调委员会和区域协调办公室;②注重立法;③机构间责任和职权范围明确。最后,提出了郑汴区域协调机制建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主要分析了舒兰市朝阳镇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措施,以促进朝阳镇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南召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楠  王会昌  任祥源  李燕 《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93-394,397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以此作为切入点,尝试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并且在结合南召县经济发展和有关规划的控制指标的情况下设计了规划方案,找出适合南召县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立足郑汴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背景,分析郑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郑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思路和可行的建设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借助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包头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内容、指标及权重。并通过对包头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研究,根据包头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用AMMI模型对河南省不同地点种植的6个小麦品种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环境互作对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影响均显著;在参加试验的6个品种中,对于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小偃54、豫麦49的稳定性低于豫麦70、豫麦34;对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豫麦70、豫麦49、郑州9023的稳定性低于豫麦18、豫麦34、小偃54;豫麦49在唐河,郑州9023在开封、郑州表现出较大的适应性;环境IPCA值(交互效应主成分坐标值)和环境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IPCA值与日照、积温、降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0~2009年统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对河南省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客源构成、消费结构及入境游客区域空间流向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河南省入境旅游呈良好发展形势,入境人数和外汇收入稳定增长;客源构成仍以国外市场为主;旅游消费结构中长途交通所占比重最大;空间流向主要集中于郑州、洛阳、开封和焦作4个城市。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为探讨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郑州市及郊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采用RS和GPS技术集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郑州市及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988年至2002年,各类用地变化率分别是-25.71%,-31.21%,-39.20%,-30.46%,-57.59%,148.35%,91.72,50.87%,-16.93%,-56.44%。1988—2002年,郑州市城市、居民点、交通用地不断增加,而水浇地、旱地、菜地等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这导致土壤生产功能与土壤生态功能、承载功能相互转换,大量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土壤资源演变成承载功能;【结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的发生,必然导致大量的土壤生态功能将会永久消失,将会产生一系列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义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郑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据此提出了有效提高郑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的郑州市农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郑州市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支持下,对郑州市1988年和2009年的TM传感器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分析了该市的土地利用情况,重点评价了农用地的变化情况及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郑州市的城镇建筑用地与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率分别为183.40%和123.39%;同时农用地大量减少,减少率为4.11%,郑州市的城市化进程明显。通过对郑州市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分析,计算了各区域的农用地利用相关系数,发现郑州市区的农用地面积减少量最大,达到159.01km2。研究认为,影响农用地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以社会因素为主,包括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和2009年2个时段的ETM影像,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郑州市土地利用各类型面积及地类转化情况,确定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概率矩阵,据此应用马尔科夫过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几年郑州市土地利用将呈现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逐年减少,未利用土地保持...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变种类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的变种类型,2011年从河南省郑州、许昌、开封、周口、漯河、商丘和驻马店等地采集小麦全蚀病株,并对其所属的变种类型进行了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过分离、纯化,共得到74个菌株,根据形态及生理特性的测定结果,初步确定所有菌株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采用小麦全蚀病菌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对菌株DNA进行PCR扩增,所有菌株均获得大约870bp的条带,进一步确定所采菌株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温室测定74个菌株对小麦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全蚀病菌株以中强致病力为主,不同地区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2006-2010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可利用量、能量密度等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对其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河南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河南省的秸秆实物蕴藏量为8.97×1011t,秸秆生物质能实物总蕴藏潜力为1.34×1018J,理论可利用的量为1.14×1018J,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2)依据各地区秸秆分布及其资源条件等具体情况,划分了重点开发利用区(驻马店、周口、南阳、商丘和信阳)、适度开发利用区(新乡、安阳、开封、许昌、洛阳、濮阳、平顶山、焦作、郑州、漯河)、不宜开发利用区(鹤壁、三门峡、济源),并对各区提出了不同的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河淤区土壤质量及土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黄河淤区土地的合理有效使用,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河南黄河南岸郑州至兰考段的放淤区进行了土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淤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极差,并且土壤质地偏砂,土体构型不良,黏粒及有机质含量很低,其中,10个样点有机质含量为2.06~6.96g/kg,土壤速效氮含量为13.97~27.94mg/kg,也处于极低水平,使得农业生产力低、土壤保水保肥性差,而且容易引起周边地下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该区土地适宜发展林业,可防止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地下水污染,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