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弓形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临床快速诊断是成功控制该病的关键。本文就探针、PCR等核酸诊断技术在弓形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人及家畜的危害非常严重.人的先天性弓形虫病在胎儿或婴幼儿可出现发育畸形、智力障碍、脑炎、脑膜炎甚至死亡等临床症状;许多畜禽如猪、牛、猫、犬、羊、马、骆驼、家兔、鸡、鸭等都可以感染弓形虫且出现病症,其中以猪的感染率较高,该病曾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此,主要就猪弓形...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一种由弓形虫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类及动物健康的人兽共患原虫病。目前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早期确诊是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总结了各诊断方法的优缺点。病原学检测虽然操作简便,但不适于大规模检测,而且费时费力,灵敏度低;免疫学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和敏感性强,其中ELISA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虽然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较高,但大多操作比较繁琐,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是研制适于大量样品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商品化ELISA方法试剂盒,以及可直接对多种组织中弓形虫病原进行检测的商品化分子生物学试剂盒。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后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且病原学检出率低,而免疫学检测具有敏感、快速、便捷等特点,常用的弓形虫免疫学诊断方法有ELISA、IHA、MAT等,本文对近年来弓形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6.
新城疫(ND)是禽类的一种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下痢和神经症状。本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常达100%,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自1926年Kraneveld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首次报道本病以来,现已遍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亦普遍有本病的流行暴发。 相似文献
7.
弓形虫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因此建立快速、准确、特异的弓形虫病诊断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就该病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加以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弓形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有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弓形虫病原学检查比较困难,阳性率不高。分子生物学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但技术难度大,不宜在基层推广,目前常用的是免疫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主要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引起。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禽类等多种动物,在禽类中广泛流行,也可感染人类,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禽衣原体病的早期诊断成为该病防控重要手段之一。病原学诊断是禽衣原体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需要在生物安全级别较高的实验室操作,且耗时较长和操作繁琐,已不再是禽衣原体病实验室诊断的主流方法。目前,禽衣原体病的血清学检测主要是补体结合试验(CF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中ELISA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规模监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中以荧光PCR方法最为普及,成为了禽衣原体核酸检测的主流方法,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其速度、通量、特异性、敏感性各方面都有提升,相较于免疫学诊断,避免了获得性免疫带来的假阳性结果,是未来禽衣原体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禽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进行论述,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禽衣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弓形虫病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此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极高,所以建立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病的技术有多种,其中以免疫学技术为主。虽然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其成本高,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近年来,通过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大量研究,检测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敏感性差、操作复杂到现在的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从单一抗原的检测到现在的多表面抗原的检测,无疑为检测弓形虫带来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对检测弓形虫的ELISA、改良凝集试验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IB的准确诊断对其防控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病毒分离、血清学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蛋白芯片技术等主要的IB诊断方法。病毒分离是诊断IB的重要手段,但其耗时长且对操作有一定要求,因此近年来将其与基因测序分析相结合来进行IB诊断及基因型鉴别;在常规血清学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是推荐用于鸡群大规模筛查及免疫效果评价的方法,病毒中和试验(VNT)具有高度特异性,常被应用于毒株的变异鉴定,但是耗时且缺乏标准化,建议选用更成熟的ELISA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因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且能实现实时定量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检测;重组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RPA)特异性好,对试验条件要求不高,适用于养殖场的大规模IB筛查。另外,蛋白芯片技术、免疫层析试纸条、鸡声信号分析装置也为IB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非洲猪瘟防控目前暂无安全有效疫苗可用,因此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对其防控至关重要。目前应用的非洲猪瘟诊断技术主要表现在病原、核酸、抗原与抗体四个方面:病原检测主要有红细胞吸附和病毒分离方法,核酸检测目前已开发出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多重PCR(mPCR)、微滴数字PCR(ddPCR)、巢氏PCR(nested-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交叉引物扩增技术(CPA)、原位杂交技术(ISH)以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抗原检测常用荧光抗体试验(FAT)、抗原ELISA、侧向流动免疫色谱分析(LFA)等,而抗体检测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胶体金快速免疫层析法(GICA)、免疫印迹法(IBT)等方法。每种诊断技术都有其特点,从而为不同情况下的A SFV诊断提供了多种选择。未来,其他技术如CRISPR等与上述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及不同诊断技术的联合应用,将成为非洲猪瘟诊断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主要感染牛、羊、猪、狗、骆驼和鹿等动物,并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通过食用受感染的食物和实验室接触传播给人类。布鲁氏菌的传播引起布鲁氏菌病,该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广、危害极其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在兽医临床上对动物和人类都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布鲁氏菌一旦感染,治疗非常困难,因此对于布鲁氏菌病重点在于防控。由于目前布鲁氏菌的检测方法众多,原理多样,易造成人们对布鲁氏菌检测方法使用原理的不清晰以及混淆,导致对布鲁氏菌病检测的局限性,文章主要对布鲁氏菌的常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检测技术、以及一些以免疫反应为基础的新型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同时对布鲁氏菌的防控进行展望,以期为布鲁氏菌的检测与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