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福泉 《科学种养》2012,(11):13-13
野生稻是现代栽培稻的始祖。人类通过漫长的生产活动,逐步将野生稻培育成现代栽培稻。水稻生产要满足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要求,野生稻可开发的潜力最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野生稻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我国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开发利用野生稻资源最早、最成功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云南勐腊县发现疣粒野生稻李植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野生稻是水稻育种及稻种起源、分类、遗传研究的物质基础,建国后,我国曾多次对野生稻资源进行考察。据1978~1982年进行的野生稻资源考察收集的结果,我国目前有3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  相似文献   

3.
《作物育种信息》2005,(4):11-12
为保持我国水稻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借鉴国际上目前种质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水稻种质研究必须解决好研究与应用脱节、实用化不够和稻米用途分工不细等问题。主要策略是:种质发掘多途径从改良的品种或品系、国外引进种质、地方稻种资源、野生稻资源或近缘系等多种稻种资源中筛选、发掘新种质。改良创新多手段发挥各学科特长,进行有性杂交和回交,辐射和化学诱变,  相似文献   

4.
张伯平 《种子》1999,(5):60-62
我国是稻作古国,又是世界上稻产量第一大国.稻种资源非常丰富,至1995年底收入全国统一编目的稻种已有71970份。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一笔巨大资源财富。鉴定与研究稻种资源的品质并进行开发利用,对优化我国稻米品质,满足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需求.至关重要。l标准与鉴定结果概述从“六五”规划开始,“稻种资源主要品质鉴定’皱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的子专题,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实施,至“八五”末共计对32200份稻种的糙米率、精米率、至白米率、直链淀粉…  相似文献   

5.
广西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研究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L.f.spontanea Rosche V.)、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 et Watt)和栽培稻(O.sativa L.)等共848份资源的干种子胚,获得了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41个。试验结果表明:(1)本研究测定的3个稻种都有1、7A 正极酶谱带,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有1、4、7A 正极酶带,大多数普通野生稻还持有2A 正极酶带。(2)不同稻种间有各自不同的酶谱类型。广西普通野生稻酶谱类型十分丰富(355份样本出现29个类型),其中以具有1、2、4、7A 类型占优势(占54.1%)地理分布广。药用野生稻酶谱类型较贫乏(87份样本仅有2个类型),其中以具有1、5、7A 类型占优势(占79.3%)。(3)普通野生稻不同形态特征的分类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类型有密切关系。(4)小生境近稻田的普通野生稻较远离稻田的酶谱类型复杂。本文还结合试验结果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了广西普通野生稻在稻种起源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存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界推崇的一种保存方式,开展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能为野生稻资源利用提供丰富的优异种质与特异基因;为稻种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更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认真探讨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方式,保存检测技术方法及保护制度运行机制等问题,并提出广西野生稻资源原生境保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稻种资源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类型繁多,广泛分布在温热带和不同海拔的地域,包括野生稻、古老的地方品种和现代新育成品种,每个品种,各具有适应某种环境条件的能力。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遗传基因与环境条件相互适应,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云南稻种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以5285份云南省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以<云南稻种资源目录>中记录的31个数量和质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稻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大,稻种类型多,优异资源丰富.云南稻种资源主要分布于思茅、临沧、文山等滇西南和滇东南地区,占总数的80%;全部稻种资源中粳稻占54%,基本表现籼粳各半;滇西南和滇东南的遗传多样性最大,粳稻  相似文献   

9.
湖南优质稻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简述了湖南在优质稻种资源收集、引进、评价、利用,优质稻品种选育、优质稻米标准研究、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的成就、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收集、评价、保存了湖南地方稻种资源5000多份,国外稻种资源1000多份;育成了中高档优质稻品种120个,其中中档优质稻品种103个,高档优质稻品种17个,三系优质杂交稻组合8个,两系优质杂交稻组合7个,常规优质稻品种115个;针对优质稻品种库容小、生物学产量低等特点,研究形成了一套高生物学产量、高库容量、高经济系数、少农药污染的“三高一少”优质稻栽培技术体系。正进一步收集、引进、利用耐热、抗病优质稻种资源、野生稻有利基因;研究稻米重金属及化学残留物的检测技术;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全面提高优质稻品种产量潜力、抗病虫性及稻米品质,改良现有不育系、恢复系、常规水稻品种;研究优质稻合理的时空布局与生态区划,采用全程监控技术,进行洁净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野生稻是生物遗传多样性、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广西是我国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1978年以来,在广西农业科学院主持下,科技人员通过对广西野生稻资源普查、野外考察收集、补征和国外引种,共收集保存了近5000份(编号)野生稻种子于种质库并有5200份野生稻种茎种植于国家南宁野生稻圃保存。  相似文献   

