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便民图纂》是明代颇具代表性的一本日用类书,前人对《便民图纂》的撰者及其成书年代等基本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逐一评析前辈学者关于其撰者的立论,厘清其真正的撰者与初刻本,并对日本内府藏的弘治壬戌刻本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本劝农性质的文献,《便民图纂》中包含着大量的农学知识,以往的研究者认为这些农学知识大多是抄自其它文献,价值不大。本文以书中的耕获类和树艺类部分为例,揭示了这些农学知识独特的原创和地域价值。笔者认为,《便民图纂》上接宋元两代的农书和日用类书,下启《农政全书》,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便民图纂,当行出色地、代表着明代‘通书’这一中类型的农书。所谓‘通书’,是一些分类排列的简明百科全书,供给一般人以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技术知说。这样的书,内容贯通一切,无所不包,寻常又都用颇为通俗的文字写作,所以称为‘通书’。我们祖国,向未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比例很大,因此通书一向也有两个类型:第一个类型,以城市的小市民日常生活力主题;另一小,则以农村生活为主。因为第二类型的通书。包含着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4.
《便民图纂》是一本反映明代苏南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书。全书共十六卷,包括农耕、蚕桑、树艺、医疗保健、气候预测、饮食生产、占卜祈福、畜牧、工具制造等方面。该书既有图片记录,也有书面记录,前两卷为图,后十四卷为文。这部著作对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耕织图》流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大约是四年前,距我家不远的平塜市博物馆展出了安政六年(1859)画师云霁陈人所画的《四季耕作图》之复制品。该画以富士山为背景,将水稻耕作中的从浸种至收获的各个作业环节绘于一幅画之中。它作为反映幕末相模地方的农村生活习俗的史料而被广泛引用。另外,流传于日本各地的类似的《四季耕作图》不胜枚举,它们也都被作为农业技术史资料而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部湾地区潜水采珠的历史十分悠久,古代文献对此也多有记载。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系统总结前代文献的基础上,对潜水采珠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概括,并配有插图加以说明。《天工开物》自明代刊刻以来,翻刻传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流传甚广的陶本与初刻本涂本出入较大。本文以陶本《天工开物》所附《没水采珠船》图与涂本比较,探讨陶本《没水采珠船》图的合理性问题,证明陶本《没水采珠船》图虽有其可取之处,但整体而言还是以不合理为主。  相似文献   

7.
《蚕桑图》与《木棉图》赏析中国农业博物馆王潮生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明代吴门绘画集》中有《蚕桑》、《木棉》二图。作者系明人孙艾,字世节,自号西川翁,江苏常熟人,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弘治(公元1488-1505年)前后,学诗于书画家、吴门画派领袖沈周,工绘事...  相似文献   

8.
楚庄 《农业考古》2006,(2):264-264
如果说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那么径山茶文化可谓其中之一奇葩。这是《径山茶图考》(下称《图考》)这部书给予我的深刻印象。老实说,早几年是很少有人知道径山茶及其悠久文化的;即便说到浙江,大多数人也只知龙井而不知其他为何物也,龙井文化似乎便是全部浙省茶文化。这  相似文献   

9.
《四时纂要》是我国古代著名农书,唐韩鄂撰,月令体。原书在我国早已散佚。1960年,在日本发现了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朝鲜重刻的《四时纂要》。1981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农史专家缪启愉整理的《四时纂要校释》。《四时纂要》是作者韩鄂“编阅农书,搜罗杂诀”编撰而成,其内容十分丰富,有所谓的“事出千门”之说(1)。此书既是唐五代农业科技的真实记录,也是唐五代农人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是普通农人的“农家历”(2),是农家的“实用全书”(3)。《四时纂要》的农业科技史史料价值已得到了充分重视,但它的农村社会史史料价值还没有引起学术界…  相似文献   

