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生源要素之一,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氮转化过程直接影响着湿地植物可吸收利用的有效氮含量的多寡,对植物的生长、演替和初级生产力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湿地植物在富氮土壤中生长能够获得较高的生产力;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湿地植物氮含量主要受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制约;建坝、农耕、放牧、排水等人类干扰活动也可通过改变湿地土壤氮含量而对湿地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人工槽模拟的方法研究文峪河上游三类典型河岸林土壤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截留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杨-辽东栎混合林、云杉林和落叶松林河岸带土壤对有效氮的截留量分别为158.38,145.38,142.98 mg/kg。有效氮的截留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NH+4-N和NO-3-N比例在1.68~1.80之间,土壤截留的有效氮比较稳定。河岸林土壤对有效氮的截留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显著负相关。丰富的有机质和全氮促进了有效氮的产生和滞留。土壤酸碱度在截留过程中影响有效氮的截留比,而对有效氮的最终截留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寒山区火烧土壤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加速效养分含量,因而使牧草产量大幅度提高。但3-4年后,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明显减少,牧草产量又急剧下降。火烧对土壤酶破坏严重,火烧后3-4年,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可恢复到原来水平的50-80%,而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和蔗糖酶活性可恢复到原水平的20-40%。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壤有机质积累和酶活性恢复有加速的倾向。在高寒山区上,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淮北地区轻碱面砂土、淤心两合土、淤土3个土种的土壤养分含量对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对小麦每公顷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轻碱面砂土分别是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淤心两合土分别是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淤土分别是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碱解氮;进一步根据小麦产量3要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提出了3个土种的小麦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汞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三江平原湿地土壤汞的含量具有随深度增加总汞含量逐渐降低的特点,表层总汞含量具有小叶樟湿地<乌拉苔草沼泽<毛果苔草沼泽的特点,与水分特征一致,与地势的高低相反.植被在土壤与大气汞的交换中有重要的作用,植物汞是土壤汞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和总硫浓度与总汞含量具有强烈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回归方程Y(总汞,ng/g)=0.0586479X(有机质,%)+19.4338和Y(总汞,ng/g)=0.0586479X(总硫,mg/kg)+19.4338加以预测.有机质和总硫影响着汞的形态和迁移.总汞含量与pH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地势、水分条件和植被是影响3种类型沼泽湿地总汞含量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云南曲靖土壤因素对烤烟风格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云南曲靖烟区973份烤烟样本及其栽培地点的土壤样品, 研究了不同类型清香型烤烟的特征及土壤因素对烤烟清香型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 1)清香型特征明显的烤烟香气质较好, 香气量尚足, 杂气较轻, 余味尚舒适, 刺激性较弱, 浓度、劲头相对较小, 成团性、甜度、柔和性均高于清香型特征有和清香型特征弱的烤烟; 2)不同土壤类型烤烟清香型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以红壤所对应的烤烟清香型特征最为突出, 其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 清香型特征明显的烤烟样本比例达到76.33%; 3)清香型特征明显的烤烟所对应的植烟土壤pH适宜, 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相对较低, 而全磷、全钾、速效钾和有效铁含量显著高于清香型特征弱的烤烟所对应的植烟土壤; 4)对烤烟清香型风格与土壤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 土壤全磷、全氮、有效铁、有效镁、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对烤烟清香型风格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向海沼泽湿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比分析向海沼泽封闭性湿地和开放性湿地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个典型区湿地表层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呈不规则“N”形变化曲线,其他土壤层次变化则相对和缓,但植物枯死期各层均表现出碱解氮含量增加趋势;各层土壤碱解氮季节动态变化过程均可采用三次多项式拟合模拟,且模拟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8.