11.
AB-QTL分析法及在水稻优异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稻是水稻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栽培稻所不具有或己消失了的优良基因。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野生稻中发掘有利基因是目前稻种资源研究利用中的重点。由于野生稻总的农艺性状表现劣于栽培稻,在实际研究中受到了许多不利因素(不良农艺性状和不利连锁基因的存在、平衡群体中野生稻种较高的不利基因频率、遗传累赘等)的影响,这对野生稻种资源中优异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带来了困难。高代回交QTL分析法(advancedbackcrossQTLanalysis,简称AB-QTL)为实现野生种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许多研究表明AB-QTL分析法对野生资源中有利基因的发掘是可行的。本文对AB-QTL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特性、渗入系构建及其在野生稻遗传分化和产量基因发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就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东乡野生稻苗期耐旱主效QTL-qDR7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乡野生稻作为迄今世界上分布最北的野生稻,具有耐旱、抗病虫、耐冷等优良抗逆特性,是宝贵的稻种资源.定位耐旱性相关QTL,对阐明其耐旱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乡野生稻与9311构建的遗传群体为试验材料,开展东乡野生稻耐旱QTL定位研究.在7号染色体定位到一个耐旱主效QTL-qDR7,含有qDR7的株系在干旱条件下株高...  相似文献   

13.
授奖年份授奖项目授奖级别1980年《中国谷子品种资源目录》的整理与编写一等1980年吉林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与许究一等1980年国外农作物引种研究一二等1981年云南省稻种资源考察一等1981年《全国小麦品种资源目录》(上、下开)一等1981年《全国棉花品种资源目录》《中国棉花志》一等1981年广西野生稻资源考察与搜集一等1981年全国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与搜集一等1981年黄桃品种的引入、推广及其经济效益一等1982年全国野生稽资源的普查考察与搜集一等1982年云南省麦类品种资源考察与搜集一等1982年山东苹果砧术资源研究一等1982年我国北方冬…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云南野生稻从DNA分子、细胞、植株、种子到原生地、异地集中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野生稻保存保护网,并有重要发现。 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是改良栽培稻的宝贵基因库。云南是同时拥有全国3种野生稻资源的两个省份之一,野生稻分布广、生态类型多,优良基因丰富。但野生稻自然分布资源处于濒危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种业导刊》2012,(5):37-37
日前,从第三届全国野生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大会上了解到,广西农科院利用野生稻资源育成的华南稻区著名稻种恢复系桂99,并用其配组推广的杂交稻组合目前已达14个,累计应用面积达0.1亿公顷,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超40亿元。  相似文献   

16.
野生稻(Oryza rufipogon)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抗白叶枯病水稻种质资源进行总结,发现我国抗白叶枯病种质资源丰富多样,抗源来源主要有5个途径:栽培品种、地方品种、国外品种、野生稻种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得的新种质。最后探讨水稻抗白叶枯病种质发掘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 平均10.5个; 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 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稻种, 栽培稻等位基因数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70.2%和88.2%, 其中, 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65.4%和53.0%, 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仅为地方品种的81.1%。AMOVA分析表明, 总变异的10.3%是由于种间SSR遗传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SSR位点种间的分化程度不同, 在0.7%~46.3%之间, 有43个位点种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以RM427分化最为明显, 达46.3%。聚类分析表明, 中国普通野生稻总体偏粳, 极少数广东、海南材料偏籼。  相似文献   

19.
王乃元 《作物学报》2006,32(12):1884-1891
发掘野生稻(O. rufipogon)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育成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新质源雄性不育恢复系的育种技术—FA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定向育种。用野生稻(非轮回亲本)与籼稻品种明恢63(轮回亲本)杂交和多次回交,后代再经过自交,将野生稻中的可育基因分离、转移、重组、整合到明恢63遗传背景中,获得农艺性状似明恢63,花粉和小穗全可育不分离的野生稻新质源恢复系金恢1号。用新质源不育系与金恢1号组配两个组合,其花粉和小穗育性都恢复到正常可育水平,产量高,米质优,实现了新质源不育系三系配套应用和大幅度提高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目的。这项育种新技术可以将水稻可育基因(恢复基因)转移到任一水稻品种中育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突破了新质源恢复系育种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恢复系利用稻种资源的育种潜力,为FA型新质源优质米不育系的杂交稻育种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新型(FA)细胞质源杂交稻可能对丰富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提高杂交稻亲本对稻种资源的利用潜力、以及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的稻米品质和产量水平都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栽培稻种内rDNA基因IGS序列分析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野生稻为对照, 将rDNA基因间区(IGS)序列用于栽培稻种内不同亚种以及亚种内不同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栽培稻种内IGS序列长度为2 130~2 145 bp, G+C含量为74.59%~75.29%, 变异位点229个, 占10.70%, 信息位点76个, 占3.51%。IGS序列中籼亚种和粳亚种之间有38个亚种标志性碱基差异, 主要分布在IGS 5′ 端近400 bp的序列中。用IG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能将栽培稻的籼亚种和粳亚种分为两大类, 亚种内不同亲缘关系的品种也能区分开。本研究结果支持爪哇稻为栽培稻中一个独立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