10.
《治河通考》一书,《四库全书总目》误录其作者,从其误者甚众;其书版本,诸书目亦不乏错舛。本文广搜载籍,详为辨析,以期廓清误说,还其本真。  相似文献   

11.
《念奴娇》自产生起,历来为文人雅士所追颂。由起初可能讴歌“念奴”歌女而兴,起于“香艳”,经两宋文人整理扩充,词牌迭变.内涵渐丰富,脱离了曲调偏于香艳的本色限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轼词创的影响,其题材、神韵以及表现方式开始被后世词人广泛接受和沿袭,新风并出。《念奴娇》一调在宋代共有616首词作被用于依调歌唱,成为宋代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大长调“金曲”之一。苏轼之革新更开启了后代词人对其声律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沿袭之风。文章对《念奴娇》词牌、格律、声韵、以及诗风的发展和沿革略作考证,以探《念奴娇》源流演变以及其在宋词史上的领袖地位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斗茶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曾画过一幅《斗茶图》,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国饮茶史上的珍贵史料,对说明古代斗茶风俗有重要价值。《斗茶图》共绘四位人物,皆男性,每人身边都放置着几副茶担子,盛有茶具、茶炉。其中一位脚穿草鞋,坦胸露臂,手捧茶碗,正在夸耀自己茶品的优异,左侧一位男子,卷着衣袖,正提壶持碗,往茶碗中注入茶汤,对面两个人正聚精会神,听其讲述,自己也耀耀欲试,似乎在发表自己的斗茶意愿。唐代陆羽《茶经》讲究茶汤香和味,鉴别方法不是“干看”,而是“湿看”,即通过泡茶加以识别,“嚼味嗅香,非别也。”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兴起一种“斗茶”风俗。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斗茶  相似文献   

13.
14.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前人对其研究集中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逐年升温,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孟子》的经济思想,但大都是从商业思想的角度去研究,专门对农业思想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制民之产、井田制、不违农时、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科技兴农和薄赋税六个方面对《孟子》农业思想进行考证,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5.
江玉祥 《农业考古》2001,(3):197-199,205
生姜,是中国传统菜肴烹饪中不可缺少的调料。中国人吃姜的习俗,由来已久。《周礼·天 官·膳夫》记载先秦时代贵族的饮食:“凡王之馈(进食),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 ,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羞用百有二十品”,即120种美味食 品,其中就有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揸梨、羞、桂等果蔬和调味品。“珍 用八物”,是指八种烹调法。据《礼记·内则》记载,“八珍”分别为:淳熬、淳毋、炮豚 、炮、捣珍、渍、熬、肝(音liao,脂肪)。“为熬:捶之(捣碎舂烂),去其?(zhao, 肉上的薄膜);编萑,…  相似文献   

16.
王河 《农业考古》2007,(2):200-201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至政和二年(1112)十年间,是宋代茶法变更最频繁的时期,而主持茶法变更的是当时的权臣蔡京。蔡京(1047-1126)字符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进士,历任开封知府、尚书左丞、右仆射等职。徽宗大观元年(1107)拜左仆射、大尉、太师。三年致仕  相似文献   

17.
周昕 《农业考古》2008,(1):146-148
在“耕织图”发展史上,楼靖绘制的《耕织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农业史、中国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清朝是“耕织图”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期。在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的大力昌导和亲自参予下,全国上下又出现了一次绘制“耕织图”的热潮。不完全统计,清朝绘制的《耕织图》有:  相似文献   

18.
一、《棉花图》与方观承《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编撰的一套图谱。共十六幅,包括从种棉、纺绩直到织染成布的全部过程。计有:《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有文字说明,并系以乾隆及方观承二人的七百诗。图以外还附有方观承的两个奏摺、为《棉花图》所作《跋》和康熙的一篇《木棉赋》。《棉花图》是清代前期冀中一带棉花种植业及棉纺织手工业情况的真实记录。据文献记载,乾隆三十年,“高宗南巡,观承迎驾,……四月,条举木棉事十六则绘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方言>为源头,通过与鲁南农村方言用语在音义两方面的比较,为鲁南方言中的某些方言词汇考证出本宇,从而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宿爱云 《农业考古》2012,(3):187-190
对粮食作物词语命名进行考释,也就是寻求他们命名的理据。张志毅指出:"词的理据,作为词源学的一个分支,是指事物命名的理由与根据,它反映了事物命名特征和词之间的关系"[1]。张永言先生在《关于词的"内部形式"》中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