缙云山区影响林冠截留量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影响林冠截留量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重庆市缙云山不同类型天然林地内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进行了灰关联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冠截留能力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林。对于毛竹林,各因素对林冠截留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降雨强度>降雨量>气温>风速>空气湿度;对于针阔混交林,各因素影响大小依次是:降雨量>气温>风速>空气湿度>降雨强度;对于阔叶林,各因素影响大小依次是:降雨强度>降雨量>气温=风速>空气湿度。影响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主要是降雨过程,蒸散过程对针阔混交林林冠截留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亚热带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1982年36 777个和2008年236 445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属性建立的1∶25万耕地土壤数据库,借助GIS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26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2—2008年间福建省67.60%的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其中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83%、18.26%和48.52%。就行政区域差异而言,强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市,占全省强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86.88%,其次为泉州市,占比为8.39%;中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平市、龙岩市和泉州市,分别占全省中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9.88%、18.10%和16.94%,弱度酸化耕地则遍布全省各县市区。从土壤类型差异来看,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和酸性紫色土亚类的酸化面积比例较大,分别占相应亚类总面积的82.87%、72.37%和69.20%;但渗育和潴育水稻土亚类的酸化程度较为严重,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的渗育和潴育水稻土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相应酸化程度总面积的98.94%、84.51%和87.36%。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分析,水田和水浇地的酸化面积比例较高,分别占相应利用类型总面积的70.35%和60.78%。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分析表明,1982—2008年间酸雨、高温多雨气候及化肥大量施用是引起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故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和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是减缓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湿地土壤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硝化-反硝化作用与土壤的供氮能力及氮气态损失密切相关,其对于湿地氮循环的生态意义重大。综述了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模型表征的研究动态。当前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净硝化/反硝化能力方面,而模型研究仅停留在一般概念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表征上。影响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条件、水分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区系等。鉴于当前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和不深入性,其在今后研究中应亟需加强的领域包括:(1)硝化-反硝化作用驱动机制;(2)概念模型与应用模型表征;(3)全球变暖、降水改变及碳、氮输入等对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4)人类活动对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新疆土壤调查等 2 4 4 0个典型土壤剖面数据和 1∶4 0 0万中国植被图 ,对中国不同植被类型下的 1 0 0cm和 2 0cm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进行估算 ,绘制了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地理分布图 ,并且对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生境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草甸和森林最高 ,灌木和农田次之 ,再其次是草原 ,最低的是荒漠 ;基于植被分类计算的我国 1 0 0cm和 2 0cm厚度土壤有机碳总储量分别为 6 9.38Gt和 2 3.81Gt。 1 0 0cm深度土壤碳储量在森林、农田、灌丛、草甸、草原、荒漠植被下分别为 1 7.39Gt、1 4 .6 9Gt、1 3.6 2Gt、1 2 .2 2Gt、7.4 6Gt、3.93Gt;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 ,具有明显地域性 ,青藏高原东南地区、阿尔泰山和天山山地等高寒草甸、灌丛草甸区是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的地区 ,其次是东北地区北部的针叶林、草甸区和我国南方的亚热带阔叶林区 ,土壤有机碳储量最低的地区是西北地区和藏北高原的荒漠、草原干旱区 ;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温带草原年平均温度是土壤有机碳储量主要控制因素 ,而对于针叶林海拔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异的主导因子 ;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 ,环境变  相似文献   

12.
土壤汞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室内模拟实验与盆载试验的结果表明,外源HgCl2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分布为残留态〉酸溶态〉碱溶态与活性态。它们的稳定性依次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后三种形态的汞逐渐向残留态汞转化。添加CaCO3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用量范围内影响土壤汞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13.
氰戊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莉  章钢娅  胡锋 《土壤学报》2008,45(1):90-97
研究了氰戊菊酯在青紫泥、乌栅土以及黄泥土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外界环境条件等对其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5.3、19.4、17.7d,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74、0.0357、0.0392,即在青紫泥中降解最慢,黄泥土中降解最快。而经过灭菌后的土壤,其降解明显减缓,半衰期延长。由此可见,土壤中降解过程主要是微生物的作用。影响降解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其次为土壤酸碱度,即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碱性越强,则其半衰期越短,降解速度越快。除此之外,外界环境条件对氰戊菊酯的降解影响也较大,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降解越快;另外,药剂的添加浓度对降解也有重要的影响,添加浓度越高,降解速率越慢。  相似文献   

14.
影响土壤中铬迁移转化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月珍 《土壤学报》1985,22(4):390-393
环境中的铬主要以三价和六价态存在,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大.天然水中的三价铬和六价铬可以相互转化,土壤中的铬通常以三价态的Cr+3阳离子及CrO-2的阴离子和六价态的Cr2O72-及Cr2O42-存在[3].  相似文献   

15.
