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孢蘑菇子实体采后褐变及相关生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了双孢蘑菇子实体贮藏期间褐变与总酚含量、酶(PPO和POD)活性、还原糖含量、Vc含量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贮藏期间双孢蘑菇子实体菌盖表面色度L值持续减小、褐变程度加重,总酚和还原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Vc含量持续下降,PPO活性在前5 d逐渐增加而后下降,POD活性先增加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逐渐下降,而后期大部分褐变发生时又有所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褐变程度与色度L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以色度L值来反映褐变程度可行;Vc含量的变化与色度L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褐变的酶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凝胶电泳等生化技术 ,对菇体本身的褐变作了详细的研究 ,结果发现 ,多酚氧化酶 (PPO)是蘑菇采后引起褐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双孢蘑菇菌株具有不同的PPO酶活性和不同的PPO同工酶谱 ,双孢蘑菇不同的组织部位具有不同的PPO酶活和PPO同工酶谱 ,在蘑菇生长内的整个时期 ,表现出不同的PPO酶活力和不同的PPO同工酶谱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褐变的酶学机理研究(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图谱可以看出,从蘑菇开始扭结成小米粒大到开伞整个过程中,其PPO同工酶图谱基本相似,但褐变程度却有些不同。在生长的开始阶段,电泳迁移率大的快泳区域(Rf0-68~0-70)具有较强的PPO酶活力,褐变程度亦深,但随着蘑菇生长,其活性强带主要是集中的Rf中等区域(Rf0-23~0-53),而随着蘑菇的成熟开伞,其活性强带主要是在Rf中慢泳区域(Rf0-23~0-37)。开伞菇薄菇始薄膜扣菇中菇小菇中豆菇小豆菇图2 蘑菇表层组织在常温中放置的PPO同工酶图谱2-5 蘑菇采后PPO酶活性变化 一般情…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易褐变菌株的多酚氧化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凝胶电泳等生化技术探讨了蘑菇易褐变菌株的酚酶特征。发现易褐变菌株具有特异的同工酶表型,子实体阶段表达的酚酶位点多,且酶活性高;其整个生活史的胞内酚酶活性曲线变化与优质菌株不同;所表达的酚酶对亚硫酸盐类酚酶抑制剂的敏感性低;所表达的酚酶较耐热,在加热的初始阶段(35~40℃)就能迅速催化褐变反应;所含的潜伏型酚酶含量大,且随着鲜菇贮藏期延长而大量活化,继续催化褐变。本文还就如何防止褐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不同保鲜膜对双孢菇采后褐变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孢蘑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厚度的PE膜及微孔膜包装对双孢蘑菇贮藏中褐变及相关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保鲜膜包装均能降低双孢蘑菇贮藏期间的褐变度、酶活性及衰老物质的积累。其中以0.050 mm PE膜对双孢蘑菇的贮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储藏中的褐变及相关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储藏中的色差,总酚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储藏期间L值逐渐变小,褐变度不断增加.总酚含量在15 ℃储藏的第1~4天升高,之后逐渐下降,4 ℃储藏时,总酚含量变化不大.PPO在15 ℃储藏时活性水平较4 ℃储藏时高,在15 ℃时,第1天就显著上升,第3天达到最高值后下降,而4 ℃储藏时在第2天急剧上升,而后下降.双孢蘑菇在15 ℃和4 ℃储藏时PAL活性在第1~2天升高,而后的变化无规律.根据实验结果,双孢蘑菇中PPO与PAL可能参与了酶促褐变,其中PPO活性可能是引起双孢蘑菇褐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褐腐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春  李国贤  金卫群 《食用菌》2010,32(2):58-58,67
<正>双孢蘑菇褐腐病又名疣孢霉病,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称湿泡病(Wet Bubble)病愿菌为有害疣孢霉或菌盖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疣孢霉属。双孢蘑菇褐腐病是世界性病害,美国、英国、荷兰等均有发生。我国的福建、四川、江苏、浙江、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保鲜加工护色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孢蘑菇产品以白为佳,护色问题是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加工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护色剂护色是防止双孢蘑菇褐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从双孢蘑菇褐变机理开始,重点对双孢蘑菇保鲜护色剂和加工护色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并对护色剂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安全高效的双孢蘑菇护色剂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褐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有害疣孢霉引起的双孢蘑菇褐腐病是八十年代末开始在上海蔓延的重要真菌病害,菇房一旦发病,产量大幅度下降,其初侵染源是蘑菇覆土。掌握适宜的栽培季节,避免过早播种和覆土;7 ̄8月份曝晒覆土;覆土前一周用化学纯36% ̄38%甲醛熏土;结合蘑菇调水,施用混灭剂、特克多、多丰农、施保功、多菌灵以及甲基托布津等化学药剂,能有效控制病害,及时摘除病菇、防止孢子飞散、避免或减少蘑菇被再次侵染及采用抗病品种,能防止  相似文献   

