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叶菜收获机智能化控制性能、降低劳动强度,设计了一套电动叶菜收获机自动对行控制系统.通过建立电动叶菜收获机转向机构数学模型和设计对行探测机构,采用PID和模糊控制技术建立了自动对行系统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试验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叶菜行发生偏移时,系统能及时调整行走轨迹,实现自动对行功能,提高了电动叶菜收获...  相似文献   

2.
玉米收获机自动对行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玉米收获机的对行质量,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设计了一套玉米收获机自动对行系统,包括自动对行感知系统和路径跟踪控制系统。感知系统由激光雷达、机械式对行传感器、陀螺转角仪等组成,激光雷达检测进入地块前的横向偏差,机械式对行传感器检测收获作业时的横向偏差,陀螺转角仪检测航向偏角。以纯追踪模型作为路径跟踪的控制方法,利用模糊控制原理动态调整纯追踪模型中的前视距离,结合收获机的运动学模型,确定收获机转向轮的期望转角,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将自动对行系统搭载于4YL-6型玉米收获机上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激光雷达静态检测试验的偏差均值为0. 077 5 m,标准差均值为0. 130 9 m,偏差在±15 cm和±30 cm内的比例均值分别为80. 5%和95%;激光雷达地头自动对行试验的平均调整距离为7. 89m,平均偏差为0. 146 m;基于机械式对行传感器的收获作业自动对行试验的偏差均值为0. 087 6 m,标准差均值为0. 097 6 m,偏差在±15 cm和±30 cm内的比例均值分别为83. 1%和100%。试验结果满足玉米收获机的对行作业要求,可为玉米收获机的自动对行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所研制的自动对行方向自校正系统是玉米收获机自动对行控制系统的执行单元。系统采用PID控制方式调节电液比例方向阀阀芯开度,进而控制液压缸活塞杆的速度和位移,最终控制转向轮的偏转角度和偏转速度。该系统以4YZP-4D型玉米收获机为载体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PID参数为KP=800、Ki=0. 5、Kd=0. 1,作业速度为7 km/h时,自动对行方向自校正系统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2000年秋季,山西省汾阳市引进1台陕西秦丰机械厂生产的4EwW-2型背负式两行玉米收获机:该机与铁牛-55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能一次完成玉米的摘穗、集穗及秸秆粉碎作业工序。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玉米对行收获技术已基本成熟,而不对行收获技术还有待完善。设计一种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调幅式不对行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既能实现不对行收获,又可根据玉米株行距、生长状况等无级调节收获幅宽,能一次性完成玉米果穗的摘取、集箱和玉米秸秆还田等作业。对我国广大丘陵山区实现玉米不对行收获机械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甜菜是甘蔗以外主要糖来源之一,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提高甜菜的收获效率,需要研发收获机自动对行控制系统和控制技术,而对行检测是实现甜菜自动对行收获的基础与难点。为此,设计研发了一种适用于自走式甜菜收获机的对行检测装置,并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装置能够精确检测偏离作物行的程度,为实现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的自动对行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不对行玉米籽粒收获机的几个关键点,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阜新市玉米种植面积、农艺要求及区域机械化装备水平等实际情况,从操作者水平、区域适应性、投资效益、拖拉机配套性、质量与售后服务、技能培训6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优化选择出适宜阜新地区使用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机型。  相似文献   

9.
根据阜新市玉米种植面积、农艺要求及区域机械化装备水平等实际情况,从操作者水平、区域适应性、投资效益、拖拉机配套性、质量与售后服务、技能培训6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优化选择出适宜阜新地区使用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机型。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我国再生稻头季稻收获要求,针对国内再生稻头季收获对行功能缺失、碾压率高等问题,以沃得旋龙4LZ-3.0E型水稻收获机为载体,综合运用机械、液压、电子控制等领域关键技术,设计了一种履带式再生稻联合收获机自动对行系统。系统应用在宽窄行种植模式下,可保证收获机履带行走在宽行中央,避免碾压到再生稻留茬,影响再生稻第二季产量,主要由对行检测单元及对行控制单元组成。田间试验表明: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安装自动对行控制系统后,对行收获过程中的前进速度、三位四通阀通电时间、节流阀开度分别设置为0.556m/s、1.5s、“中位”时,其对行效果最佳,碾压率降低至5.6%~5.8%。  相似文献   