农药草甘膦在砂质潮土上的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是人们精确评价其潜在淋溶能力(即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的必要信息。通过一次平衡法和饱和土柱稳定流混合置换实验,来阐明环境pH变化和磷酸盐施用对草甘膦在砂质潮土中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在砂质潮土上的吸附量随着pH的增大而降低,在pH4~6的范围内吸附量变化最明显;其穿透曲线(BTCs)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不对称性,加入的草甘膦浓度越低这种不对称性越明显;在本实验条件下,施用磷酸盐有抑制草甘膦迁移的趋势,但其抑制趋势并非随磷酸盐施用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如加入草甘膦浓度为500 mg L-1,不加磷酸盐P0时,流出液中草甘膦峰值为459.8mg L-1,而加入磷酸盐P1和P2时,其峰值分别为147.3 mg L-1和373.6 mg L-1。推测其原因可能与磷酸盐施用导致环境pH降低及磷酸盐在加草甘膦前已经占据过多的吸附位点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于东升  史学正 《土壤学报》2003,40(5):656-664
本文在江西红壤区选择 5种具有代表性的红壤生态利用模式 :稀疏林生态 (Ⅰ )、林草生态(Ⅱ )、草灌生态 (Ⅲ )、经果生态 (Ⅳ )、农田生态 (Ⅴ )和对照模式侵蚀裸地 (Ⅵ )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仪研究和分析了不同生态模式“土壤水库”调节雨水的特征及其防洪减灾效能。结果表明 ,红壤区土壤入水通道受阻是“土壤水库”发挥防洪减灾效能的主要障碍因子 ;人工草灌生态模式 (Ⅲ )的防洪减灾效能最好 ;经果生态模式 (Ⅳ )不但具有较高的防洪减沙效能 ,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是该区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7.
湘西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解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测试了湘西州7个主要烟区488个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及土壤类型、海拔高度、pH值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适宜,平均值为21.69g/kg,变幅为3.12~62.97g/kg,变异系数为40.64%,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41.48%;2不同县之间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永顺县、凤凰县、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适宜水平,其他各县总体处于较低水平;3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是从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向州中部及东南方向减少,在永顺县东南部、保靖县的西部各有一个高值区;4不同植烟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灰黄棕土、水稻土、灰黄泥、浅灰黄泥、黄壤的有机质含量属适宜水平,其他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偏低;5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6不同pH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主要为pH>7.0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土壤对病毒的吸附行为及其在环境净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病毒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对饮用水的污染威胁。通过一次平衡法实验,比较研究噬菌体MS2和X174在6种不同性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的差别,同时阐述土壤中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对土壤吸附行为的影响。总体趋势为土壤对X174的吸附能力高于对MS2的吸附能力;红黏土对病毒的吸附能力最强,而沙质潮土最弱;土壤中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对土壤吸附病毒的影响依不同类型的土壤和病毒而异,除了红黏土外,灭菌土壤显著增加其对MS2的吸附;但对X174来说,灭菌后显著降低其在红黏土上的吸附,其他5种土壤的灭菌处理对X174的吸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红黏土或与红黏土类似性质的材料在净化被病毒污染的水域时可能是一比较理想的病毒吸附剂;而在沙质潮土地区,病毒通过被土壤吸附而达到过滤净化的可能性则比较小。土壤中可能存在某一种或一类特殊微生物,它们可能可以控制病毒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因而进一步研究其机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快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自然土壤面积和类型的缩减,也导致土壤功能发生变化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表现出来。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研究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来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功能演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着剧烈变化,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张,水稻土土类和盐化潮土亚类消失,另外伴随还消失了2个土属和11个土种,一些特定的土壤功能消失;伴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主要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向土壤承载功能转换,其次为生态功能向生产功能转化。土壤功能这样的转换不仅增加了区域农业生产压力,也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Most of Rwanda's wetlands are being reclaimed under government schemes with the aim of growing rice as the main crop. In the present study, information on farmers'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of agricultural wetland management was collected in Cyabayaga and Rugeramigozi wetlands. The two wetlands we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s for typical reclaimed wetland agriculture in Rwanda. They provide contrasts in bo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terms. Three tool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farmers'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 of agricultural wetland management: (i) household survey; (ii)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iii) transect walk. The major constraints identified by farmers in the two wetlands were water shortage and lack of availability of improved seeds and high prices of fertilisers. The primary benefits from wetlands for farmers are income generation in Cyabayaga and food security in Rugeramigozi.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concern about the wetlands in the Cyabayaga and Rugerameragozi was that they are a source of malaria. Rice is an important crop in both wetlands, whereas farmers in Cyabahaga wish to continue cultivating rice, Rugeramigozi farmers prefer to grow rice only after it has been tested for its adaptability. Farmers have sufficient knowledge on the causes and the potential solutions to overcome most constraints. They know that soil suita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relief. They classify soils by a number of criteria and choose crops accordingly. Any programme designed to address wetland management in the region will have to take account of farmers' knowledge and adopt a holistic view of wetland management.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