10.
不同贮藏温度对双孢蘑菇采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双孢蘑菇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环境可以抑制双孢蘑菇的水分丢失、感官品质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和褐变等现象的发生。当相对湿度为95%时,双孢蘑菇较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5℃。  相似文献   

11.
吕蔷  朱继英  王相友 《园艺学报》2016,43(3):595-602
为了研究POD在双孢蘑菇褐变过程中的作用,对POD酶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贮藏条件下双孢蘑菇中POD活性变化与褐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愈创木酚为底物时,双孢蘑菇中POD的米氏常数(Km)为5.704 mmol ? L-1,最适反应pH为5.0,最适反应温度为45 ℃;低温可以显著抑制POD的活性,20 ℃和10 ℃时其相对酶活性分别为68%和55%,2 ~10 ℃范围内的酶活性差异不显著;20 ℃贮藏1 d和2 d时POD酶活分别是10 ℃贮藏的4.8倍和10.9倍。7种化合物对POD活性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DTT > AsA > L-Cys > SDS > 无水亚硫酸钠 > 柠檬酸 > NaCl。贮藏过程中,虽然POD抑制剂处理双孢蘑菇的褐变程度和气调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POD活性显著高于气调处理,说明POD活性高不是引起双孢蘑菇组织褐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不同保鲜膜包装对双孢蘑菇采后贮藏品质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不同的聚乙烯保鲜膜对双孢蘑菇进行了包装处理,研究不同包装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0.5)℃条件下,0.08mm、0.05mm和0.035mm的PE膜处理有效保持了菇体的含水量和VC含量,降低了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综合感官评分,以厚0.05mm的PE保鲜膜处理效果最为明显,有效保持了双孢蘑菇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土处理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泥炭与田泥分别以1:3、1:1、3:1的比例混合,以及纯泥炭作为覆土材料,并以常用的田泥稻壳土的覆土材料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土的理化性质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的持水率高、孔隙度大、电导率高、容重轻、含氮量高,这些特性有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因此纯泥炭作为覆土时产量最高,随着添加田泥比例的升高,容重升高,其他参数降低,双孢蘑菇的产量有所降低,泥炭和田泥以1:1的比例混合时产量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且在双孢蘑菇的品质方面也优于对照,作为覆土材料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4.
以双孢蘑菇和姬松茸为亲本菌株,通过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经过初筛和复筛,1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和姬松茸杂交高产菌株被选育出来。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被热灭活(65%,30rain),姬松茸原生质体被紫外线灭活(30w,30cm,10min),双亲存活率为3.1×10^-7~3.3×10^-8。在聚乙二醇诱导下融合继续生存,亲本原生质体融合被实现,重组频率为4.8×10^-5。  相似文献   

15.
朱斌  颜延宁 《北方园艺》2011,(23):150-152
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锰离子对双孢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和栽培料中加入50~200 mg/kg锰离子可促进双孢菇菌丝的生长,锰离子的添加量为150 mg/kg,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栽培料中加入150 mg/kg锰离子比对照产量提高12.1%;添加150 mg/kg锰离子双孢菇的子实体的固形物含量最高,但子实体中锰离子的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综述近年来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子实体和深层发酵产物中的活性成分组成及其在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状况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用18个随机引物对3个双孢蘑菇生产菌株进行RAPD扩增,通过计算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构建供试双孢蘑菇菌株的系统树状图谱。结果表明,所用18个引物中有8个能对双孢蘑菇菌株扩增出清晰、稳定的DNA谱带。供试菌株2796与F56的相似程度较高,相似系数为0.8571,菌株2796、F56和菌株176的平均相似程度较低,平均相似系数只有0.4728。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2796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双孢菇2796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NH4)2SO4;最适温度为20--25℃;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0--65%;最适pH为6—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抑制菌丝生长;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杂交狼尾草栽培双孢蘑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试验研究,探讨不同草粪比对双孢蘑菇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是可行的,供试草粪比中,以3∶2(配方A,碳氮比为28.66∶1)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最高(12.32 kg/m2)、品质最好(单菇重、氨基酸含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