11.
牵引式甜菜联合收获机自动对行系统设计与台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中国甜菜收获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性能,依托前期研制的4LT-A型牵引式甜菜联合收获机和4LTSYT-A型甜菜自动对行收获田间模拟试验台,对自动对行系统进行了总体结构和关键部件设计及参数确定。以漏挖率、破损率和反应时间为自动对行性能指标,以复位弹簧预紧力、前进速度、偏离距离、液压流量、供油压力及株距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台架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各性能指标的影响显著性和影响规律。方差分析和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弹簧预紧力、前进速度、偏离距离和液压流量均对各性能指标影响显著,供油压力和株距对各性能指标影响不显著。随弹簧预紧力的增大(53~346N),反应时间增加,漏挖率和破损率先减小后增大,当预紧力为198N时,漏挖率和破损率最低,分别为2.34%、3.77%;随前进速度的增加(0.4~2.0m/s),漏挖率和破损率逐渐增大,反应时间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液压流量在15~35L/min变化时,漏挖率逐渐减小,反应时间和破损率先减小后增加,当液压流量q=25L/min时,破损率和反应时间最小,分别为3.77%、0.47s;各性能指标随偏离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自动对行系统在偏离距离0~60mm范围内的适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梳脱式联合收获机脱粒输送装置自动控制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一种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梳脱式联合收获机脱粒输送装置工作负荷自动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反映脱粒输送装置工作负荷的信号做出正确决策,对机组前进速度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工作负荷恢复到设定值附近,且能保持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4YW-Q型全行距玉米收获机由天津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已通过国家农业部鉴定,并获国家专利。该产品为国家星火计划产品,并已通过新产品鉴定。 该机可完成设计割幅范围内任意种植行距的玉米收获,也可不对行收获,不受行距和垄向的限制;同时可完成秸秆粉碎还田或青贮。除配套铁牛55C、60L、654.804等型号拖拉机外,还可与自走式谷物收割机配套,更换玉米割台,提高了机器利用率。该机  相似文献   

14.
由河北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4YF-3、4Y-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近日在北京通过农业部组织的科研鉴定。这两种机型的作业流程的描穗、果穗输送、果穗集箱、秸秆粉碎直接还田,较好地解决了我国玉米、小麦两茬平作地区玉米收获时合水率较高的果穗收获和秸秆处理。其特点是不用开工艺道、自带果穗箱、转变半径小、秸秆粉碎质量好、收获损失小,适宜农场及广大农村使用。配套动力66.Zkw和78.7kw,生产效率0.53~0.80hm’/h和0.5~0.ghmZ/h。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新焕新  相似文献   

15.
对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改进要求莱州市南郑农具制修厂曲尧刚曲尧舜1、玉米收获机必须自行开道,不需人工开道。因为承包责任制后,大面积种植很少,如需开道,就解决不了农民从繁重收获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矛盾。2、不受行距限制。因为目前大部分地区为了玉米生长期长,提倡小...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月8日,由天津市农业机械学会和天津富康农业开发公司联合课题组研发的4YW-Q型全副玉米联合收获机项目通过鉴定。 天津市富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与40kW以上轮式拖拉机相配套的4YW-Q型全幅玉米联合收获机,可一次完成玉米的摘穗、集穗和秸秆、根茬粉碎还田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玉米机械化收获是我国农民多年的梦想,也是我国3大粮食作物中起步较早而实现最慢的机械收获作业。我国开始研制生产玉米联合收获机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经历了3次发展高潮,但玉米收获机的真正普及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  相似文献   

18.
浅谈玉米联合收获机目前在我国玉米联合收获机处于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起步阶段。虽然玉米收获机能从时间和劳动强度上给农民以实惠,但都不能解决玉米秸秆粉碎问题,严重影响了下茬耕地、播种作业。若专用旋耕机灭茬,每公顷要多花375-450元。这种情况说明,生产玉...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割前准备1.保养。按照拖拉机使用说明书,对拖拉机进行班次保养,并加足燃油、冷却水和润滑油;按收获机使用说明书,对机组进行班次保养,加足润滑油。2.清洗。由于拖拉机工作时  相似文献   

20.
1.作业日技术保养。(1)每日工作前应清理玉米联合收获机各部残存的尘土、茎叶及其他附着物。(2)检查各组成部分连接情况,必要时加以紧固。特别要检查粉碎装置的刀片、输送器的刮板和板条的紧固,注意轮子对轮毂的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